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紐約時報》刊登了《黃金德案與出生公民權的「前世今生」》。黃金德1873年出生於三藩市,其父母來自廣東。1895年,他從中國返回美國時,被海關以“非美國公民”為由拒絕入境。美國政府認為,儘管黃金德在美國出生,但其父母是受《排華法》限製的“外籍居民”,因此他不應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黃金德沒有退縮,而是狀告聯邦政府,堅持不懈三年多,最終獲得最高法院裁決,他享有憲法第14條修正案確立的出生公民權。這是華人在美國歷史寫下的光輝的一頁。筆者在此簡單介紹1882年排華法的歷史背景,補充黃金德的故事,然後與各位朋友分享《紐約時報》的報道。
第一批華人移民
19 世紀初期,中國移民陸續來到美國,包括學生、水手、商人、僕人和勞工。第一批中國移民是在 19 世紀 50 年代淘金熱期間來到美國的。淘金熱之後,中國勞工(被認為是廉價勞動力)很容易找到工作,比如農場工人、園丁、傭人、洗衣工,最著名的是修建橫貫大陸鐵路(1863-1869 年)的鐵路工人。
華人移民對美國的貢獻
2011年,美國參議院在其第201號決議中明確承認了中國移民的重大貢獻:“華裔在農業、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漁業和罐頭業的貢獻,為國家經濟增長奠定了關鍵基礎,特別是在美國西部。”
的確,例如1863 年至 1869 年間,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雇傭了 12,000 名中國勞工,占其勞動力的 90%。甚至大約有 50 名華裔士兵在南北內戰(1861-1865)期間服役,大部分是為聯邦軍隊服務。南北內戰後,擅長農業的許多中國勞工也在南方種植園工作。
蒲安臣:為中國主持正義的美國人
安森·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 年 11 月 14 日 - 1870 年 2 月 23 日)是一位廢奴主義者,也是麻塞諸塞州的國會議員,1861 年被林肯總統任命為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遊歷中國,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人民,他直言不諱地指出,自兩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一直受到西方列強的不公平待遇。
《蒲安臣條約》確立中美兩國雙向自由移民
蒲安臣任期結束後,1867 年中國政府任命他為中國駐美國和歐洲列強的公使。因此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代表中國的外交大使是一位美國人:蒲安臣。他負責重新談判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條約。蒲安臣代表中國,在平等、公平、互惠的原則下,與美國簽訂了《蒲安臣條約》,該條約賦予中國“最惠國”地位,建立了友好關係,建立了雙邊貿易,並允許兩國自由移民。
1873 年經濟大恐慌之後的排華情緒
1873 年大恐慌之後,美國社會對中國移民的怨恨逐漸增長,一方麵他們被大企業當作廉價勞動力剝削,另一方麵,工會又將他們妖魔化為搶走白人工人工作機會的人。日益高漲的反華情緒導致了更多的排華暴力事件(1877 年三藩市暴動)和各種以中國移民為替罪羊的政策。
《1882年排華法》
1882 年 5 月 6 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並由賈斯特·亞瑟總統(共和黨)簽署,禁止中國勞工移民美國 10 年。該禁令於 1902 年成為永久性禁令,並於 1924 年擴大到所有階層的中國移民和其他亞洲移民。
許多南部州通過排華法
19 世紀 80 年代至 20 世紀 20 年代,許多州還通過了所謂的《外國人土地法》,禁止亞洲人擁有土地: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佛羅裡達州、愛達荷州、堪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蘇裡州、明尼蘇達州、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華盛頓州和懷俄明州。美國的華人人口從 1880 年的 10.5 萬人下降到 1900 年的 8.9 萬人,1920 年又下降到 6.1 萬人。(來源:維琪百科)
1943年廢除《1882排華法》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中兩國成為盟國。賽珍珠的公民委員會和羅斯福總統(民主黨)因此敦促國會廢除《1882年排華法》,為消除種族歧視邁出第一步。但是,當時的移民法規定每年華人獲得入境簽證份額隻有105個。
《1965 年移民和國籍法》
1960年代民權運動風起雲湧,在馬丁路德金博士,肯尼迪總統,和約翰遜總統的領導下,美國國會先後通過《1964民權法》,《1965投票權利法》和《1965移民和國籍法》。在《1965移民和國籍法》之前,每年大約94% 的移民配額被授予來自歐洲白人移民(來源:維基百科)。因此,華人同胞們應該記住,如果沒有平等民權運動,今天在美國的99%的華人都不可能來到美國,留學工作,安居樂業。
見證曆史,作何選擇?
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不僅要仁義禮智信,還應該飲水思源。魯迅先生則曾經指出那些吃帶血饅頭的愚昧甚至為虎作倀的阿Q。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謊言流行、是非顛倒、錢權勾結、巧取豪奪、踐踏憲政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曆史的見證者,捫心自問,天地良知,作何選擇?
