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不住的電視製造,這些年都去哪兒了

來源: 第一財經 2024-04-01 23:36: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725 bytes)

電視企業已經很久不在國內大興土木了。

今年兩會前采訪中,TCL創始人李東生向第一財經記者提及,國內液晶麵板產量大但電視需求不足。國內外情況形成巨大反差,海外一些國家對電視的需求仍然旺盛。

貿易摩擦背景下,在關稅、內外需求差異等影響下,不少電視企業將工廠挪到離消費更近的地方。這些地方包括墨西哥、印尼、印度、越南等。“國內電視產線已經非常充裕,國內頭部企業預判中國市場可能發生變化,提前將很多精力投入海外市場。”谘詢機構GfK中怡康大家電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向記者表示。

製造端的外遷,會影響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嗎?

去哪兒了

電視產業的全球貿易政策,是決定產能分布的核心原因之一。

家電是中國第一批市場化的機電產品,更早碰到國內增長天花板,也更早走向全球化。中國電視產業有跡可循的早期海外布點,是TCL於1999年收購香港陸氏在越南的一家彩電工廠。此後多年,國內電視工廠繼續外遷。

歐盟對華電視的政策變化,曾拉動一大批企業奔赴歐洲。

歐盟於1988年和1992年分別對國內彩電發起傾銷調查,1998年歐盟複審後曾對我國輸歐彩電統一征收44.6%的反傾銷稅。中國電視廠商曾與歐盟談判並爭取到7家中國彩電企業每年40萬台出口額度,但政策反複,2006年歐盟對7家中國彩電出口商恢複征收反傾銷稅。

2005年,長虹決定斥資3000萬歐元在捷克建廠,生產平板電視機。2004年,TCL並購Thomson後,接收了後者的波蘭工廠。TCL曾計算過,電視從國內直接出口歐洲關稅更高,而在當地建廠,招募當地工人並為當地提供稅收,可享受關稅減免並帶動國內零部件出口。

此外,經由中歐,國內電視廠將產品輸入其他歐洲國家,運輸時間也有一定優勢。波蘭與一些歐洲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從TCL的波蘭工廠發貨,到達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的時間為1~4天。海信在捷克皮爾森市也有工廠,覆蓋了東西歐市場。

2015年前後又迎來一波出海熱,外遷動力同樣是稅收。

2015年,創維宣布斥資2500萬美元收購東芝在印尼的彩電和洗衣機業務,就此擁有了首個自己經營的海外工廠,此後東南亞銷售的電視在此工廠生產。在當地設廠可以享受東盟內部關稅優惠政策。

墨西哥也是一個熱門目的地。2014年,TCL多媒體斥資約1.2億港元收購三洋墨西哥彩電工廠的相關資產。海信2015年也決定出資2370萬美元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據“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彩電出口到美國零關稅,從中國出口則需征收11.4%關稅。

“如果沒有關稅原因,電視廠寧願在惠州等國內基地生產,這樣成本效率最高。但他們肯定算過賬,決定墨西哥生產。”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視聽產品分會秘書長陸勇告訴記者。

2018年前後的中美貿易摩擦,極大擾動了電視產業鏈條。

美國和中國是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是全球最重要的經貿關係。在貿易摩擦之前,中國企業已經在墨西哥布點,在這之後,它們夯實了在墨西哥的產業生態。

“以TCL為例,十幾年前就在墨西哥建廠。當貿易摩擦發生,提前布局的行為、對未來走勢的預判,都能緩解所受壓力。” 彭顯東告訴記者。

在中美貿易摩擦之後,TCL增加了在美墨邊境廠區的產線。TCL墨西哥工廠新建了模組車間和SMT線體,2020年年產能達彩電350萬台和整機模組320萬塊。該公司從深圳發出的大貨物料到達墨西哥邊境城市蒂華納MOKA工廠的時間在21-30天,當地配套物料供應在一個小時車程內。TCL在墨西哥還有MASA工廠,位於邊境城市華雷斯,麵向美國消費者大屏需求,目前兩個工廠都在生產大屏電視。TCL在越南也新建了基地,2020年日產增至1.68萬台曆史高點,工廠也供應美國。

