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詩經,無力回天(背景介紹:厲王)

來源: ww911 2024-01-30 07:51: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124 bytes)

天災能重塑各國的版圖:1755年的裏斯本大地震加速了葡萄牙的衰落;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幹旱湮沒了瑪雅的輝煌;而西周末期也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寒冷和幹旱。北邊草場退化,遊牧民族就往南邊擠壓;周王朝自己歉收還要應戰,早不複往日的輝煌;淮夷又造反了,雪上加霜;不過周厲王覺得可以再搶救一下。他即位的時候氣候變冷大概還沒到百年,但是幾十年的寒冷也足以讓東邊蠢蠢欲動。周王搜搜家底,遠征成功,為此還鑄了青銅器。有一口宗周寶鍾,在後來的兩千年多中不知輾轉了幾次,最後從清宮到了台北的故宮博物院。


宗周鍾,高65.6公分,重34.9公斤
上麵的銘文按行分割,大致是這樣:王肇遹省文武堇(勤)疆/土南國服子敢陷虐/我土王敦伐其至??戈(撲)/伐厥都服子迺遣閒/來逆卲王南屍(夷)東屍(夷)具見廿/又六邦隹皇上帝/百神保餘小子朕/猷又(有)成亡(無)競我隹/司(嗣)配皇天王對作宗周寶鐘倉倉????隹??隹(肅肅)/雝雝用卲(昭)各丕顯祖/考先王先王其嚴在上/??泉??泉豐??豐??降餘多福福餘順孫參壽隹王?剌(烈)/?其萬年田?允/保四或(國)。

清朝的人們已經說不清這口鍾的來曆了,專家們也是靠著看不太懂的銘文來猜:周昭王南征很有名,這銘文裏既有“南國”,又有“卲王”,合該是昭王任內的事;然而唐蘭先生在一九三六年發表文章,認為銘文上的“?”字(上麵的框內)後來寫作“胡”,作器者——姬胡,那個出了名的搜刮錢財,不許人說話,萬人鄙視的周厲王。

當時學界對此不以為然,史書上可從來沒寫過厲王南征,這番功業安在大反派身上未免荒唐。等到青銅器陸續出土,才為此說添了很多旁證。

1978年,?簋出土;1981年,五祀?鍾出土;銘文對照之下,可推得它們的作器者都是周王“?”。真巧啊,西周存世的寥寥幾件王器中,就有三件是厲王所作。2012年10月,台北故宮借來陝西176件(套)西周文物精品,辦了“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三件周厲王自作器就此重逢。


五祀?鍾:通高28厘米,重5.7公斤; ?簋: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經修複後重六十千克。
?簋的銘文是:
王曰:有餘雖小子,餘康晝夜,坙(經擁)先王,用配皇天,簧黹(致朕)心,墜於四方。肆餘以?士獻民,爯盩先王、宗室。?乍寶(簋),用康惠朕皇文(烈)祖考,其各歬(格前)文人,其瀕才(頻在)帝廷陟降,(申恪)皇帝大魯命,用令保我家、朕位、身,阤阤降餘多福,宇慕遠猷,萬年?,朕多?,用??,匃永命,畯在位,作疐在下,唯王十有二祀。

看著三器,厲王的奮鬥史仿佛就在眼前,容我編幾個場景。

幾十年歉收,西周今不如昔,厲王即位五年時作五祀?鍾,誓言繼承文王、武王的功業。他說到做到,帶隊去東南巡狩。途中有人對他們出手,被周王一路追打,直至那個國家服軟迎接。見周王如此威猛,旁觀者紛紛派高層見禮。厲王自知戰績得來僥幸,回去後特地祭祀,感謝各位上神的保佑。

打了勝仗,國人與有榮焉,宗周鍾用上了“王剌”這個字(銘文底下那個框中)。2003年出土的逨盤上也有“刺王”二字,同樣指厲王。在青銅器的銘文裏,“刺”是個好詞,可以通“烈”,有“光明”、“顯赫”的意思。比如銘文裏的“剌祖”、“剌考”,就是“烈祖”、“烈考”。周王在世時就以“剌王”相稱,想必當年戰報傳來,群情激奮,人人稱頌。開心歸開心,架子還是要的。這篇銘文依舊居高臨下,用“夷”藐視對方,卻仔仔細細數了夷人國家的總數,連零頭都沒舍得抹,顯然心裏很在意。大概周王室積弱已久,能有二十六個國家代表齊聚,已經是足以炫耀的盛事了。
時間一晃就到了厲王即位的第十二年。那年作的?簋是商周第一大簋。簋這種器物,一般是盛了飯菜,擺在麵前的。不過?簋的尺寸大了點。突然想起一句曾經流行的話:等我有了錢,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厲王生生作了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飯碗,旁人也不攔著,他們到底是過了多少年苦日子啊?回頭看五祀?鍾,還不到十二斤,放進?簋象個點心。這七年裏,厲王財力翻天覆地,多半是發了戰爭財。

