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測試進度與問題
-
泊港測試未達標
截至2025年9月,泊港測試(HAT)仍有70餘項未通過,包括聲呐係統、電力穩定性等核心項目,需校正補測,導致海試多次延期36。台船公司承認無法在9月完成測試,原定11月交艦計劃無法實現411。 -
海試表現不佳
- 2025年6月17日首次海試僅完成3小時浮航,未進行潛航測試,且被曝船身凸起變形,專家質疑工藝缺陷114。
- 截至9月底,僅完成3次浮航測試,未進入潛航階段,台船稱“需符合安全條件才能執行下一階段”411。
-
技術缺陷
- 核心設備依賴進口(如美製魚雷、聲呐),係統整合困難,性能可能衰退30%321。
- 船體焊接粗糙、超重問題突出,耐壓殼安全性存疑1422。
二、延期與預算爭議
- 結案時間延後4年
台防務部門將原定2025年11月的結案時間延至2029年,被質疑“砍掉重練”620。 - 預算爭議
台軍方計劃耗資2840億新台幣建造7艘後續艇,但國民黨立委批評原型艦未完成測試即編列預算不合理1517。
三、政治與輿論壓力
- 台當局被指將該項目作為“政治宣傳工具”,2023年9月舉行“未沾水”的下水儀式,遭島內民眾嘲諷210。
- 前潛艇項目召集人黃曙光2025年10月辭職,前艦長黃征輝稱“問題比官方宣稱更複雜”18。
四、後續計劃
台船稱將“盡力完成合約”,但交艦時間未定;軍方仍計劃2039年前建造7艘量產艇,但技術風險與預算壓力巨大417。
台灣自造潛艇“海鯤”號(SS-711)項目近期麵臨多重技術挑戰與進度延遲,核心問題包括冷卻管線滲漏、結構缺陷及整合困難,原定2025年11月交付的計劃恐難實現23。以下是關鍵進展與問題:
一、技術故障與維修困境
- 冷卻係統滲漏:台前海軍艦長黃征輝披露,“海鯤”號在第三次海試後因冷卻主機進排水管線疑似滲漏,需拆解多層艙體維修,耗時長達61天,暴露潛艇內部管線密集、維修難度高的設計缺陷2。
- 結構性問題:6月海試期間,潛艇艏部左舷出現異常凸起,被質疑為結構性缺陷,可能影響聲學隱蔽性;此外,泊港測試曾因多國技術標準不兼容導致管線破裂和艙室進水5。
二、進度延遲與人事變動
- 測試延期:原計劃9月完成海試,但台船公司承認無法達成,需延長至10月後;潛航測試尚未啟動,11月交艇目標麵臨挑戰34。
- 核心人員離職:項目推手黃曙光及“台船”高層相繼辭職,加劇外界對項目穩定性的擔憂3。
三、技術整合與外部依賴
- “萬國牌”配置:潛艇部件來自德、美、英、日等國,係統整合複雜,導致“邊測試邊調整”的被動局麵5。
- 實戰效能存疑:未鋪設消聲瓦、聲呐係統設計缺陷等問題,可能使其在戰時易被解放軍反潛體係鎖定5。
四、島內輿論與軍事評論
- 台媒批評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依賴外部技術卻受製於美國,自造潛艇淪為“勞民傷財”的政治工程14。
- 軍事專家指出,若“海鯤”號用於對抗解放軍,將成為“網中之魚”24。
綜上,“海鯤”號項目因技術短板、管理混亂及政治因素深陷困境,後續量產計劃或需重新評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