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Northvolt 宣布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尋求重組,這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Northvolt 宣布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尋求重組,這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 勇武的加蘭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404994/answer/47083558518

作者:勇武的加蘭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404994/answer/470835585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還得我這瑞典人來答。。

這話題我等了幾天翻閱了好幾個問題,看了幾十個回答,愣是沒有看到一個完全滿意的,唯一有個回答的老哥是中方的合作工程師還可以,但是過於重視細節。這問題其實沒這麽複雜。最後我覺得還是我來說一下吧,畢竟我算吃這碗飯的。。

我先跟你客觀分析說一通,再跟你盤一下我對他們的印象和一些消息。

我來告訴你為什麽,事情沒有那麽複雜。先說選址,他家的工廠所在城市叫Skellefteå,這城市在瑞典這個位置,下方紅圈。我在瑞典待了13年也沒去過這地方,但我知道,因為這地方的冰球隊製霸北歐。

咋一看不明白,我再給你看個圖。

紫色箭頭指的地方就是這個城市,藍色是北極圈

 

這地方冬天長這樣。

當地人冬天隻有三件事情做。

桑拿之後冰浴乃是祖宗之法。不過心肺不好的別去嚐試,三不五時就有虎逼遊客掛掉
滑雪
看極光

當然,坦誠地來講,Skellefteå在北歐極北城市裏麵算是還可以的,因為冬季氣溫平均也就零下十度都不到(剛剛差了雪季平均零下八度)然後因為有金礦,附近還有很好的風力發電條件,所以也有發電廠,愛立信也在這裏有象征性的辦公室。

但這關你做電池的什麽事?

Northvolt在2017年的發布會上給出的官方理由是因為這裏有很好的清潔能源發電廠以及貴金屬礦廠。

這兩個都是真的,但沒有一點說服力。你做電池的灌什麽電重要嗎?就算要灌清潔的電那非得在人家家門口灌?就舍不得這點錢?至於礦更沒說法了,據我所知電池裏麵很多重要材料實際上依賴瑞典國外進口,少部分可以采用瑞典本地的還是那句話,你差這點嗎?最後事實也是證明了這一點,他非常依賴中國供應商,不管是機器還是原料。

為此犧牲的是什麽呢?

  1. 人力:幾乎沒有瑞典年輕人願意來,我知道有小留為了留在瑞典去他們那兒上班,也就這種為了居留沒辦法的會考慮他們家。
  2. 物流:不用多說了,冬季的公路運輸非常困難,基本依賴鐵路,據我聽說的他們有時候設備還會卡在路上。
  3. 研發與生產高度分離:他的研發部門在斯德哥爾摩旁邊的小城市韋斯特羅斯,而廠區在北極圈。我認識的northvolt工程師沒有願意去實地看的,隻有不得已了才去一次。中國的工程師一般什麽情況?很多要駐場吧?

我第一次知道他們的布局非常早,是2019年。我當時博士畢業在研究院做博後,給工業界專門做谘詢,我和我老板就參與了他們的谘詢會議。

我印象很深刻,他們那個CEO宣布他們的布局計劃的時候人都不在瑞典,我還很不懂事地問其中一個高管為什麽要選擇Skellefteå我覺得那裏的條件並不理想,我聽他們高管給我解釋場麵話的時候看到我老板給我瘋狂遞眼色,頓時就會意閉嘴了。

後來我跟我老板說這個事,老板直接跟我說:“我們就是來拿錢背書的,不是真做谘詢的,你要懂事別亂講話,組裏靠這個吃飯呢。”

說句題外話我真還得感謝我老板帶我參加這種會議,拿錢是一方麵,關鍵是當年認識了很多人為我日後做這個汽車AI的谘詢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給我鍍了金,更學了一波人情世故。

說回來,那他們為什麽選擇Skellefteå呢?其實就一句話,吃財政飯。

首先他們當年的虎皮大旗是做的很好的,18年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新能源車剛剛開始氣勢吸引投資和關注度的時間點。那會兒疫情還沒來,歐洲國家也還有閑心閑錢去搞這個綠色經濟和環保政策。

更重要的是,他打的“歐洲人自己的新能源電池”這個口號非常到位,初期第一波150億美元的融資,瑞典政府一家就給了50億美元。後續他總共在瑞典融資到了600億美元,其中除開高盛這種投行,相當一部分都是汽車產業的股東(大眾,寶馬..),甚至還有持股超過5%的瑞典國家養老基金。

