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談天下(478) BYD會成為下一個華為嗎

最近,有關BYD(比亞迪)的一則新聞在很多媒體霸屏,具體的事件是,BYD群發給供應商,要求2025年統一降價10%,但是也有供應商非常不滿,回應BYD要求減少內卷,這件事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當然事件的評論非常兩極,包括支持BYD繼續壓價供應商,繼續內卷的全麵降價支持派,也有支持供應商要求合理利潤,反對內卷降價的稅收基礎派,一個更加有意思的分析是,凡是支持BYD要求降價的基本上來自於轉移支付的省份(就是靠政府救助為主),凡是支持供應商合理利潤的基本上來自於提供轉移支付的省份(就是稅收高於支出的省市),這種分析非常有意思。

要求供應商降價10%,比亞迪回應:行業慣例,可協商推進- 銀柿財經

但是,今天我想要聊的不是BYD降價這件事,而是比亞迪是否會成為另外一個華為的可能。

華為對於中國大陸,可以說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它幾乎以一己之力,搞5G標準,推高端手機,突破7NM芯片封鎖,鋪設太平洋海底光纜,手機捅上天,汽車智能化,三折疊屏手機,鴻蒙操作係統,幾乎每隔幾天就能看到一個華為又突破的故事,又遙遙領先的超級產品,華為幾乎成為一個象征,那就是華為一出手,天下無敵手。

對比多數的國內廠商不得不積極參與各種內卷,大打價格戰,華為幾乎不用擔心價格戰,它的手機價格高昂,還是供不應求(當然是國內),最近它還推出超豪華華為電動車係統,價格突破百萬(14萬美元左右),當然很多人都說華為的高溢價是因為它的產品性能遙遙領先,世界第一,當然也有更多的人知道,這個背後的不能說的秘密就是,華為是中國企業反美抗日的旗幟,需要全體國人輸血給華為,高溢價其實是愛國情懷。對比之下,類似的手機廠商,比如VIVO,OPPO,都不可能得到這種愛國光環的加持。

想請教下各位比亞迪垂直整合供應鏈的概念是怎樣的_行行查_行業研究數據庫

對比華為在電子行業的遙遙領先,比亞迪肯定是自認自己在電動車行業的遙遙領先的地位的,首先是它有世界第一的銷售量,2023年超過300萬輛,2024年預期會超過400萬輛,而且比亞迪采用的是垂直整合的模式,在電動車的三電係統中,電池肯定是第一梯隊的,而電機也有不錯的水平,電控稍弱一些,但是以比亞迪拚命擴招的工程師團隊,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工程師,電控的短板也是暫時現象。

我們先還是介紹一下比亞迪的曆史和發展進程吧。

比亞迪成立於 1995 年,總部位於中國深圳,最初專注於充電電池,後來成為手機電池的主要供應商。2003 年,比亞迪進軍汽車製造業,成立汽車子公司比亞迪汽車。比亞迪最初生產傳統汽油車,後來轉向電動汽車 (EV),目標是減少全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2008 年,比亞迪推出了世界上首批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之一 F3DM,但由於電池成本高昂且充電基礎設施有限,這款車型早期成功有限。

2010 年代,比亞迪在電池技術方麵取得了重大進步,於 2020 年開發出刀片電池,提高了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效率,鞏固了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比亞迪的垂直整合供應鏈(包括鋰采購和電池生產)進一步增強了其成本競爭力,使其能夠以低於特斯拉等許多競爭對手的價格提供電動汽車。到 2023 年,比亞迪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之一,全球電動汽車銷量超過 300 萬輛,占據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 17.1%。

2023 年,比亞迪售出超過 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 (NEV),其中包括近 160 萬輛全電動汽車。該公司最暢銷的車型包括 Ocean 和 Dynasty 係列,比亞迪宋和比亞迪秦等車型的銷量領先?。在國際擴張方麵,比亞迪一直在加速其全球業務。2024 年,比亞迪在 88 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汽車,在巴西、匈牙利和烏茲別克斯坦設有製造廠?。

公司還擴大了生產能力,包括位於泰國的一家工廠,該工廠於 2024 年 7 月開始生產?,比亞迪還計劃在土耳其投資70億歐元建造麵向中東的電動車廠。比亞迪的全球投資戰略專注於建立本地製造能力,以支持包括歐洲和拉丁美洲在內的各個市場對其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

