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高校學生“被就職”:如果沒有個稅APP呢?

來源: 新京報 2020-04-24 20:48:4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46 bytes)



▲某學生查詢個人所得稅APP,發現自己“被就業”,名下收入合計為36380元。圖/新京報網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等高校的數千名學生發現,自己的個人所得稅App上有陌生公司的就職記錄。此外,有類似遭遇的還包括湖北武漢、山東青島、安徽滁州等多地的高校學生。稅務人員稱,很可能是學生信息被企業冒用,以達到偷稅的目的。
這麽大規模高校學生“被就業”,確實讓人震驚。但這未必是近段時間才紮堆出現的“新現象”,而很可能是存量“老問題”在眼下這節點上得到了聚焦——就在近段時間,個稅年度匯算在個稅APP上可查,很多人是據此才發現自己“被就職”。
換句話說,倘若不是個稅App的出現,學生可以便捷查詢自己的稅務信息,恐怕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莫名其妙的“工作履曆”仍然蒙在鼓裏。
有稅務人員表示,這種“被就業”對學生的未來就業不會產生影響。但那些“被就業”的學生,平白無故多了一條工作履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並徹底刪除,不排除仍可能對學生就業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學生個人隱私信息出現的“風險敞口”,可能導致其他更多學生個人信息被濫用的問題,讓當事人防不勝防。
所以,對於高校學生“被就業”的盛行,有關方麵一方麵對於受害學生的申訴,要高效糾正、積極處理,對涉嫌偷稅的涉事企業依法嚴厲處罰;另一方麵,要查清學生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渠道,切斷背後的利益鏈條。
種種跡象顯示,這些“被就職”背後的信息泄露,很有可能是“內部人”作案。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為例,僅這一個學院,受害學生就超過800人,甚至有些班級的大部分學生被入職到同一家公司。在其他學校,也常常出現整個班整個班學生被就業的現象。如果不是涉事學校出現了內鬼,受害人恐怕不可能如此集中。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問題則更明顯不過,該校部分學生提供的證據表示,學院的一名嶽姓老師以提供兼職為名義,“盜用”他們的個人信息,並用於公司偷稅,共涉及一百多名學生。
不過,與學生對“被就職”的恐慌焦慮相比,部分學校對此問題的處理似乎有些漫不經心,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發生老師騙取和盜用學生信息的醜聞後,涉事校方迄今都未公布針對該老師的處分結果;雖然表示在積極聯絡有關公司,但沒有及時報警,對類似問題展開深入調查。
對於這類很可能存在“內部人”作案情況的學生“被就職”亂象,涉事高校顯然不能模糊和淡化處理,以“捂蓋子”的思維應對。盜用個人信息,屬於嚴重違法行為,如果涉及高校老師和工作人員,則更不能容忍——這樣的監守自盜,已經觸犯了教師職業倫理的底線,辜負了學生的信任。教師隊伍中一旦出現這種害群之馬,就當毫不猶豫采取零容忍態度。
高校學生“被就業”泛濫,也給相關部門提了個醒。學生隱私保護,需要進一步紮緊籬笆。對於此類問題,除了加強打擊和查處之外,高校需要完善學生信息的保護機製,做好風險提示,避免有人從中鑽空子。而高校和稅務部門之間,也急需破除信息隔閡,建立起暢通的反饋和溝通機製,這樣才能從源頭掐斷學生“被就業”的利益鏈條,避免受害者在事後陷入維權的困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