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各地的華人在抱怨不能進入主流社會時, 為啥我們瞧不上的“印度三哥”能混那麽好?

來源: amico 2024-01-15 10:01: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0694 bytes)

為啥我們瞧不上的“印度三哥”能混那麽好?

他們吃辛辣的食物,自帶咖喱味;男人們戴大大的包頭;女人們穿著鮮豔的紗麗;他們有搞笑的口音,影視劇裏常常被模仿。。。

當世界各地的華人在抱怨不能進入主流社會時,印度人卻默默地四處開花結果、迅速蔓延。其中的原委值得反思。很多華人不喜歡印度人,認為他們偷奸取巧、沽名釣譽、髒亂差、勢利眼、慣於對白人諂媚、是治安不好的元凶,甚至有人說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奸懶饞滑“小人”的寫實版等等。

如同其他民族一樣,印度人確實有他們的不足,但這樣謾罵的同時,是否想過這樣的貼標簽也是一種種族歧視?我們能否平心靜氣地審視:印度族群究竟有什麽華人不具備的優點,讓他們更容易、更好地在移民後“出人頭地”?

語言有優勢

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人,想必都對主角之一—印度人Rajesh Koothrappali那一口地道的“印度式”英語發音印象深刻,並且常常以此吐槽。

 

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無論Raj的口音多麽奇特,在和他的美國朋友溝通交流時,從來沒有出現過對方理解錯誤的情況。

必須承認,印度人英語好,語法、邏輯都比較貼近正規英語,這點是“先天的”。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學生從小到大都是英語教學,自然在聽說讀寫方麵沒有障礙,這是印度人(裔)融入西方社會的一大優勢。華人談到備考托福、GRE,一般都會抱怨準備過程辛苦、考試多麽嚴格:然而對於印度人來說,這類考試十分容易,據一名印度考生說,他們在自己國家時考試的人多、場地小,考聽力就是在戶外放著大喇叭考的。由此對印度英文教育窺見一斑。

可印度人的語言優勢更多的來自於他們的自信。印度人說英語時總是充滿自信丶聲音洪亮。雖然他們“吧啦吧啦”的發音總是被嘲笑,人家自己全不介意——“聽不懂?那是你的聽力問題,不怪我的發音。”

這一點尤其值得海外華人注意。一直以來,我們都過於“內秀”了,很多想法沒有得到很好的表達。試想,如果你連主動溝通的意願都沒有,老板如何敢把重任委托給你?投資人又如何敢為你的企業下注?你所在社區的居民們,又怎麽可能在選舉時投你一票?

 

穀歌公司印裔CEO桑達爾·皮查伊

適應能力強

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矽穀一家公司招了三名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丶美國人和印度人。美國實習生做事隻求完成就好,一到下班立刻走人;中國實習生幹活最多,但不愛說話;印度實習生做的沒中國實習生多,但也不差,而且最愛提問,善於表達自己。

最後的實習評價是,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丶讓大家都記住的,卻是印度實習生。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更西化,能適應西方的社交禮節。

這點說白了也不難,要訣是:經常麵帶微笑,見麵多寒暄,互相問候,勇於表達自己,多肯定別人,也表揚自己,不要太自謙。不嘮叨、不抱怨,和人交談要滿滿正能量。我說孩子不喜歡學習,對方就說孩子嘛,都這樣,她的兒子也不喜歡寫作業,轉而又說,不過他喜歡遊泳、非常擅長,每天非常開心。另外,在工作或生活中,對不想做的事兒要委婉拒絕、說不做就不做,遇到該爭搶的絕不手軟,爭搶後還是一團和氣。

其實,海外華人想做到這一點也不難,有兩個方麵要格外注意:

一是要注意溝通時的技巧。最基本的是麵帶微笑丶多寒暄丶互致問候,在交流中多肯定對方,同時也表揚自己,不要太自謙,更不要抱怨;

二是別被麵子牽著走,該拒絕就拒絕。有的華人特別任勞任怨,集體主義精神爆棚,無論是不是自己份內的,礙於情麵都會接受,慢慢成了其他同事的“使喚丫頭”,這樣就會在職場中處於很被動的位置。

 

微軟公司印裔CEO薩蒂亞·納德拉

印度人更勤奮

我們都認為華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殊不知其他民族也這樣評價自己。看看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的招生比率——3%(45萬人報名,招收1.3萬)!!難怪印度人說,上不了IIT,才去上MIT(麻省理工)。可以設想,如此高的競爭力,印度的學子們要學習到何種程度!來到加拿大的印度人,很多也是他們國家出類拔萃的。而在北美的工作中,印度人也沒有停止奮鬥。

 

印度人的勤奮也可以從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方麵看出來。不同於華人家長,印度家長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種知識類輔導班,還督促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這也為他們後代更加勇敢、頑強、競爭性奠定了基礎。

我認識一個印度裔虎媽,每天早晨四點起來帶孩子打冰球,下午放學後是樂器和球類,晚上還參加補習班。我倆的兒子都踢足球,溫哥華冬天是雨季,十次九次訓練都趕上下雨。我是把孩子送去就回家,再去接,她是站在場地外陪著看。我表示佩服她的精神,她卻若無其事地說,這不算什麽啊,如果我都怕淋雨,那孩子們怎麽能安心在雨裏奔跑?

