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50億,“中國版英偉達”橫空出世?

01

“中國版英偉達”要來了?

2023年,英偉達大火,國內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始蹭英偉達和人工智能的熱度。

一個叫鴻博股份的上市公司,其實就是一個印彩票刮刮樂的印刷廠,蹭上了英偉達的熱度。

這家自稱是英偉達親兒子的公司,去年投資了5000多萬,購買了20台英偉達服務器,在北京三裏屯出租算力,然後號稱是中國唯一一家和英偉達合作的民營企業。

雖然英偉達多次表示,本公司不會和小企業合作,但架不住鴻博股份背後的莊家遊資炒作,被硬生生的炒高了十倍市值。

還有一家建築行業的公司,高新發展,之前宣布要收購華鯤振宇70%的股權,就這個名字,華鯤振宇,普通人一聽還以為是華為旗下的。

其實這是一個高仿公司名,就因為這個事,本來搞建築的包工頭高新發展一下子成了鴻博股份之後第二家國產算力龍頭企業。

倒不是因為資本市場蹭熱點的“騙子”太多,而是我們太渴望擁有一個“中國版的英偉達”。

就在最近,另一家被稱為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版英偉達”的公司,開啟了上市輔導。

2024年11月12日,證監會網站顯示,摩爾線程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啟動A股上市進程,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

此外,還有消息表示,該公司將在科創板上市。

摩爾線程雖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做的事卻很牛逼,簡單來說他們就是對標英偉達。

盡管成立時間不長,然而摩爾線程在短時間內克服了芯片研發的一係列困難,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2021年11月,首顆全功能GPU研製成功;2022年3月發布全新MUSA統一係統架構及第一顆全功能GPU芯片“蘇堤”;2022年11月推出“春曉”;2023年9月發布“曲院”。

基於“曲院”推出AI訓推一體計算卡MTT S4000和誇娥(KUAE)千卡智算集群,並自研大語言模型MusaChat,引起業界驚歎,被視為“中國英偉達”。

他們模仿英偉達有多徹底呢?

不光拆開了英偉達的顯卡;

還“借”來了英偉達老板黃仁勳的皮衣。

02

摩爾線程上演“中國速度”

如果一切順利,摩爾線程或成為上市速度最快的半導體企業之一

——2020年10月成立,2024年11月啟動上市,這一過程摩爾線程僅用了4年的時間。

他們不光是產品對標,更是因為其具備英偉達的“基因”。

創始人來自英偉達。

摩爾線程的創始人——張建中是英偉達原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英偉達中國公司創始人。

張建中曾是黃仁勳的重要“副手”。

從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係畢業後,張建中進入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工業自動化專業深造,並獲得碩士學位。

除了曾在惠普擔任計算機產品中心總經理和計算機係統事業部總經理,張建中還做過戴爾全球大客戶事業部總經理。

到了2006年,張建中成為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和中國區總經理。除了不斷開拓GPU的創新應用和加速計算場景,張建中還帶領團隊建立了GPU在中國的完整生態係統。

張建中深耕GPU行業超過15年,覆蓋產品研發、市場生態及營銷領域,推動中國市場成為英偉達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數據顯示,2008年英偉達在中國的GPU市場占有率不到50%,2020年的市占率已經超過80%。

可見,張建中在為英偉達開拓中國市場方麵,居功至偉。

離開英偉達之後的他組建了一支擁有英偉達、微軟、英特爾、AMD、ARM等背景的人才隊伍,在北京創辦了摩爾線程,專注於研發設計全功能高性能國產GPU芯片及相關產品。

之後,摩爾線程上演“中國速度”。

Pre-A輪融資隻用了一個月,最快的投資方一周就完成了交易;成立一百天便完成兩輪融資,獲得紅杉中國、深創投、紀源資本、五源資本、招商局創投、騰訊、字節跳動等數十億元融資。

2021年11月完成20億元A輪融資;

2022年12月獲得15億元投資,估值達到240億元;