這場戰爭大概也記錄在鄂侯馭方鼎上。


鄂侯馭方鼎  高35厘米,口徑30.2厘米

銘文:王南征,伐角、僪(遹)。唯還自征,才壞(在坯),噩(鄂)侯馭方內(納)壺於王,乃祼之,馭方(侑)王,王休(偃),乃射,馭方(佮)王射,馭方休闌,王宴,鹹酓(飲),王寴(親)賜馭方玉五瑴,馬亖(四)匹,矢五束,馭方拜手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休(賚),用乍(作)尊鼎,其邁(萬)年,子孫永寶用。

銘文裏馭方對王恭恭敬敬,協助敬神,比賽射箭,周王賞賜,一切都很美好,然而1942年,陝西出土的禹鼎,又提及馭方。


禹鼎 高54.6厘米,重37250克 1942年陝西省岐山縣任家村出土
【銘文】禹曰:“不(丕)顯(桓桓)皇且(祖)穆公,克夾(紹)先王,(奠四)方,(肆)武公亦弗叚朢?(遐忘朕)聖且(祖)考幽大弔(叔)、弔(懿叔),命禹仦?(肖朕)聖且(祖)考政於丼(邢)邦。?(肆)禹亦弗(敢惷),睗(錫)共?(朕)辟之命。”烏虖(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於下或(國),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屍(夷)、東屍(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於歷內。王廼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肆師)彌?匌?(怵會恇),弗克伐噩(鄂)。?(肆)武公廼遣禹?(率)公戎車百乘、斯?(廝馭)二百、徒千,曰:“於??(匡朕)肅慕,叀(唯)西六(師)、殷八(師)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雩)禹(以)武公徒?(馭)至於噩(鄂),?(敦)伐噩(鄂),休,隻氒(獲厥)君?(馭)方。(肆)禹又(有)成。(敢)對(揚)武公不(丕)顯耿光。用乍(作)大寶鼎。禹其萬年子子孫寶用。

銘文難懂不要緊,咱們看看大意。

事件的起因是馭方拉著南淮夷和東夷各國造反了,“嗚呼哀哉,天降大喪”,事發前周人似乎毫無察覺。

再去看鄂侯馭方鼎的銘文,好像詳細得過分。有誰會把敬神和射禮寫到銘文裏呢?除非,這些細節很重要。假設兩地風俗不同,夷人習慣於重要人物先射,以便讓後麵的小人物心裏有數,不搶領導的風頭;而宗周是小人物先射,重要人物壓軸。要是前頭那個臨陣服軟,故意射偏,後頭這位就會給個麵子,隨便射上一箭。那麽用周王的視角,銘文在說鄂侯無挑戰之心,周王禮讓三分,頗有風度。而在夷人看來,馭方是先退了一步,故意不射準;但周王退得更遠,他根本不敢比馭方強。寫這種銘文,是故意欺負周王不領市麵嗎?

要是鄂侯沒啥根基,這種銘文寫了也沒用,盟友們不會信的;所以不見於《史記》的馭方多半有點來頭。他管理的鄂國大概在湖北省隨州市附近,後來是楚國的領土。如今湖北省的簡稱是“鄂”,而非“楚”,顯然古人一直認為它的檔次比楚國高。兩千多年前,鄂國的名頭更響。商末,鄂侯和西伯姬昌(周文王)同屬三公。既然西伯的子孫能得天下,為何鄂侯的後代不可?

假設東方的夷人也想搭車崛起,那宗周鍾上的出頭鳥——“服子”多半是被拋出來試探深淺的。萬一成了,周厲王就跟昭王一樣南征不返。如果厲王不好打,大家不響,鄂侯領頭,暗中再訂個更周密的計劃。

後世有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兩片土地上的人們好像天生作對,早在幾百年前,鄂侯就想亡周。禹鼎上寫了:馭方率領山東以及淮水以南諸國,廣伐忠於周朝的東、南國家。這次戰役勢若雷霆,周朝的西六師和殷八師一起出動,很可能已到生死關頭。

周朝從關中起家,地形易守難攻,後來那一帶屬宗周管,編製是西六師。易守難攻也叫交通不便,因此得了天下之後,為方便管理,武王在洛邑建城,這是成周,設殷八師。這兩軍一起出擊,馭方的大軍多半已經到了宗周和成周之間的大片山地;那裏沒什麽油水,他的目標很可能直指宗周,這是要抄周王老家,改天換日來了。
擺了這麽大的陣仗,馭方大概早就想好了該怎麽對付周朝那兩支常備軍,但他可能沒想到周王會讓武公幫忙,把在丼(邢)邦的禹招了回來。武公手裏的這支奇兵把他們趕回鄂國,捉了馭方。

周王反擊成功,禹鼎上反複兩句“勿遺(壽)幼”就有點讓人觸目驚心了。尤其是鄂侯和周王曾聯姻(現藏於台北故宮的鄂侯簋有銘文:噩(鄂)侯作王姞媵簋,王姞其萬年子子孫永寶。),這是連親戚都要殺光呀?

