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到的這一說法,出自美國政治學家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在其著作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996) 中的觀點。
亨廷頓關於“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的論斷
在書中,亨廷頓提出了 “文明衝突論”:冷戰結束後,世界主要的衝突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製度的競爭,而是 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
在談到中國時,他認為:
- 中國並不是單純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 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
- 具體表述:
“中國是一個偽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China is 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nation-state)。 - 他的邏輯是:
- 中國曆史上長期作為一個獨立、延續性極強的文明體存在;
- 中國的疆域、人口和文化遠超一般意義的民族國家;
- 中國的國家身份往往掩蓋了它作為文明體的屬性。
因此,在他看來,中國不是像法國、德國那樣的“民族國家”,而是類似“文明型國家”的存在。
學界與評論界的反應
- 支持觀點
- 部分學者認為,確實可以用“文明型國家”來解釋中國:
- 擁有幾千年的統一文明傳統;
- 國家認同超越單一民族,而是圍繞文化與文明核心;
- 對周邊地區有“天下觀”影響力。
- 部分學者認為,確實可以用“文明型國家”來解釋中國:
- 批評觀點
- 有學者指出,亨廷頓的說法過於簡化、帶有西方中心主義:
- 中國既是文明,也是現代民族國家(1949年以來的製度建構體現了國家邏輯)。
- 將“中國”視作單一文明忽視了其多民族、多文化的複雜性。
- 這種論斷在政治學和國際關係中容易導致“文明對立”的偏見。
- 有學者指出,亨廷頓的說法過於簡化、帶有西方中心主義:
後續影響
- “文明型國家(civilization-state)”這一概念後來在國際關係學、政治學中被頻繁引用,用來討論中國與西方國家模式的差異。
- 中國國內部分學者(如張維為等)也借用“文明型國家”的概念來強調中國道路的獨特性,但他們未必直接引用亨廷頓的“偽裝”說法。
總結
- 亨廷頓確實有過明確論斷:“中國是一個偽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
- 這是他在《文明的衝突》中提出的文明衝突框架下的觀點,認為中國本質上是文明型國家,而非普通民族國家。
- 該論斷在學界有支持者,但也因過於簡化、帶偏見而飽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