黃金德的生平簡介
黃金德的父母來自廣東臺山,其父是小商販。憲法第14條修正案於1868年通過生效。而黃金德則於1873年出生於三藩市。
1889 年黃金德隨父母回到祖籍臺山的翁星村,迎娶了鄰村的葉家姑娘。1890 年7月,黃告別父母和新婚妻子,一人回到美國謀生。黃在此次以美國土生土長的公民身份重新獲準入境,雖然遭到一名移民局官員質疑他聲稱自己出生在美國的真實性。黃回到加州後,妻子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根據 1882 年的《排華法》,作為勞工的黃金德不能把妻子帶到美國。
1894 年 11 月,思念父母妻兒的黃啟德再次乘船橫渡太平洋回廣東臺山老家與親人團聚,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大兒子,同時和妻子懷上了第二個兒子。但當他於 1895 年 8 月乘坐科普特號返回時,在三藩市港被海關扣留,海關拒絕允許他入境,理由是黃啟德雖然出生在美國,但其父母不是美國公民,因此他沒有資格獲得美國公民身份。 在案件審理期間,黃啟德被關押在三藩市沿海的輪船上長達五個月。
黃金德的最終勝利
在中華公所法律代表的協助下,黃金德對拒絕承認其出生時即為美國公民的決定提出質疑,並向聯邦地區法院提交了一份人身保護令申請。1896 年 1 月 3 日聯邦三藩市地區法官裁決黃金德是美國公民,因為他出生在美國。敗訴的聯邦政府直接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1898 年 3 月 28 日,最高法院以 6 比 2 做出裁決,“黃金德在美國出生時獲得的美國公民身份,並沒有因為出生後發生的任何事情而喪失或被剝奪”。最高法院表示,“受其管轄”應“依據普通法”進行解釋,普通法幾乎涵蓋所有本土出生的兒童,隻排除外國統治者或外交官所生的兒童、外國公共船隻所生的兒童或敵對佔領該國領土的敵軍所生的兒童。
雖然黃金德的美國公民身份得到最高法院的確認,黃金德的長子於 1910 年從中國來到美國,尋求通過血統主義獲得公民身份承認,但美國移民官員聲稱在移民聽證會上的證詞存在矛盾,拒絕接受黃金德關於該男孩是其兒子的說法。黃金德的另外三個兒子於 1924 年至 1926 年間來到美國,並被接受為公民。黃金德的小兒子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徵召加入美軍,後來在美國商船隊中發展事業。
三個聯邦法官已經裁決川普違憲
川普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命令終止出生公民權,但是在2月5日和2月6日先後被馬裏蘭和西雅圖的聯邦法官裁決違憲。 馬裏蘭的聯邦法官由拜登任命,西雅圖的聯邦法官由雷根任命。
而就在今天2025年2月10日,位於新罕布什爾州的第三名聯邦法官(共和黨小布希總統任命)同樣裁決川普的關於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是違憲的。
***************************************
以下是《紐約時報》中文版2025年2月11日星期二,作者:Amy Qin
1895年8月,一位名叫黃金德的年輕廚師從中國長途跋涉回到舊金山,正準備從「科普特」號輪船下船時,美國海關官員拒絕他再次入境。
他們說,他不是美國公民。就算黃金德出生在舊金山的唐人街,離他現在被扣留的港口不遠。官員們後來辯稱,憲法第14修正案中關於所有在美國領土上出生的人自動獲得公民身份的規定不適用於他,因為他和他的父母在他出生時並不「受美國管轄」。
黃金德沒有退縮,而是告上法庭,並取得了勝利。
在黃金德案中,最高法院確認了憲法對幾乎所有在美國出生的兒童自動獲得公民身份的保障,這一權利在普通法中有著深厚的根基。自1898年的這一裁決以來,這種對出生公民權的廣泛理解一直是國家的法律。
現在,隨著川普政府加強對移民的打擊,他們想撤回黃金德案的裁決,以及更廣泛的出生公民權。
川普總統重新上任的第一天就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宣佈政府將不再把無證件者或臨時入境者在美國出生的子女視為公民。
該命令引發了一係列訴訟,其中大部分來自民主黨檢察長和民權組織。上週,該命令被無限期阻止。一名聯邦法官稱其「公然違憲」。司法部已對其中一項禁令提出上訴。
川普政府正在推動對1898年判決的重新解釋,並借鑒了一小部分法律學者的觀點,其中包括約翰·伊斯曼,這位律師因起草了一項阻止國會認證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的計劃聞名。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即使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占多數,它是否會傾向於受理此類案件。不過,最近的舉動可能會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法律戰奠定基礎,出生公民權的批評者希望這場法律戰能削弱長期以來的先例。
黃金德案「是已經確定的法律,或者至少可以說,它是被廣泛認可的法律原則」,維吉尼亞大學法學教授、移民和公民身份法專家阿曼達·弗羅斯特說。「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會被顛覆。」
黃金德案也是發生舉國上下對移民問題高度焦慮的類似時刻。
黃金德的父母是19世紀中期開始湧入美國尋找經濟機會的中國勞工潮的一部分。他的父親在舊金山唐人街附近經營一家雜貨店,黃金德於1870年出生在雜貨店樓上的一間公寓裡。
西海岸華工數量不斷增加,很快引發了經濟競爭和惡毒的種族主義。治安暴民經常恐嚇這些移民,有時甚至對他們處以私刑,他們經常被描繪成不可同化、低劣和攜帶疾病的人。
