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中國有一個保持出口競爭力的“秘密武器”——國產機器人。
英國《金融時報》9月2日報道稱,中國國產機器人正在中國工廠裏推動一波自動化浪潮,讓其能以更低的生產成本製造更高質量的產品,從而助力中國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場保持價格優勢。
哈佛大學增長實驗室匯編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中國在一係列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全球出口份額顯著提升:掃帚、拖把、鋼筆等小商品出口份額增加9個百分點至52.3%,家具出口份額提升約1.5個百分點,玩具出口份額從54.3%升至56.9%。
報道指出,而這發生在中國工人工資水平遠高於印度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中國東莞的工人月薪約5200元人民幣,而印度同行的月收入僅為1.71萬盧比(約合1386元人民幣)。
“這非常驚人。”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利亞·法伊(Leah Fahy)分析稱,按照傳統發展路徑,隨著國家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通常伴隨著部分製造業的外遷,但這在中國沒有發生。
《金融時報》援引經濟學家的分析指出,中國能夠避開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在於其對機器人的應用。
該報發現,在四川眉山天府新區雙勝新能源車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工廠裏,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諾普”)的焊接機器人正在將鋼件熔合在一起,形成電動三輪車的底盤。
“每使用一個機器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就會降低一半,效率也會提高。”雙勝副總經理宋玲(音譯,Song Ling)說。
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據《金融時報》報道,用三年的時間,雙勝已經實現約一半生產線的自動化,在對幾家日本企業製造的機器人進行對比後,他們最終選擇購買了數十台中國企業製造的機器人。現在,依靠著價格便宜、效率高的國產機器人,雙勝將他們的貨運三輪車遠銷至東南亞、非洲和美國。
美國《紐約時報》今年4月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在廣州製造烤箱和燒烤設備的李老板正準備花4萬美元購買一台中國國產焊接機器人,四年前這樣的產品隻能從外國公司購買,而且價格接近14萬美元。他說,“以前我從未想過投資自動化”,但現在機器人價格被打下來了,他開始考慮使用機器人,畢竟“人一天隻能幹8小時,但機器可以24小時工作”。
中國大型企業的工廠也在增加機器人的使用。極氪汽車在寧波的工廠自四年前投產以來,機器人數量從500台增至820台,並計劃繼續增加。在生產車間裏,16台機器人協作焊接車身零件,幾乎不需要人工幹預。
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一些質量檢測環節也在實現自動化。一名員工說,“我們大多數同事的工作現在都是坐在電腦顯示器前”。
負責極氪汽車設計工作的李凱莉(Carrie Li)非常歡迎這一改變,“我現在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來敞開心扉,探索汽車內飾應該包含哪些類型的時尚趨勢”。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中國工廠每年約安裝28萬台工業機器人,占全球總量的一半,機器人密度已超過美國、德國、日本,正逐步逼近韓國。
中國研究集團MIR Databank數據顯示,這些機器人中有一半都是由卡諾普等中國機器人製造商製造的。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奧迪A8,”卡諾普董事長李良軍表示,“在許多應用場景中,我們的功能和穩定性已經夠用了。”而且,卡諾普機器人在價格上還有優勢,其焊接機器人售價僅為日本工業用機器人生產巨頭安川電機公司、日本機器人製造商發那科公司等競爭對手的60%。
中國國產機器人產業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得益於中國政府的戰略推動和巨額投資支持。早在十年前,中國就將機器人產業列入《中國製造2025》重點產業。《紐約時報》估算,過去四年間,中國銀行向工業貸款人提供了1.9萬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新建工廠和更新設備。
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年年初也宣布,將設立一個由國家支持的風險投資基金,重點關注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IFR預計,該基金將在20年內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約1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中國機器人產業也在拓展新邊界。雲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賀亮表示,中國正在將人形機器人視為下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力圖打造全新的戰略產業。
此外,這種龐大的自動化轉型也離不開人才支撐。《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大學每年培養約35萬名機械工程師、焊工和電工,而美國隻有約4.5萬人。
據中國英文媒體《第六聲》(Sixth Tone)報道,中國各地政府也正加大投資,在企業內部推行再培訓項目,提供補貼、認證激勵和定製企業培訓計劃等,幫助工人適應自動化浪潮,建立一支精通自動化的勞動力隊伍。
如今,中國正用機器人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正如李良軍對《金融時報》所說:“過去中國靠13億人口和大量廉價勞動力來獲得製造強國的地位,現在中國正通過機器人勞動力而不是人類勞動力來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