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壇遇見了一個不想活、卻活得最通透的人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後感

最近朋友推薦了幾本書,其中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其中一個選項。我選擇了它,一方麵因為我是北京人,小時候住的地方離地壇也就半小時的路程,想借機重溫一下故鄉的味道;另一方麵,史鐵生太有名了,除了多年前讀過他那篇《命若琴弦》,我對他的其他作品幾乎一無所知,是時候讀他了。

《我與地壇》剛開始讀時,沒有太多期待,也說不清在期待什麽。畢竟讀他寫的《命若琴弦》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故事情節早已模糊,還給了時間。
《我與地壇》前幾章有點沉悶,沒能一下子沉浸進去,直到中間章節,當他開始寫到母親,寫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從幼兒園到鄰裏街坊,從朋友到陌生人,這些與他生命交錯過的人,我才被吸引進去。我意識到了他文字的力量。

史鐵生的文字不聲嘶力吼,不宏大敘事,不製造高潮,隻是靜靜地訴說,細膩地把自己的傷疤,感觸、思考、一點點剝開給你看。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文學中那些講述個體命運與時代創傷的作品,比如賈平凹、陳忠實、餘華、王小波……但史鐵生又是獨特的,就像賈行家說的,他是那條路上走得最遠的人。

他出版過十幾本作品,現在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去讀他臨終前的那本《病隙碎筆》。他的作品充滿對命運的追問、對生活意義的思考,也帶有強烈的哲學意味。我在想,也許人隻有在經曆過極深的苦難還能活下去的時候,才會自然地走向哲學。而史鐵生是那個幸運的人,他不僅活下去了,思考了,還用文字將它們表達出來了。

他在書中寫到“過程”、“幸福感”、“向內思考”和很多偉大哲學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很高興周末讀完了這本書,也有點遺憾這麽晚才開始讀史鐵生。仲夏之夜,仿佛聽到了他在花香中低語:“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