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三是個牛人,他的先輩兼偶像陶淵明,也是個牛逼人物。這位大牛,除了那一篇《桃花源記》,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其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了。當然,他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道出了曆代讀書人心中的隱士情懷,更是千古傳誦。不過,為什麽是見南山,而不是見東山,西山,北山,或是中山呢?陶三問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個中緣由,且聽俺細細道來。
要破解這個南山之謎,關鍵是要參透那前一句的采菊東籬下。這短短五個字,文筆簡練,意境脫俗。不過呢,它具體表現了一個什麽動作呢?對了,重點是:采花!
好了,有了這個突破點,我們再來仔細探究一下陶潛前輩的動機。首先補一下曆史課,五柳先生是從彭澤縣令的位置上辭官歸隱的。彭澤縣在江西省,位於長江以南,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地圖上找一找這個地方。這裏最有名的是鄱陽湖,鄱陽湖古稱就叫彭澤,是屬於雲夢澤的一部分。雲夢澤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幾千年前,相當於地中海那麽大的一大片古湖泊,覆蓋了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大部。重點來了,彭澤縣以前是湖區,那裏地勢平坦,周圍幾百裏根本就沒有山。所以,這個南山,肯定不在陶潛老兄的老家。
不瞞各位說,陶淵明也是俺的偶像。他這麽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好好的縣太爺不做,又不肯老老實實在自己的家鄉隱居,那他到底圖什麽呢?這裏就需要聯係到我們前麵所分析的,他想要 —— 采花!
一提到采花這個詞,很多人立馬聯想到的,多半是采花大盜。那個誰,你別跑,說的就是你。采花大盜這麽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一般人還真做不了,不過呢,榜樣還是有幾個的,比如說《三俠五義》裏麵的花蝴蝶花衝,還有就是盜帥夜留香的楚留香。這幾個當然是提不上台麵的落後分子,其實采花也可以是高雅的。比如說老毛寫過《蝶戀花》,意境很不錯吧。那個鬥酒詩百篇的風流才子李白同學也寫過:於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那麽,陶淵明是屬於哪一類的采花人呢?我的看法是兩者可能都有那麽一點。食色性也,人之常情,這不是什麽醜事,用不著躲躲藏藏的。當然,陶淵明在東晉是大名士,他還是需要注意一點社會形象的。我估計他當時心裏一定想到了詩和遠方:偉大的祖國啊,我陶潛熱愛你,請您告訴我,哪裏的花兒最美呢?
這個問題要是放到現在,那就是個火藥桶,經常會在網上打得頭破血流。俺一個老實巴交的禿頭大喇嘛,每天要念一萬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往下麵引申了。隻想講一句扣題的,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要說米脂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出妖精。中國有四大美女,其中那個閉月的貂蟬,就是來自米脂的女子。陶淵明飽讀詩書,對此當然更是了如指掌。
好了,米脂在哪裏?它在陝西!我們現在打開上帝視線,來回溯一下當年陶同學的艱苦曆程。他滿懷著憧憬和夢想,千裏迢迢,從彭澤一路向西,翻山越嶺,終於來到了陝西地界。當他翻過了八百裏秦嶺,來到了一個叫做太乙宮的地方,在那裏見到了一位叫做小菊的姑娘。他終於找到了夢中的歸宿。
我們現在知道,太乙宮是在終南山的北麓,這裏離米脂還有十萬八千裏呢。可是陶淵明同學主攻的是文科,他對地理課不太上心,是個嚴重偏科的典型。再加上和陶三一樣,他是個道家弟子,講究的是道法自然。俺仿佛聽到他在心裏說,米脂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美女;哪裏有美女,哪裏就是我的家。他老人家從此在終南山下安居樂業,每天在辛勤采花之餘,他喝上一口小菊姑娘燉的雞湯,遠眺那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的終南山,提筆來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可謂是妥妥的性福生活呀。
同學們肯定會問,陶淵明同學隻是地理不行,他又不是不識字,這終南山和南山到底是不一樣的呀?這裏要補充一下,終南山是我們現代的叫法,在漢晉時期,它叫太乙山或是中南山,不過當時的老百姓,大多和俺一樣沒讀過什麽書,為了圖簡單幹脆就叫它南山。大家可能還記得有一句壽比南山,那裏麵的南山,就是終南山。
好了,這樁曆史懸案算是被俺給破了。不過呢,俺意猶未盡,就道家和終南山這個話題再多扯兩句。我們都知道,道家多隱士,古有陶潛,今有陶三。其實,比陶淵明更早的時候,在終南山也出了眾多的隱士。司馬遷同學寫《史記》,其中提到過“商山四皓”,又叫“南山四皓”,分別是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這幾位因為不願意輔佐漢高祖劉邦,逃匿到終南山中,義不為漢臣。隻不過,這四位隱士,都是八十幾歲的皓首老翁了,每天曬曬太陽,見見南山啥的,沒什麽問題;可是這采花的本事,估計是怎麽也趕不上陶淵明了。
最後問一個問題。除了見南山,曆史上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子見南子,講的是孔夫子的故事。問題來了,為什麽不是見東子,西子,北子,或是中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