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川普提出關稅調整之後,各國紛紛譴責這是互傷互害,或者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或說這會反噬,再或者強調這將由美國消費者自己買單,既然傷害都主要由美國承擔,那為什麽不由它去呢?
2025年不簡單,看來注定要在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從開年至今熱鬧就沒間斷過,先是中國的哪吒鬧海,衝擊好萊塢影史霸榜前二十的地位,然後兩個月不到,一個老頭幹的更大,估計緬甸泰國地區提前一周知道情況,先來個7.7級地震預告先,然後4月2號,黃發老頭川普正式登上法壇,比當年的慈禧老佛爺對十一國宣戰還猛,這次直接向地球宣戰,被討伐國名單列出來長長的一大段,加征關稅,10%起步,話音一落,地球大動蕩,美股先崩為敬。
這事沒有旁觀國,也不會有中立國,已然開打,看來沒幾個月,理不出頭緒來,不過大的邏輯是清楚的,美國在主動求變,大家都從舒適區裏走出來,都整理一下吧,為什麽要這樣?好玩嗎?當然不是,原因好幾個,我來理一理。
首先,2025年是美國國債到期額最高的一年,近9萬億美債到期,僅利息支付一項就大致約為 3600 億美金,舊債還起來都吃力,別說還要為未來幾年籌謀更多的債務,換誰都是棘手至極的問題。一直以來那種說美國掌握鑄幣權,靠印鈔收割全世界的弱智或有意誤導的輿論,到這裏是不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邏輯死穴了?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對的,美國幹嘛不繼續開印鈔機收割呢?又何必擔心債務呢? 典型的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做老板的和打工的承擔的負重大不同,別隻看光鮮的那一麵。
正如馬斯克所說,美國若這樣下去,會變成妥妥的龐氏騙局----債務到期,本息不夠,印錢來還,然後要維持現狀,支撐發展,會發更大規模的債券,如此累積,總有維持不下去的時候,而且現在已經到了危險階段,美債如果真的崩,不僅維係幾十上百年的信用要破產,所有的債權方也會大麻煩,到那時可不是僅就關稅討價還價的這麽簡單了,對全球經濟的損毀的嚴重程度是現在的十倍都不止,美債違約,不僅是美國的問題,而是全球金融體係的“心髒病發作”。
美債的問題,表麵上是美國內政,實際上因為這麽多年美國在全球金融體係的中心化地位,早就變成了國際經濟金融的大事,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演變和美國左傾立場的日益加劇,讓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比如高利率,長期的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結果,讓美國為了維持秩序負擔越來越沉重,正在走進一個死循環裏,這就是美元強----成為儲備貨幣-----為了維持美元強----不得已要繼續出錢出力,也加大債務規模----自身經濟調整空間被擠壓,耐受衝擊的能力被削減----債務壓力越來越大,經濟脆弱性越來越強,惡性循環!
你不用太懂經濟學知識,這些用常識就能理解,如果一個關稅議題震地球是炸彈,那美債違約可以比作核彈,是毀地球了,美債持有前三名日本、中國、英國,在這個角度上來講,其實是利益共擔的,真要出事,都會死的很難看。
第二,世界已經大變化了,核心就在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從生產不足到產能過剩,或是在產能過剩的路上。在生產不足的過去的百年,美國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的引領者,在相當長的時段裏,是起到傳、幫、帶的作用的,它也完全承受的起和多個國家的貿易逆差,也必須逆差,因為這是傳幫帶效應的必然,也是美元成為國際硬通貨的必然,對美國而言,既有好處也有承擔的責任,總體上是利益更多。
而且,就相對擁有的整體產能能力而言,它是很強的,在近四十年的國際化進程中,一直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出,知識密集型、創業型、服務型產業留存進行的,走到現在,繼續持續這一狀況越來越吃力,並開始威脅它的就業,雖然這一點在這個進程的一開始就在發生,但那時它有足夠的轉型工作機會,可以消化,隨著IT、金融、生物科技等高附加值產業騰飛,許多藍領工人和其下一代可以轉向新興產業。製造業外包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利潤,帶動了消費、股市、房產等部門繁榮。
在全球化進行了四十年後,這種升級空間的紅利基本上被消耗殆盡了,甚至有可能被反噬,前景很不樂觀,主要表現在科技和服務行業雖然仍增長,但沒有足夠吸納原本失業或被邊緣化的中低技能勞動力,傳統製造業崗位流失難以回補,區域性貧困加劇,很多工業州“空心化”,新興行業又集中在特定大城市,地區失衡嚴重。財富分配結構也變了,因為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勞動增長率,企業更注重股東回報而非員工發展,熱衷於削減成本、外包、回購股票,而不是再投資和漲薪。
這樣的結果是近三十年來美國密集發展高精尖產業帶來的效應,所以一句話總結,就是過去美國能承受勞動密集產業轉移,是因為“新行業吸收+社會向上流動+資本紅利”起了作用;而現在,結構空間被壓縮、分配機製惡化、社會容忍度變低,使得“全球化的代價”難以再被美國輕鬆消化了。不僅不輕鬆,麵對未來,甚至壓力山大!
