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關於貝萊德收購李嘉誠的海外港口業務

    美國貝萊德公司(BlackRock)一次性打包收購了李嘉誠的43個海外港口業務,特別是囊括了美國生命線的巴拿馬運河;這次戰略性收購的成交,不僅得要承認是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一次獲勝,更是彰顯出了美國稱雄世界金融霸主的牢固地位。

    貝萊德由Larry Fink等幾位猶太人在1988年創立,從10億美元規模開始,30年來已經躍居成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掌管著多於10萬億美元的資產,超過了英法德三國的GDP總和,堪稱金融界的“隱形帝國”: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亞洲,都占據著資本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貝萊德在美國是蘋果的第二大股東,特斯拉、微軟、臉書、穀歌等高科技公司的前幾大股東,還是美孚、百事可樂、保潔等知名企業的大股東。

    貝萊德更是早早就資產布局在了我國,投資涵蓋了互聯網、消費、新能源、金融等多個重要行業,以及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物流地產,比如是百度、網易、美團的第二大股東,是阿裏、小米的第三大股東,是騰訊、聯想、吉利、長城的第四大股東、建設銀行、平安保險、福耀玻璃等等的大股東……我國有太多叫得上名號的行業龍頭裏,都有貝萊德的身影!

   每當我國顧客抱著支持國貨的心理,選購小米手機或汽車、聯想電腦、吉利或長城汽車.....等等品牌時,他們支付出的辛苦血汗錢中,其實有相當部分都流向了美國;而我國近年來引以為傲的科技與製造業的崛起,其實也都在相當程度上,實際是在為美國打工!

    然而,若把在商言商統統扣上賣國帽子,若把反對外資參股統統看著是愛國,那和閉關鎖國的晚清又有何區別?比起把愛國當作生意的網紅大V,實在好不到哪兒去:愛國需要理性。

   近年來我國很多媒體總在笑看美國製造業的衰落,嘲笑美國優秀學生一蜂窩地放棄了理工科而首選學金融;事實上,隻要我國的金融業尚沒有崛起,何談真有東升西降。

    所以,這次收購事件的後續依我所見:首先我國需要馬上明文立法,以便有力地管製今後再出現有損國家利益的類似交易與投資。其次,在全球海權的博弈中,我國需要從“被動防禦"轉型到"主動進取"的戰略階段,即在我國科技與製造業崛起的同時,也應當重視布局我國金融業的快速崛起。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