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詩價值很大。比如說,杜甫詩《春望》,有朋友說,如果全中國都毀滅了,有人在一片破瓦上看到刻有這首詩,她也會意識到,此地曾有過一個燦爛的文明。有的詩價值一般(不舉例了)。下麵這首也是唐詩,它價值幾何?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戰袍經手做,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
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
上學時,附庸風雅,讀過許多唐詩,沒見過這首。多年以後,在一位研究唐詩的老先生的書裏見到了。這位先生對此詩讚許有加,但他的分析不很精細,甚至有簡單的誤讀,就不引用了。讀這詩,我學了不少東西,其中之一就是,有時人們知道真心喜歡什麽,但說不清緣由。
詩挺直白。第一聯說,戍邊的人,晚上冷了怎麽睡?同情。第二聯有點蹊蹺:看似詩人做了戰袍,不知會落到誰手上。是山遙路遠,還是戰事吃緊,所以寄送不便?第三聯,明白。縫衣給心愛的人。可以想像女人細心縫製戰袍的樣子。第四聯,又蹊蹺了:怎麽如此悲觀?在外打仗的,生死未卜,可以理解;在家縫衣的,怎麽說今生已過?活著就有希望啊。
你讀了兩遍,給詩打分,是中等。若真是女作者,考慮到女詩人不多,中上。你沒有意識到,你剛讀過了極棒的唐詩,即使不能跟李白杜甫比肩,任何唐詩選集若不選它,必須有強硬的理由。
好的抒情詩,抒發的是私人情感,與詩人自身經曆密切相關。不清楚背景,讀起來會有或多或少的損失。比如說,讀杜甫詩《春望》,下麵應有注釋,講明這是安史之亂哪個階段寫的,當時詩人是什麽境遇。這首《袍中詩》有個掌故,尤其要緊。開元年間,朝廷給邊防軍發放棉衣,由宮中縫製。一位小卒在所賜的戰袍中發現了這首詩,報告給邊帥,邊帥又上報朝廷。(寫到這裏,我懷疑那些小卒、邊帥是否跟我手中的這本唐詩選的作者一樣,對詩有本能的理解和欽佩;畢竟是幾句詩,層層上報,鄭重程度堪比機密軍情。但也許層層上報是後人的杜撰,袍中藏詩被發現後,隻在士兵中流傳,那麽欽佩它的,最初就僅限於下層人了。)
原來是宮女寫的。一切都明白了。不是蔡文姬、李清照,或者劉采春。宮女無名,文字樸實,受教育的程度可能不高。說“戰袍經手做,知落阿誰邊”,是因為她製的衣服是由朝廷隨機分發,沒有固定的、熟悉的接受者。懂了這些,詩就有了全新的意義。給陌生人的衣服,添線、著綿就罷了(也是底層人願意為他人服務)為什麽“蓄意”、“含情”?既然“蓄意”、“含情”,怎麽忽然說今生已過?因為這是身處禁宮、青春已被埋葬的宮女啊。對愛情的憧憬也止於縫衣之時想象一下那個陌生人穿上它的樣子。本詩概括了宮女詩人(也是所有宮女)一生最深的經曆和感受。你以為平淡的“添線”“著綿”兩句,其實是無比強烈的感情,在極度含蓄的筆觸下的光輝展示。哪怕對仗不是最精彩的。
詩人縫的衣服已不在了,但詩比衣服更綿密耐久。特製的,頂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