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

來源: 秦朔朋友圈 2024-04-09 23:38: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038 bytes)

說實話,我聽過宜昌,但僅局限於這個名字,甚至都不知道著名的三峽大壩就在宜昌。

以“宜”為名的城市有好幾個,宜昌、宜春、宜賓,還有一些縣級市,如宜興、宜城,但都不是聲名遠播的大城市。

我之前寫過四川宜賓,被宜賓近幾年氣勢如虹的發展勢頭所深深震撼。

當開始研究宜昌時,我才知道,這也是一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

宜昌,湖北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於長江中上遊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是長江三峽起始地,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

作為沿江城市,宜昌擁有232公裏長江幹線,占全省長江徑流裏程近四分之一,加之地處我國第二、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宜昌水電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包含三峽、葛洲壩在內的468座水電站,總裝機2850萬千瓦,以0.2%的國土麵積,裝備了全國7%的水電裝機容量,最高年份(2020年)發電量超1400億千瓦時,占全國水力發電量的1/10,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除此之外,宜昌還是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保有儲量43.17億噸,占全省的56%、全國的15%,位列全國八大磷礦區第一位,是重要的磷化基地。

近些年,宜昌在區域經濟競爭舞台上也開始嶄露頭角。2023年,宜昌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7.1%、居全省第2位,總量達到5756.35億元,躋身中部非省會城市第2位,並首次躍居全國GDP前50強、居第49位。

從2021年的全國第54位,到2022年的第52位,再到去年的第49位,宜昌經濟呈現出穩健攀升的態勢。

兩年時間,宜昌先後趕超了福建漳州、山東濟寧、河南洛陽以及南寧、太原和哈爾濱這三座省會城市。

在湖北省內,雖然目前還屈居第三,但與第二名襄陽的差距也從前幾年的三四百億,大幅縮小至90億元之內。

如果延續近幾年的發展態勢,2024年,宜昌將大概率趕超襄陽,成為湖北第二城、中部非省會城市第一名。

更讓我感到驚訝的一個指標是,2023年宜昌人均GDP高達14.7萬元,在省內超過武漢、排名第1,在中部六省80多個城市中,也是高居第1位。

當然,在這個指標上,人口少成為了一大優勢。2022年年末,宜昌全市常住人口392萬人,戶籍人口為386.54萬人。常住人口超過戶籍人口,宜昌成了湖北除武漢外唯一人口淨流入的城市。

以占全省6.71%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10.31%的GDP,這也意味著宜昌的經濟發展效率相對較高。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搜狐城市發布的《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報告2022》中,宜昌的強城指數排名全國第34位,超過其GDP總量排名20個位次。

梳理宜昌近幾年的崛起脈絡,筆者看到一個傳統產業煥新蝶變、新興產業後發趕超的生動故事正在上演。

作為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宜昌第一個產值過千億的產業是以磷化工為主的化工產業。這個支柱產業曾貢獻了宜昌近三分之一的工業產值,占湖北省化工產值近三分之一,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就業機會。

然而,“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粗放、無序發展,一度讓宜昌陷入“化工圍江”的環保困局。

2016年最高峰時,長江宜昌段200多公裏岸線上,分布著化工企業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裏以上,最近的化工企業距離長江不足100米。

廠房汙水橫流、碼頭沙塵漫天、江水汙染加劇……破壞生態的粗放式發展,顯然難以為繼。

2017年,宜昌決定刀刃向內,拿“吃飯產業”開刀,推動沿江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實現沿長江一公裏範圍內化工企業“清零”,同時也推動全市化工行業就此轉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變革當年,宜昌經濟增速陡降至2.4%,在湖北13個市州中排名墊底。麵對坊間悲觀的經濟預測,宜昌沒有退縮,繼續堅定扭轉粗放發展的現狀。

新舊動能轉換不是簡單的物理位移,更需要整體布局的優化升級。2018年初,宜昌出台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對現有的10多個化工園區實行分類整治,在長江南北兩岸分別打造兩個千億級環保化工園區——宜都化工園、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對不符合長江大保護要求、不符合產業要求、安全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實行一票否決,確保入園的項目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挺過三年轉型陣痛期,宜昌化工產業成功實現“V型反轉”,精細化工占化工產業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化工產業利潤、稅收連續兩年實現10%以上增長。

2022年,宜昌綠色化工產業鏈完成工業總產值1502.5億元,同比增長29.1%,成為宜昌首個產值突破1500億元的產業。

與此同時,長江幹流宜昌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出境斷麵總磷濃度較5年前下降近60%。長江生態環境的“指標生物”江豚,從“稀客”成長為長江宜昌段的“常住居民”。

在傳統化工產業“離江而去”時,宜昌又依托“磷”的優勢,推動磷礦——新能源材料——動力總成和高端裝備製造“三級迭代”,謀劃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和核心基地。

2021年12月,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落子宜昌,投資320億元的寧德時代邦普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項目在宜昌高新區開工。一、二期全部建成達產後,可以為40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池正極材料。

作為宜昌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社會投資項目和產業項目,邦普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52天、從開工到試產僅用300天,刷新了重大項目建設的“宜昌速度”。

龍頭企業的落戶形成強烈的帶動效應,欣旺達、海科新能源、楚能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電池頭部企業紛紛入駐。

目前,宜昌在建、擬建億元以上新能源電池及材料類項目63個、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建成新能源電池產能70GWh,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閉環。

在去年10月印發的《宜昌清潔能源之都規劃》中,宜昌提出到2025年,力爭全市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係統產能達到200GWh以上,引進和培育產值過百億龍頭企業8~10家,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上下遊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雙碳”目標、經濟內循環、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在一係列國家戰略的加持下,宜昌的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與廣闊舞台。

時代的眷顧固然重要,但宜昌自身的進取精神和行動力更為可貴。

在大抓項目方麵,2023年,宜昌平均每天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個、每兩天竣工億元以上項目3個、每兩周落戶五十億級招商項目1個、每月落戶百億級招商項目1個。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麵,2023年宜昌用“三個獎牌”告訴我們答案。

第一個是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中,宜昌高居全國地級市第4位,這是全國民營企業代表投的票;

第二個是連續四年獲得湖北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這是全省第三方機構綜合評價的結果;

第三個是近三年招商落戶項目中追投跟投占比達四分之一,滾動投資的“二期、三期”現象不斷湧現,這是投資宜昌的企業用真金白銀投出的“信任票”。

還有一點我覺得也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借鑒,那就是在產業發展上做減法,把精力和資源聚焦在有比較優勢的地方。

近三年,宜昌聚焦發展的產業鏈由28條縮減到12條,再到如今重點發展“3+2”主導產業,即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等。

一座城市兼顧不了過多的產業,與其“廣撒網”,不如從自身出發,找準“小切口”,深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來實現差異化發展。

這不,宜昌基於自己水電資源豐富的優勢,正在搶抓時代機遇,角逐最前沿的大數據及算力經濟。

隨著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宜昌)中心一期、三峽數智產業園建成投運,宜昌簽約建設超算智算總規模達到1980P,一座全省規模最大的算力集群正在崛起。

2023年,宜昌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產值突破500億元,2024年將突破700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成為宜昌又一個千億級新興產業。

千億級的新產業不斷接力湧現,煥新宜昌產業結構的同時,也為這座長江沿岸的活力之城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