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I

回答: 駱賓王《在獄詠蟬·序》詳注浮世文心2025-09-01 22:02:11

 

原文 重寫(較通俗) 白話翻譯
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 予幽囚之所,西倚囹圄之垣,即聽訟之庭;庭有古槐,森然數株。 我被關押的地方,西邊靠著獄牆,就是審案的廳堂;廳前有幾株古老的槐樹,森然挺立。
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雖枯榮代謝,猶存生意;可比仲文之詠古樹。斯乃聽訟之庭,宛若召伯之遺甘棠。 雖然曆經枯榮,仍然生機盎然;好比殷仲文詩中歌詠的古樹。這裏正是審案之所,就像召伯治理時遺留的甘棠樹。
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嚐聞。 及乎落照低斜,涼蟬斷續;清音微咽,較昔所聞,倍增其切。 每當天色傍晚,夕陽漸低,秋蟬零零落落地鳴叫,那幽咽的聲音,比往常聽來更覺哀切。
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 抑人心殊昔,抑蟲響增悲? 難道是人心境遇與往昔不同?還是蟬聲比先前更悲涼?
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 嗟夫,音足以感人,德足以配賢。 唉!蟬的聲音能感動人心,它的品德可以比作賢人。
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 故能自潔其身,體君子之清操;亦能蛻殼而去,類神仙之羽化。 它能保持自身清潔,像君子般清高;它脫殼而去,好似仙人飛升。
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 候時而鳴,不失四序;應節而化,善知進退。 它按時而來,不失自然節序;隨著節令而變化,善於掌握進退。
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目雖常明,不為世暗所蔽;翼雖輕薄,不為俗厚所移。 它的眼睛常明,不因世道昏暗而蒙蔽;它的翅膀雖輕,不因世俗沉重而失真。
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高樹微風,天縱其音韻;涼秋墜露,自守其清貞。 它在高樹的微風中吟唱,天賦自然音韻;它飲秋天的露水,自守清貞。
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 餘生不遇,係於徽纆。 我命運不濟,遭遇囚係。
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 未及搖落,已先摧殘;雖不自傷,猶多自怨。 還未到秋葉飄零,我已先受摧殘;雖不願自傷,卻難免自怨。
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 聽蟪蛄之連聲,若奏平反之音;見螳螂之抱影,知險機之未釋。 聽到知了不斷鳴叫,好似平反的奏章已傳來;見到螳螂舉動,還明白險境未除。
感而綴詩,貽諸知己。 於是感而成章,用以寄友。 因此感慨而成詩,贈與知己。
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 庶幾因物寄情,哀蟬羽之零落;托心以求人知,憫餘聲之孤寂。 希望借蟬寄情,哀歎它的飄零;也托付給朋友,憐憫我這寂寞的心聲。
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 非謂翰墨可除幽憂,徒以寄懷而已。 並不是說文字就能解除憂愁,隻是借它寄托心懷罷了。

所有跟帖: 

嗬嗬,那個禪個頭兒不小。 : ) -Shubin- 給 Shubin 發送悄悄話 Shubi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02/2025 postreply 07:35:2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