 

百事可樂公司印裔CEO盧英德

“紮根”意願強

印度人對新環境的認同感很強。家族觀念濃重,故土意識反而不強。沒聽說多少印度人回流,也沒聽說他們一定要落葉歸根。溫哥華很多印度人都很傳統,有的女性還穿沙麗,錫克族男性一定帶著“頭巾帽”。印度人聚居的區域,禮拜堂很快就被修建起來。飲食習慣更是被幾乎完整地保留下來。真是“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這次加拿大政府成立儀式上,印度裔部長穩重、大氣,自豪感十足,也仿佛是多少代世居於此。有人說印度人安心紮根,是因為印度太窮,無路可退。其實不然。事實並不盡然。有不少移居海外的印度裔,在故鄉的生活並不差,甚至還能養得起仆人。或許在他們的觀念裏,“此心安處,即是故鄉”;隻要來了這個國家,就把這裏當作故鄉來建設丶當作故鄉來“愛”,並以這個國家為傲。

反觀海外華人群體,似乎意識裏總為自己留了一招“後手”;萬一混得不好,至少還有“落葉歸根”這條路可走。

印度承認雙重國籍也是對印度人歸化入籍的促動。而大多數中國大陸的移民都選擇“國際家庭”,夫妻中一方加入新國籍,另一方為了保留中國國籍而隻拿永居卡。入籍與否對融入主流社會有很大不同。不入籍,就沒有選舉權。沒有選舉權,市選、省選、國家選時,就不能投票支持誰、反對誰。不表明立場,當權者就不在乎你。邏輯就這麽簡單。

也許,就是在有意無意間,受了這種想法的影響,做事情難以百分之百投入丶對於融入的意願總也達不到強烈的程度。時間長了,同樣是作為少數族裔的兩個群體,在定居國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差距就這樣慢慢出現了。

各種選舉後,都會統計出來選民的族裔。發聲強勢的族裔,政客們都會重視——當權的要在乎廣大的民意,落選者希望下次能拉到有力的選票。溫哥華所在的BC省省長簡蕙芝當選後,專門斥巨資舉辦了印度電影節,用以答謝推她上位的印度裔選民。電影節的舉辦,又為印度人在本地的影響壯聲色,其他族裔也更重視印度人。

這還是政客對選民最淺白的表示,而政策傾斜、政府在具體事務上的支持那些深度的影響就十分巨大了。比如經常變換的移民政策,其中的打分項目就很容易有傾向性。

抱團兒精神

印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訓上都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被提攜的人也如法炮製,形成各種團隊。反過來又增強了印裔高管的職業競爭力。這種良性循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印裔中高管。拿大溫地區來說,出租車、建築業、郵政係統,甚至機場的地勤,基本都被印度人占領了。

華人精英不在少數,但很少提攜本族裔人士,多處於單槍匹馬狀態。有些人想要提攜本族裔人士,卻發現對方在關鍵時刻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牆頭草,隨風倒”不得罪人的態度,不但不互相幫助,連說句公道話,講出事實的勇氣都沒有。我們常有的戒心、嫉妒心、鬥爭哲學阻礙了我們在海外的職業發展。

 

加拿大郵局的董事長及CEO就是印度裔,連帶著下麵大大小小的經理、負責人都是印度老鄉,所以在加拿大,印度人想找郵局的工作很容易。溫哥華有家家具店店主是印度的錫克族,他生意很好,卻主動給錫克族客戶打折、也隻給錫克族打折。

大家都有共識,如果惹了一個印度人,那就是與全體印度人對立——如同惹了黑人一樣。多倫多地區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印度人抗議遊行,是由一名印度裔教授被學生指責說身上咖喱味太重引起的。據說當時印度裔教授看到學生的指責信後,馬上叱責學生,去校方投訴。同校的其他幾位印度裔老師也去聲援。隨後,爆發了大多地區印度人大規模示威遊行。

多個媒體前去報道,更有力的支持來自印度——印度國家電視台也來加拿大錄製現場節目,然後通過國家電視台的渠道向全世界播放,聲援印度裔的遊行。強大的族裔後麵是祖國強大的支持!此後,據說加拿大主流社會對印度人的歧視就減弱很多。還有報導說,去年一名加拿大的印度裔青年去澳大利亞登山失蹤,印度裔移民立即遊行、聲援,給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出麵協助尋找。結果是加拿大派了部隊去尋找。和華人圈裏常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忍則忍相比,印度人真是夠能折騰的。可他們越折騰越能耐、越折騰越被重視,也正是他們這份不屈不撓的折騰勁兒,為他們贏來了新天地。

