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第一高樓停工,摩天大樓經濟撐不住了?

來源: 冰川思想庫 2019-12-08 23:31:0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806 bytes)



摩天大樓如此燒錢,為何至今依然有人將其奉為建築奇跡,樂此不疲地追逐“世界之巔”?

10月30日,中建三局向綠地控股武漢房地產事業部發出工程聯係函稱,“因業主欠付我司巨額工程進度款,已造成我司資金無法正常周轉,被迫即日起對項目實行全部停工,待業主解決工程款支付事宜後即進行複工。”



該函涉及項目正是此前備受關注的“華中第一高樓”武漢綠地中心。2010年,綠地拿下這個項目,當時的設計高度是606米,預計於2016年竣工。此後,武漢綠地中心一度將目標高度上調至636米,力爭成為“中國第一高樓”。

九年間,武漢綠地中心被不斷限高,最終封頂在海拔500米,淨高度475米。但即便高度一降再降,竣工之日依然“遙遙無期”。此次中建三局停工的消息不脛而走,無疑讓外界對這棟命途多舛的在建高樓大跌眼鏡。

據《南方周末》介紹,武漢綠地中心項目之所以步履維艱,主要因為武漢當地商辦體量已呈現供大於求,導致商鋪租售壓力陡增,而摩天大樓的建築和維護成本又異常高昂。



▲建設中的武漢綠地中心

建造一棟摩天大樓究竟需要多少成本?

早在1930年,經濟學家克拉克與金斯頓就在《摩天大樓:現代辦公樓經濟高度研究》一書中提出,摩天大樓開發商麵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將投資收益最大化。換言之,這是一道收入減成本的計算題。一棟高樓將獲得更多的鋪位租售收入,但也將承擔更高的建築和維護成本。

克拉克與金斯頓認為,摩天大樓的高度與成本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一方麵,當大樓超過一定樓層時,防風防震、安全係數等比重將飆升,這將快速推升建築成本。

另一方麵,摩天大樓的電梯係統複雜多變,這些直通雲庭的電梯間將進一步壓縮出租麵積,影響整體收入。因此,他們提出了“經濟高度”的概念,即一棟大樓若要實現投資回報最大化,其建築高度最好在63層左右。

一年後,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落成,這座103層的摩天大樓在克拉克與金斯頓眼裏,就屬於明顯收不回成本的“過高”建築。巧合的是,帝國大廈建於經濟大蕭條時期。

01

摩天大樓崇拜:實力和權力的象征

既然摩天大樓如此燒錢,為何至今依然有人將其奉為建築奇跡,樂此不疲地追逐“世界之巔”?

摩天大樓熱潮興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一般而言,發達地區城市中心高樓林立,這是因為市中心地價高,唯有將建築向上拓展,才能把土地成本分攤到最低。

相比之下,小城市很難建起摩天大樓,因為地價本身不高,沒有“直衝雲霄”的必然需求,而且小城市招商引資能力有限,很難吸引大企業或大酒店的戰略目光。

久而久之,摩天大樓成為了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象征,因而引發了從第一世界向第二世界、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轉移的“摩天大樓崇拜”。

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實力不如發達國家,但具備兩項天然優勢:低廉成本和遠大前程。

不論是物力、人力還是土地,發展中國家都要相對便宜。2010年落成的阿聯酋迪拜哈利法塔高828米,共163層,總成本15億美元,每平米4800多美元(約3.38萬元人民幣)。與之相對照的是,2014年於德國法蘭克福落成的歐洲央行總部雙子樓高185米,共48層,總成本14億歐元,每平米7000多歐元(約5.44萬元人民幣)。



▲迪拜哈利法塔

此外,建造摩天大樓雖然靠的是當下實力,但更著眼於未來發展。大樓建多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開發商的信心,信心是否充盈,又依托於當地政府的未來規劃。發展中國家的二線城市有著充分的追趕需求和亟待挖掘的“故事材料”,摩天大樓自然能成為展示雄心的一柱擎天。

另一方麵,對於不恐高的大樓租戶而言,高度優勢同樣明顯。美國經濟學家傑森·巴爾在《構築天際線:曼哈頓摩天大樓的誕生與成長》一書中指出,對於“高度消費者”而言,除了遠離喧囂、汙染、花粉等地表雜質,在高層建築工作生活還能收獲更好的視野。巴爾說,“很顯然,人類天生就對遼闊美景心馳神往,所以自然願意為此付出更多。”

