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餓死多少人?

民國時代餓死多少人?

1928—1930年以陝甘為中心的北方八省發生大饑荒。主要是幹旱,12個月無雨,夏秋無收。繼而蝗、風、雪、雹、水、疫災害又先後發生。造成難民 5000萬左右,死亡人數 1000萬以上。其中僅陝西省受災死亡人數就達300多萬,流離失所人口600多萬,兩項合計占全省人口 70%;甘肅死亡人數為230萬。

 

 

1936—1937年四川大饑荒。主要是久旱不雨,田地龜裂、糧食絕收,草木稀疏。加之政府、軍閥暴斂,地方大戶、富商囤積居奇,大多民眾斷糧,導致災民3700萬人。很多老百姓離家四處逃生,鄉間出現十室九空、餓殍載道、斃死之屍無人收拾的慘景。對這場大饑荒當時國民黨《中央日報》有所報道,稱:饑民“以樹皮、草糧、白泥作食”,“民食恐慌,已達極點”。這次災難總死亡人數無人統計,據當時有關地方報紙報道,僅四川萬源縣就“人口驟減三分之一”、“城鄉餓死者,每日達千餘人”。“仁壽縣各地有全家餓死者,南江第二區兩月內即餓死二千餘人”。很多地方出現饑民吃人肉以及出售人肉的慘狀。

 

從1931年至1949年,長江發生水災共11次,災民共1億多人。其中1931年一次水災就造成災民2855萬,死人14萬。水災後因饑餓、瘟疫而死的人達300一多萬。1934年長江中下遊大旱,遍及220餘縣,其中江西省受災40餘縣;據記載“草根樹皮挖剝殆盡,災民有餓死者,有服毒自盡者”,至少有260萬人喪命。安徽省旱情也很嚴重,出現“禾苗盡枯,赤地千裏”的景象。死亡人數無人統計。

解放前,黃河平均三年兩次決口泛濫,給人民帶來的災害、死難人口不計其數。1933年一年決口就有 62處,受災人口364萬人。1938年蔣介石消極抗日,親自下命令在河南省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致黃河決口改道,造成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區被淹,受災麵積5.4萬平方公裏,受災人口 1000萬以上。有390萬人口背井離鄉,有89萬民眾淹死和餓死。

1942年中原大饑荒,“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輪流襲擊中原。當時政府實行實物稅,不斷增加軍糧征收,致使征收高達農民收入的30%—50%。軍政高官和地主乘機囤積居奇,大幅度提高糧價,造成中原地區110個縣民眾生活陷入困境。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多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病、扒火車擠踩摔軋死者無數,使河南省1000多萬人口減少近半。

 

魯西一帶老一輩群眾至今仍記得1941—1943年“堂邑大災荒”的事情。當時聊城地區以堂邑為中心的四個縣連續三年大旱,加以蝗蟲肆虐,莊稼基本絕收。青壯年、能行動的大量離家往黃河南逃難,而老人、兒童、病弱的人被大量餓死,形成方圓百裏的無人區,大量屍骨無人收拾,共餓死人數約10萬左右。在逃難過程中,難民饑餓難忍,發生大量棄兒賣女的事情。一些年輕姑娘和媳婦隻幾升高梁、穀子就被賣給了別人,有的甚至隻幾個窩窩頭就被賣出去。其慘景使人不堪回想!

那真是一個災難頻繁、人民群眾苦不聊生的年代!

舊中國勞苦大眾的苦難不僅深刻地留在老一代人的記憶中,而且連當時在華工作過的西方人士也多有記述。

美國記者斯諾解放前曾長期在中國考察。在他的書中可以看到大量有關當時中國大饑荒的真實記載。例如:在1929年的中國北方那次大饑荒中,斯諾看到的是: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無雨的黃土高原一片死寂,沒有綠色,樹木光禿禿的,樹葉被摘光了,樹皮也被剝淨了。路邊橫著骷髏的死屍,沒有肌肉,骨頭脆如蛋殼,稍有一點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飽受著饑餓缺衣無食的少女,半裸著身子被裝上運牲口的貨車運往上海的妓院……”。

“你有沒有見到過一個人有一個多月沒有吃飯了?兒童甚至更加可憐,他們的小骷髏彎曲變形,關節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下塞滿了樹皮鋸末,象生了腫瘤”。】

在內蒙古的薩拉奇,斯諾看到:

【“饑民的屍體經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有些村莊,人肉公開售賣”。“我目擊數以千記的兒童死於饑荒”。】

