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爆發以來,資本全球化,法製或者文明秩序並沒有。這就造成了所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嚴重分裂和對立。具體表現就是,全球化爆發的二十年。冷戰勝利到次貸危機這二十年,表麵上看經濟繁花似錦,但是實際上內傷嚴重。關鍵點就是世界範圍的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經濟發展的紅利大部分落到了全球大資本深層官僚政府的手裏。
次貸危機以後,美國的中下層對此十分不滿,不分黨派。次貸危機以後,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出現了反建製草根運動。共和黨這邊是茶黨,民主黨這邊是占領華爾街。共和黨這邊出了川普等一眾新秀,民主黨這邊至今才出了個蠻大泥。原因就是民主黨和全球化,大資本的綁定更深。民主黨建製派比共和黨建製派更建製。共和黨建製派經過十幾年的鬥爭,已經靠邊站。而民主黨建製派的靠邊站才剛剛開始。
共和黨反建製比民主黨反建製,成功得多的原因,就在於黨的基本盤的差別。總體而言,共和黨的基本盤是中產階級,美國本土經濟集團。而民主黨的基本盤是下層階級,都市貧民,全球化經濟集團。共和黨裏麵的窮人,要明顯少於或者富於民主黨裏麵的窮人。而共和黨裏麵的精英,也明顯比民主黨裏麵的精英更高明。前者更多從事實業,後者更多從事虛業。共和黨更多代表了適合自主經濟發展的中西部,東南部,西南部平原區。民主黨更多代表了適合或者不得不更依賴貿易經濟的,缺乏自給自足自然環境的,東北部丘陵地區,以及歐洲方向的貿易;還有西海岸狹長地區,以及亞洲方向的貿易。自然資源的相對困乏,也進一步促成了擁擠的都市,和赤貧的街區。而赤貧的街區,反而更容易吸引新的貧民的接軌入住。所以這些地方表麵經濟火熱,實際隱含了大量非法移民的成本,和海外奴工的貢獻。本地的實際貧富差距更加嚴重,中值生活水平明顯低於平原地區。
美國主義運動的主力是類似自耕農的階級。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力則是類似短工流民的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