海信接手墨西哥工廠當年整機生產160萬台,2021年年產量增至850萬台。海信2017年還開通從青島到恩森那達港的航線,無法在墨西哥生產的部件,14天可從青島到達墨西哥。

隨著電視企業在墨西哥產能擴增,目前該國已經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電視進口來源地。

中國企業海外建廠近年還在繼續。

2022年海信興建的印尼雅加達彩電生產基地PT.GAS工廠投產,年產能近60萬台,麵向印尼本土化生產和經營需求。同年,TCL華星印度工廠首批產品出貨三星,該廠麵向印度市場,規劃5條大尺寸麵板,對應每年800萬片TV顯示模組。記者還從TCL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墨西哥MASA工廠今年計劃線體改造一期200萬產能,目前主要生產55和65英寸以上大屏智能電視,計劃未來主力機型75~85英寸,同時覆蓋98英寸。

除了TCL和海信多有建廠動作,記者從創維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創維電視目前在海外還有印度、印尼和南非工廠,旗下美茲在德國紐倫堡也有工廠。

本土為何留不住

產能轉移至海外的同時,為何不在國內新建產能了?

陸勇告訴記者,2016年後全球電視整體出貨量在2億~2.2億台,從目前的趨勢看,沒有太大增長空間。中國在2011年左右超過美國成為最大彩電消費國,但2019年又被美國超越。國內銷量較疲弱,也是電視廠商到海外大量布局的背景。

“3億人口的美國一年賣4000多萬台電視機,14億人口的中國一年賣了不到4000萬台電視機。5年前中國電視機銷量5000多萬台,去年3700萬台,同期北美出貨量從4200萬台增至4700萬台。”李東生對國內電視消費需求走弱更有切實的感受。

據奧維睿沃數據,2023年全球TV出貨量下降13.5%,其中拉美、北美等地有所增長,下降的市場包括歐洲、日本、中東非和中國,其中中國出貨量下降幅度最大,達11.5%。

國內存量市場中,不再興建電視產能是自然的結果。

“從企業戰略等方麵看,國內追加投資都需要謹慎考慮,基於全球戰略布局會更好。”彭顯東告訴記者。全球電視年度銷售規模高峰是2.4億~2.5億台,現在大約2.2億台,中國出口數據基本占一半,占比已經比較大了。

長期來看,李東生還是認為產業鏈及經營體係全球化更有空間。“堅定推進全球化布局,從輸出產品到輸出工業能力,打造全球產業生態,同時加快構建全球化經營體係,推動海外本土化經營。”李東生告訴記者,這是TCL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要點之一。

電視企業產能外移,並非獨立於中國本土。

麵板在電視成本中占比大約50%,陸勇認為,資金密集型的麵板產業不太可能轉移出去,電視CKD(全散裝)組件基本也是從國內出口到海外工廠,電視用的芯片則主要以中國台灣生產的為主。

“整機生產在海外其他區域,但TCL、京東方、慧科、中電液晶麵板產能依然在國內。” 彭顯東表示,尤其是對精密度要求高的部件,價值鏈配套仍在國內完成,包括芯片、支架、掛牆結構件對國內依存度仍非常高。海外地區未來尋求在當地建設完整產業鏈是有可能的,但這有一個過程,本地建設完整產業鏈對工人、管理人才能力等有要求,如印度基層和中層管理骨幹仍舊缺乏,若當地建設麵板廠,從其他地方找骨幹過去,成本不低。

對電視廠商而言,除了順勢而為選擇建廠地點,陸勇認為,電視廠商未來的國際化還需要繼續推動,這包括在當地設立研究機構,適配當地需求,並形成行之有效的銷售渠道,“沉澱下去”。

中國生產的電視機占全球市場份額57%,背後是中國液晶顯示屏占全球70%。液晶產能近年逐漸轉移至國內,韓廠三星、LG則在OLED技術發力,國內廠商仍在追趕韓廠。“未來國內廠商還是要加碼OLED,縮短差距。”陸勇稱。