草,說到這個我才意識到老子也是虧了錢的股東,幹。

他們選擇Skellefteå也是因為當地願意給他們提供極其優惠的土地和合規政策,Skellefteå政府直接在各個場合給他們站台,確保他們的運營流暢。比如我聽說他們員工的居留卡好像都批得要快一點。。

不隻是瑞典,海外像德國和挪威也對他們的關注度相當高。德國作為歐洲第一汽車生產國,在新能源電池技術上本來就有迫切需求,northvolt這波成立他們願意不願意,都得有所表示,不然說不過去。對於德國車廠來說,如果能在歐洲建立自己的電池供應鏈,那就算貴點差點也得捏著鼻子認了,畢竟這可是“歐洲人的電池”。事實也是如此,northvolt生產裏麵最大的冤大頭就是德國兩家車廠:寶馬和大眾。

拿寶馬來說,寶馬20年給northvolt下了20億歐元的一期訂單,不可謂不豪華,而且足足給了3年的完成時間,後來因為疫情還主動延遲到了24年。那你猜這批貨現在的的完成度是多少?

10%,這是我個人掌握的業內信息,不保真,但反正很低就是了。

寶馬自己的發言人說的是目前的工程進度遠遠滯後於預期,且生產出來的電池質量不合格,即使能夠完成這批訂單到時候的電池也基本完全落後於時代,隨後撤回訂單。

一山更比一山高,寶馬至少還保住了尾款,大眾作為持股21%的最大股東,先後多次投資達到16億歐元,其中上一次追加的6億還是為了保住自己最大股東的身份,不可謂不是寄予厚望。然而這部分是虧的啥都不剩了。

一句話,northvolt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對歐洲自主新能源政策的迎合甚至可以說是結合地緣政治現狀的經濟綁架。

但是下麵有些陰謀論並不同意,這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騙局,northvolt其實的確是想好好做的,但是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好好做。

northvolt的目的是用中國供應商提供關鍵技術和材料,然後在瑞典進行後續組裝加工,最後靠政策和地緣政治成為歐洲的首選獨家供應商。

貴?不怕的。在瑞典生產的這部分溢出成本歐洲人會捏著鼻子買單的。而且政府為了就業和政治影響也會護他們到最後一刻,就像沃爾沃這車一樣,哪怕出了瑞典你都看不到幾輛但是瑞典該買還是買。

中國人?不是問題。事實也是如此,國內的供應商生產商是非常務實的,並不會反過來像西方人對中國人做的那樣各種做限製。實際上瑞典這次國內有一部分人就想要甩鍋說是中國人在裏麵搗鬼沒有好好盡到供應商義務,但其實大部分瑞典人還是非常明智地指出了中方沒什麽問題,northvolt麵臨的問題在沃爾沃,abb和斯堪尼亞和國內的合作中都麵臨過,northvolt解決不了純粹是他自己的問題,這一點連瑞典人都明白。

歐洲自己的綠色電池,就是他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賣點,所有的溢價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他這幾年什麽生產事故,員工無法交流,生產效率低都是表象,最大的失誤其實就兩點。

  1. 疫情
  2. 管理

先說疫情。疫情期間northvolt確實是受到了嚴重影響,盡管瑞典的防疫政策很鬆散,但是northvolt作為生產密集行業還是在最初的大半年時間裏限製了工人的個數;研發部門更是集體居家辦公,這肯定是對一個剛剛成立幾年的公司在生產效率上造成了很大打擊的。

另一方麵,國際供應鏈在那段時間也是一團糟,尤其是中國。因為中國當時嚴格的防疫政策,供應商的技術人員和銷售都沒有辦法親自前往瑞典考察,一是航班而是回國的隔離問題。這在當時給northvolt確實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這也是瑞典人甩鍋的一個理由。但你覺得中國供應商步不行你幹嘛不換?

當然,最要命的都不是以上方麵。

對於疫情這個要素來說,最要命的是疫情後歐洲不提綠色能源這一茬了!

