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殿春秋》看中世紀英國

來源: 葉子舟 2018-01-18 09:23:1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026 bytes)

可能最近有些下裏巴,我對好評如潮的最新版達芬奇傳頗感味同嚼蠟, 倒是《聖殿春秋》這部描述英國中世紀的曆史小說讓我為之振奮,更苦讀至淩晨。

《聖殿春秋》是英國作家Kent Follett最為得意的一部以中世紀英國為故事背景的力作,英文書名是《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如果直譯的話可以翻譯為《大地的支柱》。 其實 從小說的核心情節來說, 這樣的翻譯我感覺更精準更有深意,但想來著作翻譯人為了吊起大眾口味,便將這部以修建宏大的哥特式建築為核心線索的故事賦予了更多愛恨情仇的味道。

《聖殿春秋》 源於作者起初對歐洲教堂建築的執迷和後來長達十年的構思與鑽研,可貴的是雖然Kent不信教也不專修建築,繁複的宗教與建築在他的筆下確是生動有趣且不失準確的。 大家如果記得,前一陣兒我貼過一篇描述哥特式建築風格的短文, 相形之下, 那隻是表征描述,而《聖殿春秋》卻是將建築表征下的精神與執著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 暢銷小說除了精神外,一定是要有愛恨情仇的了,雖然在這裏是輔,卻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懸,從可讀性來說,堪稱巨作。 雖然Kent在書中弄混了一些曆史場景,但小說的曆史再現性確是備受認可。 於是, 我們這些讀者便可在這王權, 神權, 人權,以及愛情的矛盾鬥爭中, 體會出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英國來。

在這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 小說帶我們追溯了從1135年艾蒂安爭奪王位以及之後與其表妹瑪蒂爾多年內戰直至亨利二世繼艾蒂安成為英格蘭國王的曆史大背景, 而教會不可避免的成為事態發展的重要幕後推動者之一。 正直的Kingsbridge 修道院院長 Philip 也陰差陽錯地參與了力推親教派艾蒂安為英格蘭國王以及聲討亨利二世謀殺總主教托馬斯貝克特的重大曆史事件中。

在與地區主教的恩恩怨怨中, Philip在重大挫折中對主的迷茫和對修建教堂的不放棄讓讀者從中看到了中世紀天主教係內部紛爭的窘迫與體係的腐敗,而神權,更沉陷於這芸芸眾生的權利爭鬥中。無論你信還是不信教,這本書都會讓你對宗教曆史以及王權紛爭又有一個新視角。

當然,小說既然是以修建Kinsbridge的哥特式大教堂為主線, 建築師Tom 和Jack的故事肯定是重之又重了,其實, 這也是在作者花了大量時間研究下,本書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書中的Tom和Jack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對建築的執著, 在他們看來,如何建成一個最宏偉最漂亮的教堂才是最輝煌的人生成就。 作者再現了在中世紀丈量及數學理論還比較初期的階段,建築師們如何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創新的過程,並巧妙的將Tom和Jack所經曆的思索和挑戰穿插在緊湊的故事情節裏,讓我們在不經意中深深感觸到他們那種要將教堂修到觸及天庭美妙絕倫的強大願望,以及他們為之而引進園拱形結構和飛梁支撐的構思並在改良中加入現如今我們經常看到的大扇花窗的設計, 從而將原來灰暗厚重的教堂改建為明亮宏偉的聖地。如果你有幸參觀一個哥特式教堂, 這樣的建築思想一定會讓你感觸良多的了。

再說到愛恨情仇,民間疾苦,這也是小說能將建築,宗教,曆史,講得如此引人入勝的關鍵線索。 在這裏,我就不劇透了。 有興趣了解中世紀英國文化曆史的朋友,不妨開始讀起,雖然這部小說的英文原版洋洋灑灑過了千頁, 但其巧妙地構思一定會讓你愛不釋手。

我沒有讀過中文翻譯版《聖殿春秋》,但想必也是相當精彩的,因為,這部書更是以情節和內容取勝。

Kent 因為《聖殿春秋》的巨大成功,又先後出版了三部曲的後兩部《World without End》和《A Coulumn of Fire》, 隻可惜這些佳作還未有中文譯本,待我日後有空兒, 再與大家細細道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