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很多城市中看不中用 公共服務滯後

來源: 金融界 2014-02-28 10:57:4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571 bytes)


家門口當城裏人 路有多遠?

讓農民不再一味地向大中城市遷移,把散落的村莊適度的聚集發展成為新的社區,把農民進城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在上樓之前先解決未來的就業。“讓居住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型城鎮化將會為大家描繪怎樣的一幅藍圖?在發展城鎮化的道路上,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老百姓滿意?我們還需要什麽樣的政策思考和支持?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特約評論員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讓居住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型城鎮化將會為大家描繪怎樣的一幅藍圖?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老百姓滿意?

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朱仙莊鎮村民陳丙輝,曾經在上海、天津等地打過工,雖然每個月能收入賺兩千多塊錢,但是花費也大,一年連一萬元錢都攢不下來。後來,老家的土地進行了流轉,他把土地流轉了,並且在家門口的農業、產業示範園,當上了現代農民。

陳丙輝(安徽宿州埇橋區朱仙莊鎮村民):你自己種需要肥料、種子,還得(雇)人工,租機械,割、種都得用機械,這都需要花錢。公司承包了,每一年一畝地給你1100塊錢,其他事不用管了。

作為委托人的農民,除了獲得每年每畝一千斤小麥

的基本地租和70%的土地使用權增值,還可以就地打工,取得收入。而信托人,中信信托和服務商,則將從土地產業化、集約化中獲利。

在浙江海鹽,除了工作,留在家鄉的農民,還需要享受城市人一樣的生活。兩個鄉鎮已經開始推廣公共自行車項目,最關鍵一米和最後一公裏難題正在被破解。此外,在教育方麵,農村教師每月最高可享受400元的農村教師津貼,城鎮的優秀教師被選派到農村支教,農村的學校管理層次得到了提高。

在雲南省,42歲的張建紅是瀘西縣金馬鎮加樂村人,2008年張建紅一家四口來到瀘西縣城,開始了城市人的生活,可在34歲那年,張建紅因工受傷,導致左腿殘疾,喪失勞動能力。

近年來,瀘西千方百計解決農民工進城後的住房、就業、醫療等問題,現在張建紅一家住進了一套68平方米的公租房。

張建紅(雲南省瀘西縣金馬鎮加樂村人):辦下來今年就入住了,感覺相當方便了,小娃可以自己睡自己的房間,最高興的是小娃,我們大人也是高興的。

2013年8月,張建紅獲得了一份在酒廠倉庫管物料的工作,這樣他們家每個月又多了一千多元的收入,家裏慢慢有了一定的積蓄。

瀘西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近年來,瀘西依托本地特色資源,抓好產業城鎮如何互動發展,城市化與農村城鎮化並重,城鄉聯姻的和諧發展。目前,水果村、藥膳村、花海村和民俗文化村等特色村寨建設逐步成形,成為民俗旅遊文化產業鄉的永寧,僅在2014年春節期間,就接待遊客近5000人次。

 張鴻:產業變成城鎮化的一部分 並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就業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瀘西的樂業的思路就是,如果你想樂業的話,得首先有業,怎麽有業呢?他就從產業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它那個地方其實並不富裕,過去可能還有一些落後的產能,那他現在想轉型,這個地方因為有民族特色,所以可能能發展旅遊。然後把原來的落後的產能不再汙染環境,保護好它的青山綠水,讓別的地方的人來到這地方來旅遊,然後它不同的層級,縣、鄉鎮什麽的,有不同的這種特色,在一些小的區域裏邊就可以完成,吸引旅遊、旅客的產業的轉型。在這個地方,產業本身讓它變成城鎮化的一部分,並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一些就業。

  李鐵:通過戶籍製度改革、農民工實名化改革解決公共服務問題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們現在很多地方在想城鎮化的時候,想我們怎麽發展產業,但他忘記了絕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含有一大批已經在城鎮就業的,比如說我們大量的保姆、保安、快遞、清潔工人和飯店的服務員,他們在這兒就業很長時間了,有的都十幾年了,但是沒能享受到公共服務,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把什麽產城一體化,或者解決新增就業問題來當做城鎮化的一個前提。因為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核心是首先要解決已經進城的這些人,他們在城鎮裏頭已經工作、就業很多年了,但是沒有享受到公共服務,怎麽樣通過戶籍製度改革,通過從農民工實名化的改革來解決他們公共服務的問題。

