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濕法冶金(酸浸法)
技術流程:
-
礦石預處理:將海底沉積物或礦石破碎研磨至適宜粒徑。
-
酸浸反應:使用強酸(如硫酸、鹽酸)在高溫或常溫下溶解礦石,稀土元素以離子形式進入溶液。
-
分離純化:
-
溶劑萃取:利用有機溶劑選擇性分離稀土離子。
-
沉澱法:調節pH值使稀土沉澱,再通過煆燒獲得氧化物。
-
優點:
-
適用性廣:可處理多種礦石類型(黏土、結核等)。
-
成熟技術:陸地稀土提煉已有數十年應用經驗,工藝穩定。
缺點與挑戰:
-
廢水處理:酸浸產生大量含重金屬和放射性物質(如釷、鈾)的廢水,需中和、沉澱等複雜處理。
-
設備腐蝕:強酸環境對反應釜、管道材質(需鈦合金或高分子塗層)要求極高。
-
選擇性低:共存金屬(如鐵、鋁)幹擾稀土分離,需多級萃取,成本增加。
應用案例:
-
日本南鳥島項目:采用硫酸浸出法,稀土回收率達80%,但廢水處理占成本的30%。
-
中國包頭稀土礦:陸地濕法工藝成熟,但海底應用需解決酸液回收難題。
未來方向:
-
綠色酸浸劑:開發離子液體或低毒性有機酸減少汙染。
-
零排放係統:閉路循環工藝,實現酸液和水的重複利用。
2. 生物冶金(微生物吸附法)
技術流程:
-
微生物培養:篩選對稀土有特異吸附能力的菌種(如芽孢杆菌、藍藻)。
-
生物浸出:微生物分泌有機酸或螯合劑,溶解礦石中的稀土。
-
吸附與回收:通過生物膜或固定化細胞吸附稀土離子,再經解吸、電解提取金屬。
優點:
-
環境友好:無強酸強堿,碳排放量僅為濕法冶金的10%。
-
選擇性高:部分微生物可特異性吸附重稀土(如鏑、鋱)。
缺點與挑戰:
-
效率低下:浸出周期長達數周至數月,難以規模化。
-
菌種穩定性:深海高壓、低溫環境抑製微生物活性。
-
回收率低:解吸過程易造成稀土損失,純度僅70-85%。
研究進展:
-
基因工程改良:美國勞倫斯實驗室通過基因編輯提升藍藻的稀土吸附效率3倍。
-
海底原位培養:歐盟“DeepBio”項目試驗在采礦點附近建立生物反應器,減少環境擾動。
未來方向:
-
合成生物學:設計“超級微生物”同步完成浸出、吸附、分離。
-
耦合工藝:生物預浸+短流程濕法,平衡效率與環保。
3. 高溫熔融法(火法冶金)
技術流程:
-
高溫熔煉:在電弧爐或等離子爐中加熱礦石至1500-2000°C,使稀土與雜質分離。
-
熔渣分離:稀土富集於熔融金屬或渣相中。
-
電解精煉:通過熔鹽電解獲得高純稀土金屬。
優點:
-
處理難選礦石:尤其適合硫化物或複雜共生礦(如熱液礦床)。
-
產物純度高:可直接獲得金屬單質(如鑭、鈰),純度>99%。
缺點與挑戰:
-
能耗極高:每噸稀土耗電1.5-2萬度,成本是濕法的2倍以上。
-
設備要求苛刻:耐高溫材料(如碳化矽坩堝)價格昂貴,深海環境加劇維護難度。
-
氣體排放:熔煉過程釋放SO?、CO?,需配套淨化係統。
應用案例:
-
挪威海底硫化物礦試驗:使用等離子熔融技術,但能耗成本占項目總預算的45%。
-
中國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陸地火法經驗豐富,但海底應用尚處實驗室階段。
未來方向:
-
可再生能源供電:利用海上風電或潮汐能降低碳足跡。
-
微波熔煉:通過選擇性加熱減少能耗(試驗階段可節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