人類天生熱愛的不止是“一望無際”,還有“高高在上”。巴爾指出,“高層”不僅意味著“樓層高”,而且還象征著“地位高”。摩天大樓的租戶內心渴望扶搖直上,因為樓層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社會階層,在頂層工作之人難免會有“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心理暗示。

02

摩天大樓詛咒:蕭條和崩盤的預兆

《呂氏春秋》中說,全則必缺,極則必反。摩天大樓就是經濟發展的極致體現。現代摩天大樓興起於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而在當今世界“摩天城市”排名(高層建築和都市住宅委員會發布的“高於150米已建摩天大樓所在城市排名”)中,中國在前50名中占據23席,中國香港地區以355棟冠絕全球,中國深圳(235棟)和中國上海(163棟)分居第三和第五。

然而建築界一直流傳著陰魂不散的“摩天大樓詛咒”。英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勞倫斯曾提出:每當“世界第一高樓”項目獲得足夠資金,大樓所在國家的經濟增長就已經達到極限,處於崩潰的邊緣。

勞倫斯在研究報告《摩天大樓指數:不完美的高塔》中列舉了幾個案例。1907年,美國爆發銀行危機,許多銀行和信托公司出現擠兌,紐交所股價一度跌去峰值的50%。巧合的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紐約勝家大樓和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破土動工,並於1908年和1909年竣工。

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的高度紀錄並沒有保持多久。1930年前後,華爾街40號、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相繼刷新了紀錄。與此同時,美國在1929年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華爾街股災。



▲紐約帝國大廈夜景

40多年後,世貿中心雙子樓和西爾斯大樓於1973年落成,再次刷新當時的高度紀錄。然而1973年至1974年,世界主要市場都經曆了熊市的血洗,1973年還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報告中列舉的最後一個例子是1998年落成的馬來西亞雙峰塔,與之相應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勞倫斯對這些巧合的解釋是:過度投資、投機炒作和貨幣政策擴張。

但他並沒有詳細闡釋背後的具體原因。

在此之後,眾多西方經濟學家群起效仿,紛紛將“摩天大樓詛咒”套用在每一棟創紀錄的高樓上:台北101大樓始建於1999年,竣工於2004年,正好橫跨了整個互聯網泡沫期;2010年落成的迪拜哈利法塔又趕上了次貸危機。

以此為線索,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6年1月12日發表了題為《世界最高大樓可能伴隨著詛咒》的文章,其中首先提到了兩個月後竣工的上海中心大廈。文章稱,“上周,中國的上海中心大廈剛剛被冠以世界第二高樓稱號。巧合的是,同一天,該國股市崩盤。”

確實很不爭氣。2016年1月4日,A股遭遇史上首次熔斷,3天後第二次熔斷。

03

摩天大樓困境:換地與圈錢的邏輯

但是中國的情況自古以來比較特殊,A股尤甚。2015年6月起,滬指經曆了令人難忘的股災,次年1月27日創下曆史大底2638點。但若要將此歸結為上海中心魔咒生效,那2019年1月4日創下的2440新低又該如何解釋呢?

中國的摩天大樓同樣特立獨行。國內經濟雖然麵臨下行壓力,但總體上穩中向好。而國內的摩天大樓卻“一直在騰飛”。《2018年高層建築回顧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高度最高的摩天大樓。在143棟超過200米的大樓中,有88棟位於中國。



▲中國尊

國內房地產企業熱衷於興建高樓大廈的重要原因在於“賠本賺政績”——以超高層地標建築換取低價住宅用地。這個內生邏輯決定了新一線城市中,即便商辦開發程度接近飽和,摩天大樓依然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卻又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按時竣工。

此外,國內多數摩天大樓的投資方即房地產企業本身,其在相對飽和的競爭環境中租售壓力頗大。相比之下,美國多數摩天大樓的投資方來源於零售、石化、汽車、航空等實體經濟領域,企業本身總部即可消化一部分租售壓力。

多重困難下的中國在建摩天大樓群,能否迎來觸碰雲端的新生?這些疑問亟待各方深思。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