國內的人感受可能不同,如果是在歐洲的IP應該能夠發現近兩年歐洲對於綠色環保這個概念的提的越來越少,尤其是俄烏戰爭以後政策上更是沒有實際行動了。以德國綠黨為代表的鼓吹環保的政黨在各國政府都麵臨支持率下滑甚至垮台的風險。另一方麵,中國電動車的步步緊逼也在讓德國車企越來越等不起,寶馬這次在撤回訂單後也就轉向韓國三星了,一方麵當然是為了不依賴中國供應商,另一方麵當然更是要保障自家車型研發不受電池供應的影響。

疫情讓Northvolt整個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變得不成立了,連北歐人現在對這個的話題興趣都越來越寡淡了,他的生存空間自然不樂觀了。

再說管理。有人提到了這家公司的高層用特斯拉風格亂搞,隻求效率和價格不講人情,這是真的,但遠不止如此!

原來我在研究院工作的時候接他家的谘詢不是一次兩次,他們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想用做金融的思路做實業,一方麵輕車熟路的大拉投資,在加拿大,德國和瑞典到處拿錢設廠,但一方麵又在生產上嚴重脫離實際,舉步維艱。

他們的通盤計劃是這樣的:

在瑞典的研發中心雇傭歐洲本地的工程師,這部分人其實他們是不指望能夠獨立取得什麽技術突破的,隻求能夠消化中國的技術然後本地化就可以了。

瑞典的工廠裏麵,工人和駐場工程師依賴於中國外派工程師對他們的調教,包括從機器圖紙到生產規範希望他們慢慢從中國人那裏教會,最後達到用中國人的機器以中國人的方式進行生產。

研發中心的工程師一定周期去往生產環節,都和定期來訪的中方代表以及駐場工程師進行溝通,確保雙方理解的一致性並且回來在研發中心理解消化技術。

這裏麵最大的問題是什麽?搞過產業落地的人可能能看出來。其實是個雞蛋問題。

就是你這個生產如果轉不起來,那你研發人員怎麽理解技術?

你研發人員不理解技術,你生產怎麽轉起來?

國內當年是怎麽產業落地的?讓歐洲人和日本人來廠裏天天待著,當大爺哄著,一幫工人給他當狗用隻求這麽半年一年能把真本事學到手。就這,也花了多少年才消化了人家的技術。

你現在指望一幫英語溝通都有障礙的中國人和瑞典人,每半年甚至一年做一次大交流來讓整個生產環境跑通,還希望靠火車10小時以外的研發中心通過定期來訪來搞明白技術?

那生產事故不是順理成章?研發效率低不是理所當然?完不成進度更是板上釘釘。

隻能說明他幾個高管雖然是特斯拉出身,但完全沒有學到特斯拉的精華,隻帶出來了糟粕,這個就跟某國內大廠領導離職去禍害別家一樣,有沒有學到一個企業的成功關鍵,真的跟待的年數沒有關係西。

我不說多的細節,我上一次跟他們做谘詢是2022年,他們那裏一個比較務實的高管來和我聊,很誠懇地問我問題在什麽地方。我看他這麽熱情,一句話不說也不好。我就跟他說了就算改不了工廠選址和研發的問題,也應該長期在那裏保留工程師小隊,最好讓中國工程師長期駐場。

我一說他就麵露難色。他說他想到了,但是留不住人,研發的人基本都不願意待在那邊,加很多錢才行。我說那能找到交流能力比較強的中國供應商的工程團隊嗎?

答:找得到,但是出於各種合規性和政策的問題,沒法邀請他們長期駐場。而且之前嚐試過,效果並不好,那邊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學習效果不理想。

所以我覺得其實一開始就基本是個死局,這就是為什麽我之前回答說我看他們那個工廠選址我就覺得要完,但是因為我沒料到疫情所以他死這麽快我確實沒想到。

他那兩個高管雖然辭職了但一樣能拿很多錢走人,這個我們俗稱Golden Parachute,就是苦了一幫員工尤其是靠他們續瑞典居留的外國人。

所有跟帖: 

毫不奇怪的必然結果! -panlm_- 給 panlm_ 發送悄悄話 panlm_ 的博客首頁 (39 bytes) () 12/07/2024 postreply 15:40:33

德國好奇怪,難道沒有論證就投資嗎? -FollowNature- 給 FollowNature 發送悄悄話 FollowNatur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7/2024 postreply 16:14:00

CEO以前就是馬斯克以前的經理。整個故事就是他忽悠出來的。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7/2024 postreply 17:22: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