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時間線: 曆史

 

二戰期間,蘇聯與德國的關係經曆了從短暫合作(1939—1941)到全麵戰爭(1941—1945)的劇烈轉變。以下是關鍵階段的概述:


1. 戰前關係:意識形態對立但短暫合作

  • 1933年前:德國(魏瑪共和國)與蘇聯有一定軍事合作(如《拉帕洛條約》,1922年)。

  • 希特勒上台後(1933年):納粹反共,蘇聯與德國關係惡化,蘇聯轉向與英法談判集體安全體係,但未成功。

2.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

  • 背景:英法對德綏靖,蘇聯擔心被孤立;德國為避免兩線作戰。

  • 內容

    • 公開部分:承諾互不攻擊,保持中立。

    • 秘密議定書:劃分東歐勢力範圍(如波蘭西部歸德國,東部歸蘇聯;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比薩拉比亞劃為蘇聯勢力範圍)。

  • 後果

    • 德國得以無後顧之憂入侵波蘭(1939年9月,二戰爆發)。

    • 蘇聯趁機占領東波蘭、吞並波羅的海三國(1940年),發動蘇芬戰爭(1939—1940)。

3. 經濟合作(1939—1941)

  • 貿易協定:蘇聯向德國提供石油、糧食、礦產等戰略物資;德國提供工業設備、技術。

  • 蘇聯的盤算:爭取時間備戰;德國的需求:規避英國海上封鎖。

  • 實際效果:德國更受益,蘇聯未能完全做好戰爭準備。

4. 關係破裂:德國入侵蘇聯(1941年6月)

  • 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撕毀條約,1941年6月22日突襲蘇聯,目標是快速滅亡蘇聯(“閃電戰”)。

  • 蘇聯的誤判:斯大林忽視情報警告,導致初期潰敗(如基輔戰役、明斯克合圍)。

5. 全麵戰爭(1941—1945)

  • 蘇聯轉向同盟國:與美英結盟(《大西洋憲章》、租借法案)。

  • 轉折點

    • 莫斯科保衛戰(1941—1942):德軍首次重大失敗。

    • 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1943):德軍第六集團軍覆滅,戰爭轉折。

    • 庫爾斯克會戰(1943):德軍最後一次戰略進攻失敗。

  • 蘇聯反攻:1944年收複領土,1945年攻入柏林。

6. 戰後影響

  • 德國戰敗:蘇聯占領東德,建立東德政權(1949年)。

  • 冷戰格局:蘇德對抗演變為東西方陣營對峙。


關鍵點總結

  • 合作僅是權宜之計:雙方互不信任,希特勒始終視蘇聯為“生存空間”目標。

  • 蘇聯的代價:初期戰略失誤導致巨大損失(約2700萬人死亡),但最終成為擊敗納粹的主力。

  • 地緣政治重塑:蘇聯通過戰爭擴張影響力,奠定戰後超級大國地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