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第一大省,開始“砸”鐵飯碗了

來源: 國民經略 2024-04-16 01:16: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639 bytes)

鐵飯碗,越來越不“鐵”了。

01

繼多個人口小縣主動“瘦身”之後,中國戶籍人口第一大省也出手了。

日前,河南省開啟事業機構改革,省直事業機構按不低於50%精簡,事業編製按不低於30%精簡,財政撥款事業編製精簡比例不低於10%,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和事業編製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

這意味著,河南省直事業機構要減少一半以上,相關事業編製也將隨之縮減,而一些“小散弱”的事業單位或將不複存在。

這一輪改革,無論是涉及麵之廣,還是力度之大,都遠超此前各地的試點。

作為中國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下轄17個地級市、153個縣區、2458個鄉鎮/街道,總量在全國數一數二。

行政區劃眾多,各類人員規模自然也相對龐大,相較於人口小縣,河南的機構改革無疑更有代表性和信號意義。

眾所周知,行政編製、事業編製、國企編製,往往被視為“鐵飯碗”,成為“體製”的注腳。

作為最穩定的工作崗位,一旦入編,就不會輕易被辭退。在經濟波動的大背景下,體製的避風港效應愈發突出。

所以這些年,千軍萬馬爭著考公、考編。

去年,全國“國考”報名人數超過300萬人,各地省考報名人數更是超過500萬人,至於考編“軍團”更是不計其數。

不僅如此,各地還存在著規模龐大的編外人員。

所謂“編外”,指的是沒有機關單位編製的人員,廣泛存在於城管、輔警、衛護、教育等係統,俗稱“聘任工”或“合同工”。

即使編內編外兩重天,待遇有著天壤之別,但作為最接近鐵飯碗的崗位,仍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無論編製內還是編製外,最終都要靠財政供養,都屬於廣義上的財政供養人員。

如今,當“財政過緊日子”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各地終於開始“鐵飯碗”動手了。

02

鐵飯碗,究竟被“砸碎”了多少?

都是鐵飯碗,但“含權量”和“含金量”截然不同,因此命運迥異。

如果將權力視作“同心圓”結構,編外人員處於最外圍,事業編製處於中間,而公務員則位居最內層。

首當其衝的是“編外人員”,範圍最廣,力度最大,部分地區更是一刀切。

目前,黑龍江、湖南、湖北、雲南、安徽、內蒙古多地開始清退編外人員。

其中,力度最猛的當屬哈爾濱,要求每年精簡20%相關編外人員,市直機關5年內精簡完畢。

編外人員,又被稱為“影子雇員”,作為編內的補充而存在,但“準鐵飯碗”畢竟不算真正的鐵飯碗,在每一輪精簡中,必然首當其衝。

隨之而來的是事業編製,雖然縮編壓力越來越大,但也不會輕易“裁員”。

這一輪河南的事業機構改革就是如此。

據悉,當地在省直層麵,除學校、醫院外,事業單位精簡60.7%,事業編製精簡46.9%,廳級領導職數精簡9.3%、處級領導職數精簡25.5%,遠超最初的改革目標。

不過,這些被精簡的編製並非全部消失,而是一部分下沉到基層部門,一部分用於科技、教育、民生等重點領域。

數據顯示,河南省直改革收回的事業編製下沉縣(市、區)5638名,為省科學院、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核定編製3300餘名。

至於最內層的行政編製,除了人口小縣有所動作,各地幾乎沒有多少影響,部分地區更是出現“擴招”現象。

早在2020年,山西就開啟了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從事業單位到黨政部門都在其列,縮減的不隻是編製,還有領導崗位。

作為典型的山西浮山縣,將35個黨政機構精簡為22個,科級領導職數由154名精簡為128名,涉改縣直事業單位由179個精簡為40個,精簡78%,涉改事業編製由1944名精簡為970名,精簡約一半。

當然,無論是行政編還是事業編,即使“鐵飯碗”縮減,不會像企業裁員一樣疾風驟雨,體製內最擅長的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一般精簡編製都有過渡期,而被縮減的編製人員,要麽提前退休,要麽下沉到基層,或者“退三進一”方式慢慢消化,即每退休3名人員才能增加1名新人。

當然,這隻是人口小縣的試點。

這些縣域相對特殊,人口不足10萬,且麵臨自然人口負增長、勞動力人口外流的雙重壓力,財政供養負擔相對較重,因此改革走在前列。

但對於更多的地市來說,在編外和事業單位的清理尚未完成之前,不會輕易刀刃向內。

相反,由於退休潮出現,加上就業兜底政策的存在,從國考到省考,招錄人數不減反增,反而出現了罕見的“公務員擴招”現象。

所以,這些年,公務員考試熱度越來越高,就不難得到理解。

03

為何突然開始“砸”鐵飯碗?

長期以來,兩位數的GDP增長,狂飆的賣地收入,再加上沿海地區源源不斷的轉移支付,讓許多地方的“錢袋子”顯得極其充盈,供養編內編外人員不成問題。

由於人口大盤仍在向上,一些市縣即使麵臨年輕人外流,但靠著本地自然人口帶來的貢獻,仍能保持總人口正增長,而財政供養人員也能隨之而擴張。

這種背景下,幾乎每個城市奉行的都是擴張思維。

城市框架都在不斷拉大,城市邊界不斷向外蔓延,行政區劃和機構數量隨之而膨脹,編製擴容或許受限,但編外人員卻在悄然擴張。

然而,任何擴張都是有盡頭的,最大的製約就在於“錢”。

經濟總體向好,但個別地區遭遇增長之困,而房地產又直麵20多年來的最大轉折,再加上地方債問題的存在,財政支出自然要一律從嚴。

同時,人口大盤見頂,2/3左右的省份常住人口遭遇負增長,一些地方除了省會之外,所有地市人口都在減少,而縣域人口下降的速度更快、幅度更大。

不容忽視的是,作為轉移支付主要貢獻者的沿海地區,也受到地緣變局和國際競爭的影響,轉移支付空間未必還有那麽大。(參閱《10萬億轉移支付,都被誰拿走了》)

換言之,即使財政依舊保持高增長態勢,在持續萎縮的人口麵前,也沒有必要再維持如此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員格局。

因此,當人口減少而財政增長空間受限,精兵簡政就是必然選擇,財政“過緊日子”就在所難免。

前不久,有關方麵提出要“習慣過緊日子”,意味著這不是短期選擇,而是未來的常態。

體製內待遇下降早已不是新鮮事,而“鐵飯碗”自然也難以像過去一樣牢不可破了。

所以,轉變慣性的增長思維,走向“瘦身強體”之路,既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也是個人麵對不確定性的不二選擇。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