是不是就業存在很大問題呢?從2000年到現在看,中國平均每年兩千多萬人進城,即使2013年,我們仍然有兩千萬人進城。所以說,目前就業不是個大問題,而是就業之前已經進來以後,我們怎麽來解決公共服務問題,這是很多地方政府要規避的一個點。另外,我覺得這裏重要的,他在選擇這些產業的時候,更多的是希望它土地獲得更高的升值,來獲得更大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吸納就業的能力並不是很強。那麽在這裏頭,特別要強調一條,適合於農民進城,適合於城鎮化進城這個過程中,農民需要的就業崗位一定是相對低端的,也是這個城市最緊缺。而我們給他提供的,各級地方政府或者一些企業提供的空間,恰恰和他們的就業崗位不吻合,這就是現在在城鎮化當中的一個矛盾。

我們看到很多地方的發展思路、產業的發展思路,提出了高端化、新型化、現代化,但他忘記了,他是一種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力。那麽很多城市發展,提出城市發展的理念,要做很高的文明環境,要做很高的城市視覺空間,那麽在這種視覺空間下,這麽高的成本下,我們還能看到這些人、這些農民在這裏有適合他們發展的就業機會嗎?

  張鴻:在城鎮化的過程當中 應追求可持續的發展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因為很多年輕的勞動力都已經出去了,農村裏可能很多人已經不做農業了,純粹的農民、耕地的農民已經少了。所以土地如果不規模經營的話,可能效率也起不來。然後它在本村裏,可以家庭來做這樣一個農場,然後有種種優惠政策了,各種補貼,你買農機等等,財政也補貼,相關的金融、保險的政策來支持你,所以這其實是未來我們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城鎮化提出以後,我也在學習,也在調研,也去過一些地方,然後也以為一些案例是挺好的,但其實也有是很多誤讀,它不是城鎮化應該那個樣子,我想很多地方的官員、執政者,可能他們也在誤讀。這個誤讀有兩個層麵。比如說因為城鎮化的過程當中,不如賣地,重速度、重規模,這樣GDP是能上去的,是能夠看得見的,是很光鮮的,但是你所說的那些東西都是要投錢的,是要掏錢的,而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這是一個短期和一個長期的,可持續是一個長期的,但是我們現在可能更多的官員更多的考慮到,我今天能不能看得到,明天能不能看得到,你讓我看十年以後,那我可能就不看了,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後麵一整個的綜合改革的問題。

  李鐵:我們現在很多城市中看不中用 城市化要有良性的發展模式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作為城鎮化的問題,我們很多人對城鎮化的意義不是特別理解。實際上在城鎮化過程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有很重要的目標,要解決農村發展問題,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所謂農村農業發展,中國人口是13.56億,對農村來講,人均占了一畝多地,在這種狀態下,還能不能解決它長期的生計問題。

黨十七屆三中全會曾經製定了一係列關於農地改革的政策。那麽這種農地的流轉政策需要有以下幾方麵探索。第一,怎麽樣來進行改革,改革農民等等方式,允許農村集體土地,在內部成員,甚至在外部成員之間承包,互相轉包,甚至轉讓。第二,是指允許公司來進來來參與農地的轉包經營,來實施規模化的農場式經營,提高農業的規模經營效益。隻有農業有了規模經營,我們施加現代要素,比如說化肥、農藥,包括農業機械的問題,才更有效地發展作用。我們去新疆大農場可以看到,這種現代化的水平一定是帶具有世界領先的層次的。所以解決農業問題,解決農村問題,才是城鎮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農村人民走出去了,實際上隻有走出去,才能保證我們公司大規模的進入,來對農村土地來實施規模化的管理和規模化經營,這方麵需要探索,包括信貸怎麽進入,銀行金融怎麽支持,包括組織形式是公司加農戶的形式,還是合作社加農戶的形式,還是企業加農戶的形式,但是前提要遵循市場規律。

