中美實力,金融和科技哪一個差距更大?

2024大國指數分析

#01

中美對望

有一個段子:

問科研人員,中美差距大嗎?回答是“現在已經不大了,主要還是金融方麵差太多”;又問金融人員,中美差距大嗎?回答是“現在已經不大了,主要還是科技方麵差太多”。

到底中美之間,科技和金融哪一個差距更大呢?

Ray Dalio 今年發布了一份《2024 年大國指數》(Big Powers Index)的報告,通過對全球經濟、地緣政治和曆史周期的數據,分析了24個主要大國的綜合實力。在這份報告中,達裏奧確定了八個核心指標,分別為:

貿易、創新與科技、教育、經濟產出、軍事、金融中心、競爭力和儲備貨幣狀態。

具體分析方法上,達裏奧使用了一套基於曆史數據和當前趨勢的量化框架,每個維度采用標準化的 z-score 方法,即將每個國家的表現與全球平均值進行比較,0代表位於平均值,1代表比平均值高一個標準差。

其中最被人關注的莫過於“中美比較”,最後的總評價結果是中國0.8,美國0.89,即中國綜合國力比平均水平高0.8個標準差,美國高0.89個標準差,差距沒有一般人想像的大。

不過,在具體的8個分項上,兩國的實力來源卻截然不同,我把這8項分為:

中國實力遠超過美國:1項

中美實力相近:4項

美國實力遠越中國:3項

來看一看,中美具體的差異體現在何處。

#02

中國遠超美國的一項

“競爭力(competitiveness)”這一項,中國以1.0分遠超美國的-0.4,是真正意義上“贏麻了”的一項。

因為這一項衡量的是一國在經濟、技術和全球貿易領域的綜合優勢,中國得益於製造業全球“世界工廠”的地位,占據了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相比之下,美國在這一項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主要是製造業基礎的削弱,導致全球生產網絡從美國轉移出去,此外,美國的基礎設施老舊,物流效率較低,在傳統行業的生產率增長已顯著放緩。

不過,這一項上似乎不應該跟美國比,因為美國的“競爭力”在這24個國家或地方中排名僅14名,而中國第4名的排名,也是八項中最弱的一項,低於印度、土耳其和印尼,主要差距在勞動力成本和未來的成長潛力。

#03

中美各有優勢的四項

在教育、創新與科技、貿易和經濟產出這四項,中美實力差不多、各有千秋。

1

教育

美國(2.0)略超過中國(1.6)

中美在教育上的差別,並不像美國大使館門口排長隊等簽證的學生的隊伍那麽大,主要是因為,美國在教育上的優勢主要在高等教育和創新能力上,而中國在基礎教育的廣度方麵表現更強,這些差異源於兩國教育係統的結構、資源分配和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的大學,培養了大量頂尖人才,在科技創新方麵,尤其是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極高,但其基礎教育的公共教育係統常受到資源不足、政策分歧和社會問題的挑戰,這導致地域差異顯著,水平參差不齊。

我國的基礎教育體係,在理科和外語學習方麵更強,我國的中學生在PISA中表現優異,另外,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教育條件的改善程度也很明顯。

這個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的教育體係以應試為導向,強調高強度的考試和知識記憶,但在培養創造力和跨學科思維方麵相對不足。

2

創新與科技

跟一般人的印象不同,中美在科技創新上的差距非常小,美國(1.9)隻是略超中國(1.8),是中美實力差距最小的項之一。

美國的優勢在於基礎科學研究、原創性技術突破,前沿技術領域保持全球領導地位,科技巨頭擁有全球影響力,不僅主導市場,還引領技術發展。

而中國的優勢在技術應用和規模化,在技術應用領域、硬件製造領域,借助龐大的國內市場助力技術推廣和迭代。

美國的科技體係上的優勢在於擁有強大的科研生態,包括大學、風險投資環境成熟,科技巨頭,以及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

中國的優勢在於政府集中資源推動高科技產業升級,研發投入迅速增長,總量已逼近美國,特別是在基礎科學和國家重點項目上。

未來中美兩種科技創新體係的競爭——完整科研生態VS.政府引導企業,還會繼續,並成為中美競爭的關鍵戰場。

3

經濟產業

中國(1.7)略超美國(1.6),但又是中美差別最明顯的一項。

從絕對經濟規模上看,中國約為美國的70~80%,但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美國經濟增長的推手是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和技術產業,大型跨國公司為美國貢獻了巨大的全球經濟影響力。

中國的經濟增長得益於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廣大的內需消費市場,近20年,全球供應鏈的樞紐地位驅動了經濟從以製造業為主加速向高端製造轉型。

從經濟增速上看,中國仍高於美國,但後者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強。

4

貿易

貿易這一項反映了一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及經濟開放程度,中國(1.7)明顯超過美國(1.3)

中國是全球製造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覆蓋從低端消費品到高端電子產品的廣泛商品種類。

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占據絕對優勢,特別是在金融服務、知識產權和高科技出口方麵,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在全球銷售產品、提供服務,還是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國之一。

中國控製著全球多個關鍵供應鏈,並不斷提升高端製造能力,也因此麵臨地緣政治緊張帶來的潛在風險;美國依賴全球供應鏈,所以全力推動“再工業化”和“去中國化”,以減少供應鏈風險。

中國長期保持貿易順差,是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則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但其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本身也需要這種逆差向全球輸出美元。

