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太多,會拖累經濟增長?我越來越信了

來源: 大貓財經 2023-02-23 22:42: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807 bytes)

作者 | 貓哥

來源 | 大貓財經

前些天,一位北大女博士在網上分享了自己艱難的求職經曆,明明是頂尖名校的高學曆人才,卻找不到工作,找半天原因,大概因為她讀的是文科。

她學的是曆史學,這個專業對口工作不多,所以她最初的設想是進入學校當老師。

一開始,她應聘北京的一些高校,結果全都不要,然後,她去了離北京 500 公裏的呼和浩特,應聘內蒙古大學,本以為錄取幾率高,結果也是不要。

大學不行,她又麵試了很多中學,但不論北京還是外地的,全都不了了之," 連中學都看不上我 ",她很無奈。

後期她又考了事業單位和公務員,也麵試過培訓機構的教師,通通失敗。

她一共麵試了 22 所高校,13 所中學,3 個事業單位和 2 個教培類崗位以及公務員,很努力,但沒有好結果。

無獨有偶,前幾天武漢大學政治學專業的畢業生寫了一篇《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也火爆了全網。

這個小夥的求職路和普通農民工差不多,搬運工、服務員、物業、打雜:

做了十年之後,兜兜轉轉,現在還是水果店服務員。

北京大學的文科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排名低一些的院校就更難了。

延邊大學曆史學博士譚超就做了快遞,成了中國快遞業學曆最高的快遞員。

其實也是沒辦法,他本科畢業的時候找工作沒拿到一份 offer,所以才選擇考研,讀研期間試過房地產銷售,幹了兩個月根本沒有業績,就放棄了,最後兼職做了本校的保安,但是收入非常低,隻能勉強維持生存。

在他學會網購之後,又對快遞行業感興趣,終於一邊幹快遞一邊讀博,才成了學曆最高的快遞員,而他對快遞員的工作也很滿意,並不打算畢業之後另外找,他說,他的導師收入還沒有他幹快遞掙得多。

這類的案例太多,再加上 " 文科生百無一用 " 的說法也被很多人認同,現在,這個恐慌蔓延到高三填報誌願的孩子們。

2020 年湖南耒陽文科狀元報了北大的考古專業,留言區兩極分化,很多考古界的人都在鼓勵她,紛紛寄去了紀念品和各種禮物,成了考古界團寵。

但是更多的是打擊她的聲音,最典型的說法就是這個是冷門專業,掙不到錢,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足見大家對這個專業有多不看好。

跟文科的 " 沒錢途 " 相反,理工科一直受到青睞,甚至有些二本畢業也很吃香。

土木建築類專業看上去坑,但這個坑主要是工作辛苦,手握畢業證要想找到工作,還是比文科容易點。

如果專業好就更沒問題,舉個栗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既不是 211 又不是 985,但他在各省的錄取分數線可比很多 211 或者 985 院校高不少,年年報名火熱,就業好啊。

很多人讀了理工科的本科,尤其是數學、物理這樣的基礎學科,在考研時會轉到金融、會計等專業,如果學校不錯,畢業時進金融圈裏最賺錢的行業研究、量化、投行等部門,也很有優勢。

10 年前,本科就業率排名前 50 的專業中,有 41 個是理科專業。

現在,依然如此:2020 年度就業率排名前 50 的專業中,理科專業 43 個。

就業難、薪資低的 " 天坑專業 ",前五名都是文科,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繪畫和法學這四類 ,更是已經連續 3 年被 " 紅牌警告 "。

根據智聯招聘的就業率調研報告,2022 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 12.4%,不到理工的一半。

哪怕考公務員,也是理工的吃香。

公考的很多崗位需要理工專業背景,國考中幾乎 99% 的崗位都有專業限製,其中經濟類專業最為吃香,有些學校的經濟專業不僅要理科生,學的數學都不是工科生上的高等數學,而是和數學係一樣的數學分析。

而公務員中計算機類的招錄人數,已經超過了漢語言文學、法學和新聞等老牌熱門專業。

至於考古、古漢語這種冷門中的冷門,就隻能報考不限專業的崗位,這個獨木橋就更窄了——最誇張的一次,是去年的西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阿裏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一職,招錄比 20813:1,兩萬裏挑一。

就業難,薪資也有差距,2020 年文科畢業生薪酬占比最大的是 3000-5000 元之間,理科畢業生薪酬占比最大的區間是 5000-7000 元,起薪低也就算了,收入增速也不是一個檔次的,比如很多程序員努力幾年還是可以挑戰下百萬年薪的,但對於普通崗的文科生來說,這就太難了。

那麽,為什麽文科生落得這麽悲壯的結局呢?

人多是個問題。

據教育部統計,2021 年的應屆本科生中,人文社科類占 51.5%,但現實中對理工科的需求卻更旺盛一點。

為啥非得招這麽多文科生呢?這就說來話長了。

1952 年,當時來中國的蘇聯專家阿爾辛傑夫提出意見,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工程師、醫生、農業專家這樣的 " 專門人才 ",而不是文科這種大而無用的人。

於是,中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院係調整,許多學校的文科專業被直接砍掉,在 1952-1957 年之間,文、財、法三科學生從 22.5% 驟然減少到 9.6%。

但改革之後,發現財經、法律類的專業人才太少了,於是開始增加這類學科的設置,特別是 211 工程啟動後,要劃撥 130 億重點建設 100 多所高校,於是高校開始爭取經費。

但想當 211 是有門檻的,最起碼要是綜合性大學,就是要有效覆蓋 6 個及 6 個以上學科門類的大學。

為了爭取國家的建設經費,大學們瘋了。

那幾年各個大學開始瘋狂合並,比如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等,一口氣吞了若幹所兄弟院校,把自己吃成巨無霸。

很多本來地位很高、就業很好的理工院校也不甘心,決定擴大學科門類,他們也有這個能力。

要知道,文理科的投入是不一樣的,理工科需要消耗大量實驗資源,成本大約是文科生的 7-10 倍,相比之下,擴大文科門類成本不高。於是,很多理工大學紛紛增設了文、史、法、經濟等專業,文科專業野蠻擴張,遍地開花。

這一波剛搞完,中國入世了,於是又出現了一批類似公共管理的新學科,專業名字高端大氣上檔次,課程設置都是大雜燴、一鍋粥,什麽都學,但都不精,成了大坑。

擴建文科院係容易,211 評上,錢也到手了,但是文科生井噴,就業就難了,最常見的文史哲專業,讀出來沒有多少對口崗位對口行業。

儲殷就罵過一個學生," 你管理係去學哲學,金飯碗裏跳到泥飯碗裏去了。你家裏開礦嗎,家裏不開礦你學什麽哲學?"

像王思聰這種,家裏有那麽多個小目標,學哲學就沒問題。

其實各個學科都有功用,現在文科生被噴百無一用,還是大學的學科設置跟市場需求脫離了。

俞敏洪的搭檔王強,在北大學的是英語,去了美國直接應聘軟件公司當程序員,這就是看清了專業和市場之間鴻溝,但多數人沒這個能力,最後的結果是,文科就業要不拚爹,要不拚運氣,都不行的隻好靈活就業。

這兩年就業壓力超大,跟這種學科設置的落後不無關係。

2021 年 4 月,央行親自下場,發布了一篇工作論文《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其中就說到:

" 文科生太多,會拖累經濟增長。"

" 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

當時,很多人是不服的,現在看,可能是有些道理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