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連年報道用戶吐槽不斷 視頻網站套路為何不見少?

來源: 新京報 2020-04-20 01:41:3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75 bytes)

來論 □任然(媒體人)

據中新網報道,近日有網友反映,在購買一些視頻網站的會員時發現,“同樣的VIP服務,用不同手機購買的價錢竟然不一樣。”人們還發現這些平台存在廣告特權描述不清、涉嫌虛假宣傳、默認勾選自動續費、開通容易取消難、增設收費項目等問題。

有關視頻網站的種種亂象,這些年用戶的習慣性吐槽催生了不少段子,媒體也是連年報道,可最終,整體亂象依然我行我素。

用戶吐槽、媒體報道、消保委約談都似乎“見效甚微”,難道這個問題就真的無解了?

不得不說,在線上消費愈發成為主流的今天,視頻網站服務中的種種“槽點”,其實是一個關係到數億人的消費者權益問題。這個龐大的用戶群體,對平台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對監管來說,則理應避免其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盲區。

事實上,視頻網站目前的一些做法明顯有觸碰法律紅線的嫌疑。如《電子商務法》規定,經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但目前不少平台充值會員的界麵,依然隻有“連續包年”“連續包月”等選項,且平台一般默認勾選“自動續費”。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市場生態下,有些亂象是可以通過市場自我調節來淨化的。但在網絡音視頻領域,我們目前所麵對的現實,正如前幾天被約談的11家音視頻平台,幾乎囊括了眼下市麵上所有的主流平台——亂象是帶有結構性和行業性的,而並非個例。

不同於一般商品,音視頻這樣的線上服務性消費,一來單次金額不大,二來消費者維權門檻高,導致多數消費者隻能“吐槽”,很難有效維權。在這種狀況下,用戶“用腳投票”的空間其實非常有限。這反過來又繼續加劇了網站漠視用戶權益的底氣。換言之,將這類潛規則的消除完全寄托於行業自發調節,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行業監管和相關法律的盡快落實,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和組織,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總之,不能讓消費者與大平台單獨“博弈”。

而對平台來說,追求盈利無可厚非,但生財得有道,目前音視頻市場已擁有數億受眾,不管是用戶付費習慣、用戶體驗要求,都遠非市場早期所能比,若還是將平台的發展建立在“低用戶權益保護優勢”之上,對平台和行業的真正“成長”都未必是好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