有的華人認為,印度人贏得西人主流社會的好評,是因為他們會拍馬。其實不然。或者說,即使拍馬,也不是空對空,是要有些犧牲和擔當。就拿2015年年末開始的難民風潮來說吧——總理特魯多要在短期內接納25000敘利亞難民,趕上ISIS混入難民襲擊巴黎,加拿大社會立即沸騰。

反對和支持的各執一詞。華人社會大多數是反對,華人媒體也幾乎全部一邊倒。怨聲鼎沸中,有位作建商的印度人站出來說話了。他說感謝加拿大當年接納他移民,感謝社會多年來給予他的支持,如今,在全國麵對難民潮壓力的時候,他願意將他在溫哥華的一棟空置樓房拿出來作為 難民的短期安置場所。

這棟樓本來打算過幾個月拆掉重建,現在先不拆了,用來出租給難民作為周轉房。本地樓房多是低層,一棟樓也隻能提供十幾個居住單位,他也不是免費、是收租金的,可貴的是態度。跟著,大溫地區的房地產協會主席就出麵,提倡建商們都向他學習,為政府和社會分憂解難。

文章最後寫到,當然,並不是說海外華人處處都比不上印度裔,隻是在很多方麵,他們做得確實更加出色,值得我們學習。

以上文章隻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所有跟帖: 

華人英文不如印度人 -波粒子3- 給 波粒子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04:59

而且印度有許多印歐人長相與白人相似 -波粒子3- 給 波粒子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06:51

嗯,印女被北部來的雅利安殖民者操過,混血。印度南部的本土黑女,膀大腰圓,大街是主流,不到印度看不到。 -Q22- 給 Q2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1:58:30

這種是紅脖子白人吧?哈哈。網上罵人不算。鄉巴佬白人的Judgment。 -Q22- 給 Q2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1:41:57

別人都是紅脖,鄉巴佬,自我感覺不錯啊 -dancinghorse- 給 dancinghors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2:33:49

說不過就罵人?! -Q22- 給 Q2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4:11:45

華二代三代已經出來了,能力瓜瓜叫,英文流利;印度人就是抱團+厚臉皮+能吹,媒體上沒有自黑,顯得好,其實各國對印度的印象都 -Q22- 給 Q22 發送悄悄話 (239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13:04

我在學校時的老印同學GRE比老美成績高多了。在印度,但凡受過高等教育的,英文都呱呱叫。據說在遣詞造句方麵,更勝一般 -BeagleDog- 給 BeagleDog 發送悄悄話 (93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36:49

華二三代成績好的也很多;看看美國各大學的教授,公司SVP,VP級別以上,印度人並不占主流。 -Q22- 給 Q2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1:40:35

以加拿大為例,新民主黨黨魁,之前的國防部部長印度裔的。當然,華人進入政界也不少,之前的總督伍冰之, 土豆內閣成員好像也有 -amico- 給 amic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23:00

早年來自香港的移民在政界明顯要活躍一些。語言,文化,宗教,教育都有一定的優勢,有著重要的作用 -amico- 給 amic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23:45

融於主流社會。多元文化電視台,印度語節目鎖定每星期六的“冰球之夜“,實況轉播多倫多楓葉隊的賽事,這就是加拿大主流文化 -amico- 給 amic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46:13

今天加拿大兩個巨市,多倫多,溫哥華市長都是華人。華人逐漸開始議政,參政 -amico- 給 amic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1:23:28

部份印度人五官跟主流長相接近,印度女人屁股也很大,很西式。太黑不溜秋雞賊眼那樣的的其實混得也不好 -dancinghorse- 給 dancinghorse 發送悄悄話 (215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0:41:49

主要是華人喜歡內鬥。 比如華人教授被誣陷,馬上就有人罵吃裏爬外,盡管自己毫無證據, -大洋bridge- 給 大洋bridge 發送悄悄話 大洋bridg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2:02:01

印度移民平均工資最高,用過美國福利的比例最低(比歐洲移民還低),說明最起碼平均素質不低 -sheandI- 給 sheandI 發送悄悄話 sheand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2:52:45

+1, 至少我接觸到的印度人都很勤奮,說實話比老中勤奮 -Biao9919- 給 Biao9919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20:55:38

美洲大叔,非洲二哥,亞洲三哥混的都不錯 -桃花潭- 給 桃花潭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5/2024 postreply 19:15:15

其實印度人恨印度人很普遍。推特上常有印度人抱怨。我以前參加一個華人party,主人帶來一家印度人,介紹說 -煙雲流逝卻是雪茄- 給 煙雲流逝卻是雪茄 發送悄悄話 (179 bytes) () 01/16/2024 postreply 07:03: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