再有,關於城鎮化發展模式,那麽所謂城鎮化發展模式,我想主要看基本前提,有兩個問題一定要注意。第一個問題,你怎麽樣來解決農民進城?是不是要把你的城市發展的目的重點解決人進來的問題,公共服務問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城鎮化是個自然過程,就是農民進了城,我到城市來解決問題。無論是十七、八世紀的歐洲,還是現在的巴西,墨西哥,還是印度,都是你進了城以後,我在城市裏解決你所有的問題。我們是兩邊解決,農民的問題到農村解決,城市人的問題在城市解決,那麽中間那個兩棲性人口,核心他的公共服務還得回到農村去解決,這就是我們講的半城鎮化。所以中央提出,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從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增長,核心是要解決這種兩棲的,我們在尊重他自願的前提下,來進行怎麽樣的戶籍製度改革等等。通過農民適應化來解決公共服務,讓他能在這個過程逐步地把根從農村轉向城市。

第二個問題要解決什麽問題呢?就是要解決城市的發展的導向,有一個最大的就是粗放性的發展,就是中央提出的,質量就即行城鎮化的兩個點,就第一道數量型擴張轉向質量型增長,就人口的數量擴張,走向質量擴張,就通過以人為本的方式來實現城鎮化。第二個是集約性的利用資源,來替代原有的粗放性的擴張,就使用資源。那麽這裏意義什麽?就是說僅僅用土地的問題談土地的問題。從2000年到2012年,我們當時在實行世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下,我們城市人均自然土地從130平米擴張到142平米。很多專家就提出,城市發展的最重要前提是提高人口密度,城市應該是一個集約利用資源的典範,一個集合體。但是,我們現在城市那種粗放性的發展形態,已經產生巨大的問題。比如說大的空間,大的廣場,大的馬路,幾十萬的城市,要搞十幾萬平方公裏的生態公園。當城市攤大餅的攤出去,那麽你的所有的交通線路、所有的基礎設施線路,全部得跟著走,所以這個成本就太高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麽來認識城市?比如說過去我們到城市裏去,說到城市裏了,出門就可以買東西,公共交通、地鐵都很方便。現在我不開車不行,開車了以後,結果大量車的出行就帶來了大量碳的排放,帶來大量的空氣汙染。所以提高對城鎮化的認知水平,深刻地領會新型城鎮化的要義,使這個城市能變得生態、可持續、綠色、低碳,需要我們矯正我們的城市的發展方向,怎麽樣來提高它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人口密度,怎麽樣來使這個層次更方便、更接近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我們要住豪宅,住更大的空間,是讓我們感覺到這個城市方便到什麽程度呢?就是買東西、吃飯、就業,甚至享受各種化生活,不用開車就可以做得到,而不是僅僅滿足好看,我們很多城市叫中看不中用,我們希望見到那種方便的城市,就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城市化這種良性的模式。

 李鐵:城市管理不是簡單的口號 還要解決後麵的利益鏈條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當我們30年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層次、麵貌的巨大變化,可是這個巨大的變化還隱含著無數危機。城市的基礎設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城市的地下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城市人的問題,特別是中低收入人口和外來人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麽這些危機是需要以後來付出代價的。同時,因為土地的過度出讓會導致城市攤大餅的擴張。攤大餅的擴張,就會導致城市成本大大的增加,那麽未來下一任,還是按照這種模式去發展,去複製這種模式,就會像擊鼓傳花一樣,使這個城市這種擴張趨勢不斷地蔓延,一邊去招商引資建工廠、建工業區,另一邊,去發展房地產。越蔓越多,越蔓越大。所以,我們想看到的城市管理恐怕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的問題,你說你不能這麽幹了,你無外乎還要解決後麵的利益鏈條。

利益鏈條有兩方麵問題要注意,第一城市的管理者,他到底是你的官員長河中的一個驛站,還是你將來要在這個管理過程中,要對這個整個城市長期負責,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你的利益鏈條,你的城市所獲取的財政收益要什麽樣的製度約束,使你把這種長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