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門前》短評

卡夫卡的這篇短文,情節很簡單:鄉下人來到一個叫做“法律”的門前,被守門人攔住,他用盡方法想進去,終其一生也沒成功。他臨死前守門人卻說,這門是專為他設的。

 

像寓言?是的,可它的寓意是什麽?它闡述了哪種為人處事的道理,它在影射哪種社會現象?這就複雜了。

 

先說它為什麽像寓言。它注重情節,卻不注重現實的細節,與主流的短篇小說相反。比如說,讀契科夫的《帶小狗的女人》你能想象一個切實存在的雅爾塔,你能從身邊的人當中認出古洛夫和安娜謝爾蓋耶夫娜。“晨霧中的雅爾塔隱約難辨。白雲靜浮在山頂。樹上的葉子紋絲不動,隻有知了在叫……”契科夫用了我們能看到、聽到、感覺到的現實細節。《法律門前》沒有現實的細節。都是象征性的。“法律”這座門是什麽建築風格,作者沒說。它的名字倒很惹眼,有人從法律的角度闡釋這篇小說,洋洋灑灑寫了很多。“法律”是坐落在山腳還是水邊,它之外是鬧市還是荒野?你在北京、舊金山,或者維也納見過類似的門嗎?這不是一座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門。我們對它的印象,有“從門內透出的一束永無止盡的光”,和那個尖鼻子、留胡須的強大的看門人。這些都是象征性的細節,一起促成最後震撼的效果。

 

象征性的細節不容易把握。現實的作品中,哪些細節妥當,哪些不合適,哪些需要更細化,都可以通過作者的生活經驗,甚至直覺判斷。寫純象征的作品,憑空想象細節,雕琢安排,費力大了。卡夫卡的寫作方式適合中短篇而不是長篇,因為我們都不是超人。

 

既然細節是象征性的,就有必要詮釋。好在這篇如此精妙,不必過後分析,讀的過程中都能領會某些影射。“門內透出一束永無止盡的光”,鄉下人又處心積慮想進,這座門就代表著一種眾人都有的渴望,為得到救贖、正義(門的名字叫法律)或者成就。可是鄉下人沒成功。看門人太強大。哀求也沒用。賄賂也沒用。什麽都試了,都沒用。結尾看門人湊近他,大聲說,這門是專為他設的,很震撼。鄉下人似乎也有這直覺——他一直沒放棄。渴望與挫敗感同樣強烈。文章不是在說教,而是在描述一種普遍的人生狀態:求而不得,哪怕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至於那個人們想得到的,是救贖、正義、成就,還是別的什麽,讀者站在鄉下人的位置會有不同的解釋。對於卡夫卡而言,那束光很可能代表了文學的成就,它也是作者的救贖、他的正義,這一點古今中外許多作者都是一樣的。

 

卡夫卡寫這篇文章,其最初的靈感,可能是寫作的艱難。小說結尾那個像用大紅筆圈起的細節——這扇門是專為你設的——更讓我有這種感覺。除了《法律門前》《變形記》《在流放地》《饑餓藝術家》等中短篇,他還嚐試了三部長篇,都沒寫完。前麵說過,他的寫作方式不適合長篇。從作品的精細程度,不難想象耗費的精力,也不難想象那種求而不得、怎麽努力都沒用的挫敗感。但是,站在時代的峰頂,作者是自知的。不說思想多麽深刻、前瞻,單講寫法的新奇與精細,旁人莫及。這扇門明明是為我而設啊,為什麽進不去?

 

有意思的是,在《法律門前》寫成的一刻,那扇對文中的鄉下人一直緊閉的門,對卡夫卡則是猛然敞開了。作品的成就他不可能沒感覺。我若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肯定像有強光透過心胸。他重讀時是怎樣的癲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