2023年11月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

據胡潤研究院《2024全球獨角獸榜》顯示,摩爾線程的估值為255億元。

不單單是融資快,他們的產品研發進度也快,前文所說的兩年時間完成GPU研製,還自研大語言模型。

今年7月,摩爾線程又將KUAE(誇娥)智算集群解決方案從千卡級別升級至萬卡規模,主要服務於大模型訓練及推理。

成立短短幾年,摩爾線程始終保持高速發展的節奏。如今,公司已構建了從芯片到顯卡到集群的智算產品線。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截至2024年10月,摩爾線程獲得425項授權專利,穩居國內GPU企業專利授權數量首位。

然而哪怕是拿到了這些成績,要想成為下一個英偉達,卻絕非一件易事。

03

國產GPU,這條路不好走

英偉達在前幾年也沒這麽厲害,被抬到如今的地位還是有“Ai革命”的加持。

正所謂“無芯片,不AI”,隨著大模型的算力需求飆升,身為AI技術地基的芯片迎來了重要商機。

OpenAI曾預計,人工智能科學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計算資源每3到4個月就要翻一倍,資金也需要通過指數級增長獲得匹配,這也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摩爾定律”。

英偉達CFO克雷斯表示:

目前AI 算力市場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公司對未來的預期,訂單已經多到做不過來。

AI這波浪潮,讓英偉達賺了個盆滿缽滿。

在上市14年之後,英偉達成功躋身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而實現這一目標,矽穀巨頭們諸如蘋果用了37年、微軟用了33年、亞馬遜用了21年。

中國也不乏有企業來蹭這波熱度,鴻博股份、高新發展,還有中貝,安奈,一個個都號稱是中國版的英偉達,中國算力龍頭、巨頭。

甚至大家一瞬間就忘記他們本來就是印刷廠或者建築商罷了,和高新技術算力芯片八竿子打不著。

任何企業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有護城河,更別說GPU這種門檻極高的領域。

英偉達耗費多年構建的完整CUDA生態係統可以說是其最重要的護城河之一,鞏固了其作為領先GPU計算和人工智能製造商的地位。

正因此,GPU企業要生存就要先兼容CUDA。什麽是CUDA?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是NVIDIA推出的運算平台,是一種通用並行計算架構,該架構使GPU能夠解決複雜的計算問題。

它包含了CUDA指令集架構以及GPU內部的並行計算引擎。開發人員可以使用C語言來為“CUDA”架構編寫程序,所編寫出的程序可以在支持CUDA的處理器上以超高性能運行。

用戶一旦習慣了CUDA,就很難再遷移出去!因為遷移意味著代碼完全重寫,工作繁重耗時且不產生經濟效益!

在GPU賽道上,國內企業想要發展起來,麵臨著三大難:

硬件、軟件和推廣。

很多企業在第一步硬件上就已經碰壁,更有甚者還停留在PPT造卡階段,像摩爾線程這樣有已經落地的芯片的企業少之又少,但目前摩爾線程的技術並不具備優勢。

首先,產品性能和功耗有待提升。摩爾線程的產品尚處於發展階段,從公開的MTT S4000芯片性能數據來看,相比遭美國對華禁售的英偉達H100芯片,還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比2020年5月上市的采用上一代架構的A100芯片還稍有不如,而A100也隻是7納米製程。這對於追求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劣勢。

其次,生態建設需要加強。摩爾線程目前缺乏生態支持,其產品在遊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應用還不夠成熟。英偉達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構建了完善的生態體係,包括遊戲開發工具、人工智能框架等。這使得英偉達的產品在各個領域都能發揮出強大的優勢。

目前摩爾線程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軟件的打磨,就是產品的市場推廣。

別看國內的GPU市場方興未艾,但在AI算力領域和B端的競爭一點不少。

當下國內涉及AI芯片的廠家多達上千家,規模型企業也多達二三十家,其中就包括華為昇騰、芯原微電子、景嘉微、龍芯、芯動等老牌企業,也有寒武紀、壁仞、燧原等不容小覷的新廠商。

摩爾線程並不處於領先地位,反過來在某種程度上,大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因為大家都沒有核心IP,產品性能上大差不差,已經滿足工業和科研辦公的基本需求。

此時,“中國版英偉達”之於摩爾線程更像一個噱頭,而非實實在在的頭銜。就看他們成功上市之後,融到的資金能不能幫摩爾線程突破瓶頸。

不過,我們不妨對國內這些公司多一些寬容和耐心,畢竟他們是在做很難,卻又不得不做的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