中國品牌競爭力減弱了嗎

電視產能轉移,一些國家的電視進口結構發生了改變。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美國、印度、越南的出口規模合計1635.2萬台,同比有所增長,但距2018年高點3584.6萬台仍有巨大差距,其背後有印度“自力更生”計劃、限製彩電整機進口以及美國供應鏈脫鉤和加征關稅的影響。其中,去年美國59.4%的電視機來自墨西哥,19.5%來自中國大陸,2018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是40%和55%。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電視的比重自2019年起逐年下滑,自墨西哥、越南進口比重增加,國內電視組裝產能外溢對出口的影響逐步顯現。

但對廠商而言,全球化布局繼續演進,從市場份額看,品牌競爭力並未下滑。

據市場調研機構Omdia數據,去年海信係電視全球出貨量第二,同比增長6.4%。TCL在美國市場份額僅次於三星。奧維睿沃數據則顯示,2023三星全球出貨量3640萬台,比上一年減少310萬台,海信、TCL出貨2590萬台、2550萬台,分列全球出貨量第二和第三,出貨量同比增長了5.9%和9.6%。

對比2018年的全球TV出貨排名,主要品牌座次變化更加明顯。

2018年出貨量前五分別是三星、LG、TCL、海信和索尼,包括兩個韓國品牌、兩個中國品牌和一個日本品牌;2023年LG排名掉到第四,索尼掉到第七,小米則成為第五名,三個中國品牌擠進前五。飛利浦及AOC、夏普等知名老品牌出貨也超400萬,但位次居後。

彭顯東告訴記者,貿易摩擦給廠商造成了一些困難,但總體來看國內電視企業的競爭力近幾年還是提升的,提前的全球化布局是影響因素之一。

建廠之外,陸勇告訴記者,TCL還與美國當地流媒體以及沃爾瑪等賣場合作,TCL與三星的相似點在於做全產業鏈布局和產業鏈垂直整合。海信則有自己的路徑,沒有重資產投上遊麵板,國際化方麵則成為歐洲杯等體育盛會讚助商。

此前,海信還通過海外並購納入東芝電視等多個品牌,為進入日本等海外市場鋪路。據去年上半年據GfK數據,日本市場海信係電視出貨量占33.2%,其中東芝零售量份額24%。

兩家電視企業都已把海外作為重點。海信集團海外收入占比從2022年的41%增至2023年的42.6%。李東生告訴記者,過去幾年TCL海外營收增長一直高於國內營收增長,這個趨勢未來還會持續。

中國電視品牌還在謀劃向中高端衝擊。

記者從TCL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在美國市場銷量增長到一定規模後,後續將往更大尺寸和中高端市場拓展,即“Bigger,Better”,相關指標已納入北美團隊KPI。“例如原來以55、43、32英寸為主,轉成以55、65、75英寸為主,以往多數是低端機,後續往中高端發展,賣MiniLED、QLED。”該負責人表示,在美國6家渠道互相製衡的市場裏,每一個渠道可能都相當於幾個國家的銷量,很難把所有渠道都玩轉,如果不能玩轉,又要錯開型號、類別,最好的方式還是從低質量、低均價往高均價、高毛利轉型。

TCL實業北美營銷本部總經理張文海則告訴記者,TCL的目標是做北美電子類產品首選品牌,所以不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還會做本地運營團隊搭建、建立渠道戰略合作關係,做本土化品牌運營等。品牌營銷則瞄準NFL職業橄欖球聯盟,去年TCL成為NFL官方合作夥伴。

早期推動產業外移,占領一定海外市場規模後,中國電視品牌已轉向本土運營和產品策略層麵尋求增長。

如今將海外作為重要市場的電視廠商,需要改變打價格戰的做法。現在最大的問題並非市場份額、市場規模,而在於增加品牌價值,這將體現在利潤率上。

“兩年前我測試算過,電視行業利潤率普遍不超1%,達到2%已是很好的水平,雖然現在中國彩電數量上全球占比高,但按照另一種以銷售額、利潤率為重要標準的測算方法,三星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三星和LG基本放棄了低端產品,現在我們也到了提高質量、技術水平的時候。”陸勇表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