由斯諾夫人整理出版的《斯諾中國》一書,其中就編發了許多當時拍攝的駭人的饑民屍體的照片。

白修德是當時美國《時代》周刊的駐華記者。1943年白修德到河南采訪。在從潼關到洛陽的路上,他看到大批饑民處於生命垂危之中,還“不時看見血肉模糊的僵屍從過往列車上掉下來”。在他騎馬從洛陽到鄭州的路途中,

【“絕大多數村莊都荒無人煙,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聽到的也是棄嬰臨死前的哭聲,看見的也隻是野狗從沙堆裏掏出屍體並撕咬著上麵的肉。”】

然而,到了鄭州後,白修德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省政府官員們花天酒地的生活。在熱情接待他的宴席中,就有各種高檔菜肴。白修德在其書中稱:在一個“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的年代,這是他“吃過的最好宴席之一。”災害固然是大自然所造成,但導致老百姓大量死亡的卻是政府及其官員們的腐敗和失職。

貧困和饑餓造成的直接結果是人口增長率的下降。在整個民國時期長達38年的時間裏(1911—1949年),中國人口僅僅增加了1億人,即由4.4億增至5.4億。其增長速度比清朝政府時期還大大降低。年均死亡率高達29‰左右。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饑餓。有人估計整個民國時期中國人口非正常死亡超過2億人。

 

 

 

相關閱讀

民國時期餓死2億人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於1912年,民國時期的38年,隻是曆史上短暫的一瞬,經過多種數據的綜合,大致可以知道1912年的人口數約為41964萬,1949年約為54167萬人,處於緩慢增長狀態。民國的人口有幾個特點: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當時全國的死亡率為2.76%,華南地區為3.04%,四川為4%,而嬰兒的死亡率則更高,達到15.6%,人的平均壽命隻有35歲,即使城市也不過是40歲。

民國時期幾乎年年鬧饑荒,累計餓死2億人,平均每年幾百萬。

(一)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饑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

        (二)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饑荒,死人數不詳。

        (三)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

 

這是一次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並發的巨災,以陝西、甘肅為中心,遍及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熱河、河南八省,並波及魯、蘇、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災情從1928年延續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無法數計,倒斃在荒原上的餓殍大約1000萬。陝西原有人口1300萬,在三年大荒中,淪為餓殍、死於疫病的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者600多萬,兩者合計占全省人口的70%。難民估計達五千萬左右。

 

 

(四)1931年饑荒:長江1931-1949年發生水災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兩次水災死人都超過14萬人,1931年災民1億人,水災後因饑餓、瘟疫而死亡的人數達300萬人。

(五)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饑荒,餓死過600萬人。

 

(六)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饑荒: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

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災中餓死的人數,沒有精確統計的數字,隻能從當時的報紙上略知一二:四川萬源縣人口驟減三分之一。甘肅死人數目亦不詳。

 

(七)1941年廣東大饑荒,死人數不詳。 

(八)1942年中原大饑荒: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

1942年,“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輪番襲擊中原地區的110個縣,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婦女售價累跌至平時的十分之一,壯丁售價隻及過去的三分之一。(這裏麵有些人禍)

 

(九)1943年廣東大饑荒,300萬人凍餓而亡。

 

(十)1945年東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山西﹑廣東﹑安徽﹑廣西等省災民達一千九百萬人。

(十一)1946和1947南方大饑荒:兩年間僅粵桂湘三省就餓死了1750萬人。

在湖南,1946年4-7月,饑荒遍及全省。饑民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饑。截至8月,湖南饑荒禍及400萬人,僅衡陽地區就餓死9萬餘人

 

1949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隻有35歲,到1979年,中國人均壽命是68歲,比當時的印度人高14歲。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饑餓。據估計民國時代累計餓死過2億以上人口。(可參看劍橋中國史)

1949年後,民族經濟開始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還有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迅速增長。20世紀50年代初,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6%上升至2.3%。1963年的出生率破紀錄地達到4.3%。人口總數至1971年達到8.52億。1972年,國務院正式提出“實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緊接著,有關部門提出了“晚、稀、少”的具體政策要求,即鼓勵晚婚晚育;鼓勵夫婦生育兩胎的間隔達四年以上;鼓勵少生育子女。為配合宣傳,還提出了“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宣傳口號。那時全國範圍內,一對夫婦仍平均生育四個孩子(說明那時的日子並不是太難過,怎麽就到了“崩潰的邊緣”呢?,至1979年,全國總人口達到9.75億(如果到了“崩潰邊緣”,人們普遍吃不飽穿不暖,哪來的人口數量飛速增長呢?)。

所有跟帖: 

同問! -manyworlds- 給 manyworld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4/2025 postreply 22:21:4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