當然,根據現在的數據,比亞迪2024年的前十個月的銷售數據,85%還是集中在中國單一市場,其它包括歐洲,東南亞,拉美,澳大利亞,總計每個月銷量大約在3.3萬輛左右(全部大約33萬輛)。

下麵是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大概分析。

基於現在歐盟已經提出新的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以及巴西,印尼和俄羅斯都有新的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限製性措施,大概率比亞迪會麵臨新的挑戰,海外市場肯定會有擴張,但是速度多快,還很難預測。

所以,比亞迪必須積極應對國內市場,而且以中國市場為最重要的目標市場,現在比亞迪已經推出的高中低端電動車和混動車,但是麵對著巨大的內卷和內耗,現在比亞迪是產品線齊全,但是缺乏一點,那就是如何成為華為一樣的民族主義旗幟,而最大限度的占領更多的國內市場。

顯然,比亞迪非常希望成為下一個華為,但是BYD會成為下一個華為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比較有意思的是,比亞迪和華為兩家企業的交集比較少,隻有高端電動車方麵有一定的交集,鑒於華為的動不動就搞死合作夥伴的曆史形象,比亞迪真心實意和華為長期深入合作的可能性不太大。

比亞迪方程豹攜手華為乾崑智駕,開放合作,加速中國智駕技術

比亞迪(BYD)和華為(Huawei)都是中國領先的科技企業,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比亞迪以新能源汽車和電池業務聞名,而華為則專注於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近年來,比亞迪在全球市場迅速擴張,其新能源汽車銷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華為也麵臨著來自美國的嚴厲製裁,但仍保持著全球科技巨頭的地位。

比亞迪和華為在以下方麵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強大的研發能力: 兩家公司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但是對比華為25%的研發銷售額比,比亞迪隻有3%左右(當然部分原因是因為BYD大量的電子代工業務不需要太多的研發投入)。

全球化的視野: 兩家公司都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業務和品牌影響力。對比華為擁護已經在170個國家地區(因為手機的緣故),BYD也已經滲透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多元化的業務布局: 兩家公司都擁有多元化的業務布局,不局限於單一領域。華為是有名的行業整合龍頭,BYD算是電動車行業少有的高度垂直整合的廠商。

然而,兩家公司也存在一些顯著差異:

核心業務: 比亞迪的核心業務是新能源汽車和電池,而華為的核心業務是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

市場定位: 比亞迪主要麵向消費者市場,而華為主要麵向企業和運營商市場,當然華為的手機是消費者市場。

公司文化: 比亞迪以務實低調的風格著稱,而華為則以狼性文化聞名。

比亞迪能否成為下一個華為,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

比亞迪能否持續保持其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

比亞迪能否成功拓展其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業務。

比亞迪能否有效應對來自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挑戰。

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如何影響比亞迪的業務發展。

總體而言,比亞迪擁有一係列成為下一個華為的潛質。 它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全球化的視野和多元化的業務布局。然而,比亞迪也麵臨著一些挑戰,需要克服才能實現其目標。

以下是一些比亞迪未來發展可能會麵臨的挑戰:

來自中國其它電動車廠商,以及特斯拉等美國和歐洲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

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應鏈瓶頸的風險。

全球芯片短缺的影響。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的市場波動。

盡管存在這些挑戰,比亞迪仍有望在未來幾年繼續快速增長。 它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領域擁有強大的優勢,並正在積極拓展其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業務。比亞迪能否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有待觀察,但它無疑是中國科技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總結一下,成為下一個華為,是比亞迪在國內市場希望得到的地位,但是對於海外市場,華為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名片,既有高端中國製造的光環,也有中國政府監控全球的負麵形象,比亞迪肯定是希望在國內市場成為下一個華為,在海外市場則是成為另外一個大疆,不過對比華為在某些領域的技術地位,比亞迪除了電池技術的局部,技術上還是有很多短板,它的更大的優勢是垂直整合能力和海外擴張的速度,不過因為汽車產業對於就業的巨大影響,而且直接麵對消費者,可以說比亞迪在全球市場會有更大的挑戰。

結論,基於中國有太多的地方政府各自支持的電動車產業,以及海量的電動車投資,比亞迪在國內成為另外一個華為的可能性非常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