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間諜之橋》的啟迪

來源: 康尼 2019-09-05 10:17: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144 bytes)

我很喜歡電影《間諜之橋》,它是由好萊塢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斯主演的。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曆史故事拍攝的。事情發生在1957年美蘇冷戰期間,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Rudolf  Abel)在紐約被美方抓獲。當時美國沒有律師願意為蘇聯間諜辯護,保險律師詹姆斯?多諾萬(James Donovan湯姆.漢斯飾)被動地接下了這個案子。從他接案的第一天開始,社會輿論壓力就接踵而來,妻子、孩子都無法理解,他怎麽會去為一個敵方的間諜做辯護,甚至還有人朝他家開槍以示威脅。

詹姆斯義無反顧地頂住了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堅守了一個律師的執業道德,以及對美國憲法聖經般地敬畏。在他的力爭下,幾經周折,魯道夫被免去死刑。當最高法院宣判魯道夫被判30年監禁時,相當多的美國人表示不滿。

同一時期,美軍飛行員在蘇聯搜集情報,飛機被蘇軍擊落,飛行員被俘。為營救情報飛行員,美方想到與蘇方交換間諜,但苦於政府不便出麵,請律師詹姆斯擔此重任。談判非常艱巨,1962年,蘇方終於與詹姆斯達成協議在德國的格林尼克大橋(Glienicke  Bridge)互換間諜。同時詹姆斯還多方周旋,不舍不棄,解救了一個當時被東德關押的美國留學生,達成以一換二的結局。消息傳出,他即刻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當詹姆斯頂著巨大壓力,辦著一件當時多數人不認可,感情上無法接受的辯護案,並且為魯道夫爭取“免死牌”的時候,他不可能想到會有後來的美蘇間諜交換。相反,他很可能將終生背負為敵方間諜辯護的“恥辱”。然而,曆史戲劇性地因為他而保留了一個“活棋子”,以致走活了這盤棋,使後來美蘇交換成為可能。當然,他不是政治家,更無法預言後來發生的事。他隻是履行一個律師的職責,而憲法和法律是他堅強的後盾,也是他的保護傘。這其中的“戲劇性”又有著它的必然性。影片由此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迪,那就是憲法、法律對一個社會的作用,以及它神聖的地位。

詹姆斯從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受威脅,到最後成為英雄,是人們觀念的改變。人們習慣將判斷停留在事情的表麵,簡單地將人和事分為善和惡。為敵方辯護是“惡”,解救自己人是“善”,而對在善惡彼岸的真實懵然無知。事實是,詹姆斯自始至終都本著同樣的精神和原則在做每一件事。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人們觀念前後變化的強烈反差,其實無論是 “惡” 還是 “善”,都伴隨一種“審判精神”,一種追隨時代的激情。隻有當我們拋開審視的禁錮去感受這個故事,才能更深地感受其中深刻的含義。

影片中,蘇聯間諜魯道夫多次說的一句話是 “Standing  Man”,這是他從小的立誌。看過電影後誰也不會忘記這句話。在幾次麵對生死未仆時,詹姆斯問他“你擔心嗎?”魯道夫的回答總是那句:“那有用嗎?”在格林尼克大橋上時,魯道夫突然意識到交換不是“一換一”,而是“二換一”。麵對東德仍不肯放美國留學生,他對詹姆斯說 “我等”。這個場麵非常感人,此刻我們能不說他們都是“Standing  Man”嗎?

這部影片有很多讓人回味,思考的地方。比如影片一開始,魯道夫一邊對著鏡子,一邊是自畫像,中間是他自己。這其中的寓意很有意思,鏡子裏的他,自畫像的他,中間的他,究竟誰是更真實的自己?其實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會麵對的問題,別人眼中的你,自己心中的你,還有那個最真實的你。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確是個超級導演,在銀幕背後的他像是一個“曆史敘述者”,娓娓道來。他不是曆史審判者,更沒有劃分政治立場,甚至他還多處調侃美國中情局。這真是大導演的高明之處。正因為他徹底地突破敵我立場的限製,無處不讓人感到一種思想的穿透力,故事背後隱含的普世價值、曆史現象,人性和生命的本質,給我們很多啟迪。

當時電影的海報

下麵是幾張影片截圖

拍攝現場

詹姆斯·多諾萬(James Donovan 1916-1970),照片自網絡。

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 (Rudolf Abel),紀念他的郵票。沒有找到他的照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