知乎作者——字說文明認為,這裏的“遺”應該讀成“wèi”,是加諸的意思,別把武力加諸於老幼身上。這種姿態才值得上銘文嘛。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到了厲王即位的第三十年,他開始任用榮夷公,搜斂錢財。《史記》上記了大夫芮良夫長篇大論,好言相勸,厲王不聽。要是有人抱怨,厲王就讓衛巫去監視,還揚言要動用死刑。第三十四年,周王更加嚴厲,底下的人想抱怨都不敢開口,隻能互相使使眼色,於是就有了成語:“道路以目”,以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三年後,周朝內亂,眾人合夥襲擊厲王,他逃到現在的山西省霍州市東北,再也沒有回來。

1992年,晉侯大墓被盜,有十四件編鍾流落到香港市場,被上博館長馬承源先生買回,這就是晉侯穌鍾。據鍾上的銘文記載,王三十三年,晉獻侯穌參加了由天子親自指揮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全程曆時三個月:正月上旬,周王由陝西出發,於二月中旬到達成周。一番軍事部署之後,三月下旬周王帶領大軍到達山東的菡地(一說為範地),在此分兵出擊,大獲全勝。戰爭結束後,周王在六月的宗周正殿中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據專家考證,這個周王就是周厲王。

由此猜測,三十年,厲王搜錢是為了打仗,三十三年滿載而歸,宗周的人分贓不勻,起了內訌。厲王心懷天下,這點小事沒放在眼裏,直接動用權威壓製。看看沒有成效,那麽就再加大力度,直到大家服了為止。誰知他眼中的一粒砂,在別人眼裏比山還大,千年後赫赫戰功早無蹤影,但他的態度依然寫在史書上。那些人跟當年的馭方一模一樣,都很擅於在暗處謀劃。

騷亂中,眾人圍困王宮,把召公的兒子殺了,厲王的太子僥幸生還。後來周公、召公二相代為執政,號“共和”。太子靜在召公撫養下長大。共和十四年,厲王在霍州那邊去世,周公和召公一起立了太子靜,他就是周宣王。

國人暴動時,太子還小,但厲王已經在位三十七年了。或許太子靜不是厲王的第一個孩子,而是之後再立的太子。那麽謀劃國人暴動者的目標可能是:殺厲王和太子靜,把厲王以前的兒子扶上王位,重新製定規則。

計劃很好,執行中出了岔子。一方麵,厲王的軍事素質過硬,硬是逃了出去;另一方麵,在台前暴動的人層次太低,不認識太子,反倒殺了召公的兒子。

等暴動者都散了,才發覺太子沒死,這時候就不方便再殺人了。不然,厲王在外,會用太子被殺為理由,借兵打回來;召公在內,把太子看得很緊。他自己的兒子不能白死,哪會讓謀反者順心如意。

周人把壓在頭上的厲王趕走了,外人也很開心。周朝時,四方之人被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厲王東征西討,威風八麵。作為南蠻的楚國曾怕得自去王號,如今是不怕了。

按《竹書紀年》的記載,國人暴動兩年後,獫狁從西邊打來,荊蠻從東邊攻擊。記錄裏沒提東夷和北狄。算一下,東夷跟馭方叛亂,曾被厲王打得傷筋動骨;後來厲王出奔霍州,正是北邊的戰略要地。

來自兩邊的攻擊讓宗周自顧不暇,那搜錢的規矩可能一直沒改(要不然軍費還是不夠啊)。不過宗周的人不再糾結稅賦,把厲王趕走就是勝利,讓他遺臭萬年去吧。

所有跟帖: 

你這個解釋倒是合理,想想那會兒誰都不認識誰也沒照片也沒見過亂殺一氣誰知道誰被殺誰是該殺的呢 -donau- 給 donau 發送悄悄話 donau 的博客首頁 (84 bytes) () 01/30/2024 postreply 10:29:38

大概隻能靠圈子裏的熟人來認了。大概厲王太狠了,稍微沾邊的都不敢出麵,搞了這個烏龍。 -ww911- 給 ww911 發送悄悄話 ww911 的博客首頁 (340 bytes) () 01/30/2024 postreply 10:46:07

從這篇的內容看,周厲害王其實是秦皇漢武同一類人,就缺錦衣衛,如果及時把反賊都抓去喝茶,同時控製媒體,周還能變成厲害鍋。 -咲媱- 給 咲媱 發送悄悄話 咲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30/2024 postreply 10:47:01

厲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打仗很厲害 -木有文化- 給 木有文化 發送悄悄話 木有文化 的博客首頁 (126 bytes) () 01/30/2024 postreply 20:29:26

別開玩笑呀,“厲”可不是個好諡號 -ww911- 給 ww911 發送悄悄話 ww911 的博客首頁 (492 bytes) () 01/31/2024 postreply 05:52:3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