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十年前寫的。記的是文革中的事。
////////////////////////////////////////////////////////////////////////////////////////////////////////////////////////////
本帖於 2015-08-05 21:15:08 時間, 由普通用戶 ireadwrite 編輯
在文革中,我小學5年級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學校就組織我們到附近農村“學農”。每次時間有長有短,多數是去近的地方,當天來回,自帶午飯飲水,但有時也去較遠的地方,走路得半天,要打背包去,還要帶飯錢(分小組到不同社員家吃飯),兩三天後才回來。
“學農”的內容,主要是兩方麵, 一是向貧下中農學幹農活,而另一更重要的是聽貧下中農憶苦思甜,接受思想教育。每天要寫日記。回來後要寫一篇學農的“心得體會”,然後在小組會人人發言,每組再選出一兩人在班上發言,並把他們的心得體會貼在班裏的牆報上。如有寫的很好的,則在全年級麵前發言。不管寫的好壞,人人都要交。
那時我們年紀小,所學幹的是輕農活,如給菜地拔草,在曬場上翻稻穀或剝花生,在水田裏學插秧。每天要記學幹了什麽,好作為寫心得體會的一部分內容。
而聽憶苦思甜,更是要盡可能記下,因為寫心得體會時,這部分是更重要的內容。雖然年紀小,但因為常常寫,有些同學在這部分能寫得很多,而且能帶有“很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感情”,常上牆報。
我們人人都希望聽到很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來憶苦思甜,這樣回去才好寫心得。而生產隊找來講的人一般都是解放前最窮的。
有一次,全年級幾個班都到同一個大隊學農,住在大隊小學,但每個班到不同的生產隊幹活和聽憶苦思甜。給我們班講的人不大會講話,回憶的事情也很平淡。我盡了最大努力也沒記下多少筆記。整場憶苦思甜會很快就講完了,比原定的時間短很多。會後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湊一起相互補充了筆記,但還是覺得沒記下多少內容。我們都發愁,回去後這部分心得怎樣寫好。
晚上回到住地,我和在另一個班的鄰居講起我的情況,誰知,他說他們班的情況是這樣:請來的人說話聲音宏亮,很有氣勢,回憶起舊社會時說(大意):“要說憶苦,我最有資格,解放前我最窮,什麽都沒有,都是靠幫人打工的 ...... 說到幫地主到工,你們都說受地主剝削,那是你們沒用。我,要他給我好飯菜,工錢要按時給,不給就不幹 ...... 他們都要來求我(幫他們打工)的 ......”
那一次,因為他們班的憶苦思甜講成這樣,回來後全年級都不用交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