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憲政篇(特別章)》
國民警衛隊的邊界:〈民兵法〉與美國憲政的時間軸
——從小石城到洛杉磯,再到今日加州的製度回聲
導讀:
從 1878 年《民兵法》確立“軍隊不得介入民事執法”的底線,到 1957 年小石城、1992 年洛杉磯暴亂,再到 2025 年加州法庭阻止特朗普動用國民警衛隊,美國憲政始終在安全與自由之間拉鋸。每一次危機,都是製度記憶的再確認:秩序可以依賴警力,但不應依賴軍隊;權力可以擴張,但邊界必須守住。
一、導言:特朗普與加州的衝突
2025 年 9 月初,一位聯邦法官裁定,總統特朗普不得在加利福尼亞動用國民警衛隊執行民事執法,包括逮捕、搜查與維持秩序。此案源於加州起訴聯邦政府,質疑國民警衛隊的使用已違反聯邦法律。
這一判決,不僅是對一場移民抗議事件的回應,更直指美國憲政製度中的核心張力:軍隊能否被用於國內執法?總統權力與州主權之間的邊界在哪裏?
二、《民兵法》的曆史軌跡
1878 年,美國國會通過《民兵法》(Posse Comitatus Act),明確禁止聯邦政府使用陸軍和空軍執行民事執法。這一製度設計,源於南北戰爭與重建時期的教訓:軍隊卷入地方治理會破壞民主秩序。
此後,國民警衛隊處於州長控製之下,隻有在聯邦化時才能由總統直接調動。這種“雙重屬性”,使得國民警衛隊成為美國聯邦主義的敏感符號。
三、特朗普的主張與加州的抵製
特朗普政府辯稱,調動國民警衛隊是保護聯邦人員和設施的合法行為,不違反《民兵法》。他們強調,總統作為三軍總司令,有權在緊急情況下采取行動。
加州則反駁稱,國民警衛隊在抗議中實際承擔了逮捕與搜查等職能,這已經越過了民兵法禁止的“軍事介入執法”紅線。加州的立場,是以地方警力維持秩序,而不是由軍隊介入。
四、聯邦與州的製度博弈
這場衝突揭示了美國憲政製度的一個古老難題:安全與自由的平衡。
從聯邦角度,總統希望快速部署資源,確保全國範圍內的統一秩序。
從州的角度,維護地方自治,避免軍隊壓製民間抗議,是民主製度的底線。
國民警衛隊既屬於聯邦軍製的一部分,又深植於州的防衛體係,它成為製度張力最敏感的觸點。
五、文明側影:軍事化的警力邊界
這一判決的意義不止於當下。它提醒人們,製度的關鍵不在於一時的政治對抗,而在於規則如何界定權力的邊界。
《民兵法》代表了一種製度記憶:軍隊不能成為執法的日常工具。即便在極端緊急狀態下,誰擁有調動權、如何調動,也必須經過憲政審查。
特朗普與加州的對抗,是美國聯邦主義的又一次製度測試。無論結果如何,它都在重申一個基本事實:文明社會的秩序,不是依賴槍械維持,而是依靠製度的約束與規則的延續。
附錄:美國《民兵法》與軍隊介入國內事務的時間軸
1878 年:《民兵法》頒布
南北戰爭與重建結束後,國會通過《民兵法》,禁止聯邦政府動用陸軍(後擴展至空軍)執行民事執法。
1957 年:小石城事件
艾森豪威爾總統動用第 101 空降師,護送非裔學生入學,聯邦權力淩駕州權。
1967 年:底特律暴亂
約翰遜總統派遣聯邦軍隊進入底特律,協助恢複秩序。
1992 年:洛杉磯暴亂
喬治·H·W·布什總統批準國民警衛隊聯邦化,動用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平息騷亂。
2005 年:卡特裏娜颶風
救災不力引發爭論,布什政府一度考慮聯邦軍介入治安,但因《民兵法》限製未全麵實施。
2020 年:華盛頓特區抗議
特朗普曾威脅動用現役軍隊平息騷亂,引發軍方與州長反對,《民兵法》再次成為焦點。
2025 年:加州訴特朗普案
特朗普部署國民警衛隊參與移民抗議執法,被聯邦法官裁定違反《民兵法》。
製度餘響:憲政傳統與當下危機
從 1878 年的《民兵法》到 2025 年的加州訴特朗普案,美國製度始終在安全與自由之間尋找邊界。曆史多次證明,軍隊一旦常態化介入民事執法,民主就會滑向危險的灰區。今天的判決,不隻是一次法律事件,更是對美國憲政記憶的再一次喚醒:權力的伸縮,可以因時而動,但製度的邊界,不能輕易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