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政府推行的旨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導致1932年至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
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約瑟夫·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政府開始強製將個體農民的土地合並為大型集體農莊(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官方宣稱的目標是通過使用拖拉機和其他機械來現代化農業,提高效率,並加強國家對農民的控製。
烏克蘭農民,特別是較為富裕的農民(被稱為“富農”),對集體化政策進行了強烈抵抗。蘇聯政府將這些農民視為國家敵人,並采取措施消滅他們,包括沒收他們的土地、牲畜和財產。許多富農被逮捕、流放到勞改營甚至處死。這導致農業係統中失去了一些最有經驗和生產力的農民。
麵對強製集體化和被劃為“富農”的威脅,許多農民通過屠宰牲畜來抵抗,而不是將它們交給集體農莊。這導致可用於食物和農業勞動的動物數量大幅減少。土地所有權和耕作方式的劇烈變化也導致了整體農業生產力的下降。
盡管農業產量下降,蘇聯政府仍對烏克蘭施加了極高的糧食配額。這些配額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沒有考慮到集體農莊的實際產量。政府將烏克蘭視為重要的糧食產區,需要大量糧食來支持其工業化進程和出口。
為了完成這些高額配額,蘇聯當局采取了殘酷的糧食征收政策。特別行動隊被派往村莊,搜刮所有可用的糧食,常常使農民幾乎或完全沒有食物。甚至下一季播種所需的種子糧也在許多情況下被沒收。
隨著饑荒開始蔓延,蘇聯政府否認饑荒的存在,並拒絕向饑餓的人口提供援助。此外,他們還實施政策阻止農民離開烏克蘭到其他地區尋找食物。邊境被封鎖,任何試圖離開的人如果被抓住,通常會被逮捕並遣返回去麵對饑餓。
強製集體化、經驗豐富的農民的消失、農業生產方式的破壞、不切實際的糧食配額以及殘酷的糧食征收政策共同導致了1932年至1933年烏克蘭的災難性饑荒。數百萬烏克蘭人死於饑餓,這場饑荒被稱為“Holodomor”(烏克蘭語意為“以饑餓致死”)。
總而言之,結論是,通過強製集體化追求農業機械化,再加上蘇聯政府對糧食的無情掠奪,造成了烏克蘭的毀滅性饑荒。
神奇的是,老毛在60年在中國又重複一回。原理和手段幾乎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