聯邦法律也反映了這種偏見,比如1882年的《排華法案》,該法案禁止大多數中國人進入美國,並禁止他們成為入籍公民。
大約在那個時候,黃金德的父母帶著兒子回到了中國。不過,在更高工資的誘惑下,黃金德很快回到美國。
儘管有《排華法案》,他還是能夠這樣做,因為立法者在1868年,也就是他出生的兩年前通過了第14修正案。它指出,「所有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並受其管轄的人,都是合眾國的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
該修正案推翻了1857年德雷德·史考特的判決,該判決宣佈在美國被奴役的非洲人及其後代不是美國公民。
對於黃金德和他的支持者來說,修正案的寬泛措辭——尤其是「所有人」這個詞——意味著黃金德這樣在美國出生的人是公民,儘管有排華法案。在最初的幾次旅行中,他能夠通過證明自己出生在舊金山而重新進入美國。
但政府為了彌補他們認為的漏洞,開始尋找一個試驗案例,最終選中了黃金德。
政府的律師抓住了修正案中的另一個詞語——「受其管轄」——辯稱黃金德的父母在他出生時是中國公民,他們受中國皇帝的管轄,因而他們的兒子也受外國政權的管轄。
黃金德的律師援引國會辯論來辯稱,修正案的起草者意在讓出生公民權得到廣泛適用。根據管轄權條款作出的例外情況非常少,包括外國外交官的子女;佔領美國領土的敵對外國軍隊;最初還包括一些印第安人(國會在1924年將公民身份擴大到所有印第安人)。
黃金德的律師還有一個重要的見解:如果黃金德敗訴,那麼歐洲白人移民在美國出生的子女也將被剝奪公民身份。
最高法院將如何裁決此案在當時是懸而未決的。此案兩年前,在普萊西訴弗格森案中,最高法院支持了「隔離但平等」的原則,為幾十年來在南方隔離黑人、剝奪其公民權的《吉姆·克勞法》提供了法律支援。法院還支持了幾項排華法案。
一年多以後,法院以6比2的投票結果支持黃金德。在判決書中,大法官賀瑞斯·格雷解釋說,第14修正案中提到的「所有人」是「隻受地點和司法管轄的限製,而不受膚色和種族的限製」。
自那項裁決以來,出生公民權不僅被普遍接受,而且還被稱讚為象徵著美國對一項基本美國價值觀的承諾: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無論種族、宗教或父母的移民身份如何,都是生來平等的。
儘管如此,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這個國家麵臨移民潮的湧入,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川普政府的律師在最近提交給法庭的檔中主張,隻有當父母在美國合法居住時,非公民的子女才能獲得出生公民權,正如黃金德出生時的父母狀況。
律師還稱,無證移民和持臨時簽證的人,如遊客和學生,仍然在政治上效忠外國政府,因此「受到」外國政府的「管轄」,這使得他們在美國出生的孩子沒有資格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
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榮休教授羅傑斯·史密斯是主張對1898年裁決進行狹義解釋的少數法律學者之一。「這項決定沒有討論非法移民的子女,」他說。「這是模稜兩可的。」
史密斯說,就個人而言,他支持自動出生公民權,包括無證移民的子女。和大多數法律學者一樣,他認為,根據第14修正案,總統——在本案中是川普——無權使用行政命令來決定問題。
大多數法律學者認為,目前的最高法院不太可能想要重新解釋一個多世紀以前的先例。
出生公民權的合憲性並不是一個特別具有意識型態的問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著名的保守派法學教授柳約翰(John Yoo)是支持對第14修正案公民身份條款進行寬泛理解的人之一。
不過,有跡象表明,形勢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曾被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的美國第五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何俊宇(James C. Ho)曾大力主張,幾乎所有在美國出生的兒童都應自動獲得公民身份。但在去年秋天的一次採訪中,何俊宇似乎放棄了這種寬泛的解釋,他援引了川普政府在最近的法律檔中引用的另一個論點。
「出生公民權顯然不適用於戰爭或侵略的情況,」他告訴採訪者。「據我所知,從來沒有人認為入侵的外國人的子女有權獲得出生公民權。」
一些學者看到了更險惡的意圖。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埃裡卡·李說,川普總統關於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需要放在他遏製移民努力的更大背景下看待,就像黃金德案是在強烈反華情緒時期出現的一樣。
她說:「我認為,這是當時和現在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
直到前不久,黃金德案還很少被公開討論,就連黃金德的後代對他們這位創造歷史的祖先也知之甚少。現在,關於這一決定的重新辯論可能導致對「美國人」身份的重新定義,以及誰有資格成為美國人。
至於黃金德,在法庭上獲勝後,他和許多華裔美國人一樣,繼續麵臨聯邦移民官員的長時間盤問,以證明他是美國公民。
最後,他回到了中國。
***************************************
******
《美國民主憲政的危機與希望: 從2024年大選透視兩黨區別和美國政治製度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