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的戰略原則是: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迂回包圍,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速殲速回。具體戰役設想是用[15-20天時間,殲滅越軍3-5個師,攻占越北有限縱深的重要戰略據點,摧毀破壞越軍的前進堡壘和戰爭潛力,沉重打擊越南的囂張氣焰。
東線廣西方向最初的作戰方案是廣州軍區前指提出的,其指導思想是“全線展開,同步推進,淺近縱深,分割包圍,穩紮穩打,各個殲滅”。其戰役設想是:第一階段全線突破越南邊境防禦,首先殲滅位於邊境的12個越南公安屯;第二階段集中兵力分割圍殲位於中越邊境廣西段的6個越軍守備團;第三階段轉移兵力尋殲越軍主力第3師、312師和346師。
在1979年1月23日的中央軍委作戰會議上,鄧小平聽取了廣州軍區參謀長周德禮的匯報,作出指示:“我認為是個穩妥的方案,但不符合軍委的意圖。“
副總參謀長楊勇、王尚榮和總政治部主任韋國清代表中央軍委和鄧小平對廣州軍區前指提出作戰要求:要把確定的兩處敵人(即高平和諒山)徹底殲滅。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和犧牲,也要完成這次作戰任務,首戰必勝,全殲敵人。時間上要速戰速回,戰前準備可以長一點,可以延長到2月15日前準備就緒。爭取多搞一些戰前訓練,準備充分一些。部隊一定輕裝,可少帶武器,多帶彈藥,壓縮幹糧帶3天就夠了,不一定帶生食。
廣州軍區前指最初的作戰方案明顯是慎重初戰的態度,穩紮穩打,先立於不敗之地。單是越軍邊境的12個公安屯和6個守備團,以廣州軍區自己的3個軍9個師來收拾也足夠用了,而且還有43軍來助戰。至於第三階段作戰,312師在太原,離得太遠,夠不到。3師在諒山,346師在高平,都是越北當麵,避無可避。我軍可集中攻擊,發揮兵力優勢和炮火優勢,正麵打過去,越軍很難擋得住。因為正麵攻擊,一舉全殲恐怕做不到。但隻要越軍敢守,硬碰硬也可將其重創。這個方案的關鍵在於,我軍能把握到戰場主動,可從容調度,不確定因素小。為了搞這個方案,許世友費了不少心血。廣州軍區的前進指揮所設在南寧,他還親自跑到友誼關西側的金雞山秘密查看了邊境地形。
中央軍委的意圖也可以理解。因為已經決定擴大對越作戰規模,時間延長到15-20天,搞掉他3-5個師,這個縱深就已經不隻限於邊境附近了,必然要有一定的攻進深度和殲敵數量。從這個角度來看,小打小鬧很難達到效果。過於穩健越軍就可能跑掉,隻占地不殲敵不是人民解放軍一貫的傳統。從軍委的強調也能看出這次作戰的底線,就是打到高平和諒山。中央軍委和總參提出的作戰方案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也有曆史經驗的因素,是胃口很大的打法。其短板在於,越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區,異國作戰特殊的敵情民情,恰恰很難進行長途機動,不容易打成大規模殲滅戰,還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複雜情況。實戰進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然,為了盡量減少不確定因素,軍委才要求參戰部隊多準備一些時間,把訓練搞得充分一些。根據美國人提供的情報,北方邊境上的蘇軍並沒有做出積極進攻中國的準備,這也為對越作戰爭取了時間。軍委提出的輕裝要求是正確的,在越北山地作戰負荷過重極為影響部隊戰鬥力的發揮。但以中國軍隊當時的後勤能力難以滿足前線部隊所需,主要裝備和戰鬥物資還是要靠士兵自帶。像少帶幹糧也是類似要求,結果就是後勤在初戰階段一時上不來,前線不少部隊都餓了肚子。
解放軍當年的單兵裝備很重,通常包括1支衝鋒槍或步槍、100多發子彈、4個彈夾、4枚手榴彈、1把工兵鏟、1個防毒麵具、1把匕首、2個急救包、1支防蚊劑、1瓶淨水劑、1個水壺、1件雨衣、1張吊床、1個挎包內裝飯碗、牙具、毛巾等,還要帶上盡可能多的壓縮幹糧、大米、鹹菜頭和罐頭,總負重足有4、50斤。背著重火器和彈藥的分隊,就還要再重上1、20斤。這樣的負重要進行數百公裏的長途穿插,異國陌生,地形民情不明,戰鬥強度難以預測,傷員也要處置轉運,還要應付補給中斷的威脅,確實變數太多,很難把握。
根據中央軍委的要求,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又重新製定了作戰計劃,連續召開軍區作戰會議進行討論,最後於2月12日敲定了新的作戰方案,即南北對進奔襲高平,搞大穿插,包餃子,打殲滅戰。同時攻擊同登、祿平,箝製諒山、亭立之敵,根據戰役情況相機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