八大項中,貿易最能體現中美經濟結構上的互補關係,因而在兩國不信任感加劇的時候,也是最容易發生直接衝擊的地方,將在2025年迎接更大規模的貿易衝突。

上麵的幾項能夠與美國抗衡並不容易,這四項也是近20年中國實力上升最明顯的四項。

#04

美國遠超中國的三項

在八項比拚中,美國遠超中國的有三項:

1和2:金融中心(Financial Center)和儲備貨幣地位(Reserve Currency Status)

這兩項目都與金融有關,這就是標題問題的答案,按達裏奧的這份報告,金融才是中國與美國最大的差距所在。

“金融中心”這一項衡量的是國家全球金融主導力,也是美國的最強項,比平均水平高了2.7個標準差,而中國僅為0.2,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美元、美債和美股,構成美國金融體係的三大核心,是全球必配的底層金融資產;而我國雖然也有多個金融中心,但國際化程度遠遠不夠,香港金融中心也越來越為內地經濟服務,很多年沒有重量級國外企業上市了。

而“儲備貨幣地位”這一項體現了國家貨幣在全球金融體係中的影響力,這是中美實力差距的最大項,也是中國唯一的負分項,低於平均水平0.6個標準差,當然,這一項由於美國實力過強,大部分國家都是負的,但中國在24個國家中排名僅第六,也是中國唯一低於英國、日本和歐洲的項。

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約占各國外匯儲備的 60%,石油、黃金等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計價,在國際支付結算中占比40%,通過金融製裁和 SWIFT美元結算體係,展現了貨幣霸權;

而中國雖然占了全球貿易份額的14.2%,但人民幣占各國外匯儲備僅3%,在國際支付中也僅占比3%,主要是因為中國對資本賬戶的管控限製了人民幣在全球市場的流動性,這是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最大障礙,加上外資對我國金融體係透明度和政策一致性仍有顧慮,都影響了人民幣的廣泛接受。

中美差距最大的兩項都與金融有關,很多人持有“中必贏美”的觀點,最重要的論據就是中國掌握了實實在在的製造業,而美國的優勢是很“虛無縹緲”的金融實力——這麽看待金融行業,說明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商家願意用實實在在的商品,換你手中的幾張紙,因為那幾張紙是“國家信用擔保憑證”,而信用的背後不僅僅是經濟實力,還包括文化、製度等軟實力。

比如說,為什麽大部分國家都盡力保持比美國稍高一點的利率?這個利率差本質上是貨幣信用差,用高一點的利率,保持匯率穩定。

為什麽香港過去能取代東京成為亞洲第一金融中心?因為香港是英美法律體係,甚至很多直接用了英國法律,對天然國際化的金融行業而言,法律風險最小。

為什麽國際貿易中,中國份額占比高於美國,但外國客戶隻接受美元?這就好像五糧液不比茅台差,但酒桌上茅台才是硬通貨,正是因為接受度最高,不需要一個個問過去喝啥。

為什麽一家公司在美股上市,就可以獲得比其他股市更高的估值,也是因為更多的資金更相信美股市場,流動性好。

所以金融雖然是經濟的一部分,金融實力卻是超越經濟的,包括政治、文化的全方麵的綜合實力的表現,就像你可以在一年內造出比茅台更好的酒,但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打造出另一個“茅台”品牌。

更危險的是,“金融中心”是中國八項實力中下降最顯著的一項,抵銷了中國在貿易與科技創新方麵的進步,對金融日益保守的態度,成為中國未來發展最大的瓶頸。

實際上,中國也曾經在金融科技的某一些方麵不弱於美國,比如幾年前的區塊鏈技術,隻可惜……

實際上,我國在金融實力上的退步並不奇怪,就像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進步一樣,你追求什麽就會得到什麽,你輕視什麽就會失去什麽。

3:軍事

雖然美國(2.1)大幅超過中國(0.9),但中國在24個國家中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軍事強國,主要兩國軍事戰略目標不同,美國的軍事力量側重於全球戰略影響力,而中國則更加關注對戰略核心區域的掌控。

這一部分與經濟無關,不多展開了。

#05

報告其他的一些觀點

在這份報告中,達裏奧還分析了各國近三年的變化,認為盡管過去三年的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但大周期看起來並不差,並給出了未來10年平均4%的實際增長率(每個工人4.3%的生產率增長與-0.4%的勞動力增長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達裏奧認為,中國的債務雖然高,但都是內債,在外國的資產略高於外國債務,債務風險比較低,但債務率(297%)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36%),也幾乎沒有多少加杠杆和財政刺激經濟的利率空間了。

達裏奧認為,中國的問題在於財富、收入和價值觀差距。中國最富有的1%人口和10%人口分別獲得了15%和43%的收入(在24個主要國家中分別排名第十和第十二位),以及32%和68%的財富(在主要國家中分別排名第九和第七位)。

但政府也在著手改善這個問題,在過去十年中,收入最高的10%人群的收入增長了70%,而收入最低的60%人群的收入增長了84%。

達裏奧認為,中國未來最大的風險在於中美衝突,今天83%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麵看法,而2018年僅為45%。

我覺得,達裏奧的這份報告,至少中國部分是比較客觀的,主要是因為它的數據處理都是在一個量化框架內實現的。不過,其中仍然有一些比較奇怪的結論,比如報告通過數據分析認為“使用國際衡量標準,相對於收入,中國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非常低,腐敗程度相對較低,法治程度相對較高”——我隻能認為,他的數據來源太官方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