第三,未來給出壓力的山在哪裏?AI是也,AI的發展,讓上述那些美國倍感壓力的方麵更加痛苦,其實即便製造業回流,AI的發展讓自動化大行其道,也將對就業造成壓力,當然在AI發展進程中,美國會不斷的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吸收和消化被AI替代出來的勞動力,但這需要時間,需要軟著陸。
如果美國不能做好對上述因素的應對,它完全有可能優勢不保,不過截至目前,美國最顯著的優勢還繼續保持,這個既不是科技,也不是原子彈,而是消費力,川普今天有能力震地球,讓全世界都不得消停,皆來自於此。
地球70億人,美國3億人,但是這三億人的消費,占了全球30%。如此積極高調的消費能力,不隻是一個經濟問題,還和觀念有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歐洲也算有錢,但消費力也無法和美國比。
對美國來說,要改變,許多事做起來,確實是地動山搖,順序上先內後外。
我們不帶情緒,簡化一點來看,就是三件事:開源、節流加調整
開源就是繼續創新,以AI為代表的各類高科技自不必說,同時鼓勵和引導外資來美國投資辦企業,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
節流就是提升效率,就是馬一龍提頭去幹的各種醃臢事。
至於調整,這是個大文章,比較傷筋動骨,就是現在的鬧全球了。如何鬧法呢?4月2號這個就是個開場了,先通告全球,我美國要求你們的關稅是這個,不服來談。
這就是個引子,因為結果究竟會怎樣,來談啊,談是核心,不是戰!所謂貿易戰,一定事出有因,其實,這已經不是美國一國的問題,這是整個世界的問題,過去維持世界運轉的最大權重求變,它為什麽有這個訴求?幾分合理,幾分過頭,這是需要溝通和談判的,哪怕你還在歲月靜好,現在也不得不跟著要動起來。
多數美國人現在思路是清楚的,這麽鬧一把,很可能中短期要痛苦些,即所謂的自損八百,但是有不少人表示願意支付這個代價,用這個代價換積極的就業,保衛他們強大的消費力,可以繼續向世界買買買,最終保障了美元的強勢和美債的信用,現在產能強不稀奇,購買力強才是真厲害,所以冷靜看待問題的實質才是理性負責任的。
各國的配合度,決定川普在這件事上的收獲,配合並不是服軟,而是不意氣用事,有大局觀,好好協商,在一定的認同的基礎上,盡可能為自己多爭取利益是上策,所以越南的表現不俗,中國這樣雖豪橫霸氣,但你一來在美債上和美國利益綁定,二來又拿不出那麽強的消費力,無法獨立支撐自己的產能釋放,那麽這種霸氣就完全是意氣用事,拿自己國民當代價來玩了。加拿大也強硬,但性質不一樣,因為雙方談判接觸一直沒斷過,表哥表弟兼鄰居掐一架,大概率壞不到哪裏去。
重新梳理的結果,首先會讓各國多少做些調整,做點讓步,這是不難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中真朋友假盟友也能鑒別出來,也是個選邊站的過程;第三步等這個過程結束後,重新搭建新的體係了,那些讓美國出力不得利的舊體係,很可能會因此式弱;第四點,通過短期對經濟的衝擊,促使美聯儲加快降息步伐,關稅的大波動短期對通脹不友好,但最後的落定,大概率是調整性的,不會過於冒進,但肯定有利美國,會利好經濟,隻要經濟活躍向好,因關稅影響的通脹會很快被抑製;第五點,股市在經曆短期暴力的大調整之後,會繼續走牛,因為美國經曆這樣的策略調整,整體基礎會更堅固,信心會不斷上升。
現在浮出水麵的唯一難以調和的對象是中國,其實中國能配合的話,是可能麻痹一下美國的,可惜意氣用事了,不過聽國內新聞口吻倒也不像以前那麽的苦大仇深,但願也是策略性的,和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有啥不能談的呢。
川普和馬斯克在個人人格上都有那麽一點不正常,也可以說是病,完全打破了以往政客那種表麵美好的刻板印象,這會讓人有誤判,看人不看事,其實,他們做的事,方向上絕對是對的,在更大的危機麵前,俄烏這種地緣爭鬥,可不是就要趕緊按在地上摩擦幾下趕緊完事嗎?!
當輸出秩序的力量長遠無力再這麽做的時候,當秩序的定海神針可能被動搖的時候,那才是最大的危機,這才是當下最首要解決的問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