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五十歲後最好的活法—轉載

來源: 加州花坊 2022-09-18 16:48:5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3367 bytes)

(深度好文)

枳為橙 聽書369  2022-09-18 09:00 發表於陝西

 

作者:枳為橙 · 主播:簡寧
來源:名著聽書(ID:dushu3690)
 

 

 

 

往事清零,愛恨隨意,心中無事,人間萬物皆可熱愛。

楊絳:五十歲後最好的活法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369主播朗讀音頻

 

楊絳先生曾說:
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半生匆匆而過,隨著年齡漸增,終於悟透其中深意。

人在年輕時,總喜歡事事都顧及別人的目光,到最後,背負太多,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太多,累的是自己,苦的也是自己。
五十歲以後,走到人生下半場,若想日子過得舒坦,就要學會及時“清零”。
杯子空了,心幹淨了,才能裝進新的東西;
清理了垃圾,卸下了包袱,才能更好的前行。

 01 

成就清零,放下功名

前些日子,曾獲終身成就獎的香港導演楚原辭世,享年87歲。
回顧他的一生,曆經大起大落,打破過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也麵臨過連拍6部電影都票房慘淡的難堪,得到過大眾的稱讚,也承受過同行的譏諷。
四年前,楚原站在第37屆金像獎頒獎禮上,發表“終身成就獎”獲獎感言,一開口便說了四個字:“受之有愧”。
提及一生成就,他笑著說:
任何人,無論你昨天多風光,也無論你昨天多失意,明天天亮的時候,你照樣要起來做一個人。
最後,送給大家幾句我喜歡的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為虛度年華而羞恥,那你就可以很驕傲地對自己說,你無負此生。
一番話講完,台下掌聲不斷,有人紅了眼眶,有人連連點頭。
有多少人,在歲月變遷後,放不下昔日風光,割舍不下曾經輝煌,執念越來越深。
不論處於什麽階段,人總是要向前走的,過去的成就一鍵清零,未來的生活才能一鍵重啟。
人生本是一場空,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
當年華老去,最好的狀態應該是:
放平心態,不再沉迷於得失成敗,放空自己,讓生命的天地變得更加遼闊。

 02 

關係清零,整理圈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人為什麽會覺得心累?
有個高讚回答一針見血:生命中大半的疲憊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開始一段關係,維護一段關係,結束一段關係,人情往來間,皆是消耗。
你有沒有發覺:年齡越大,越疲於應付社交場合。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社交都是無意義的,卻幾乎耗盡了我們的精力。
如果一個人需要你費盡心思去討好,等到時間久了再多的好都會變成理所當然。
如果一段關係開始於利益的牽扯,那麽最終也會隨著利益的終止而結束。
如果社交沒有讓你獲取能量,反而帶走了你本身的能量,與其耗在其中,不如抽身而退。
三毛有段話詮釋的很深刻: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
我不求深刻,隻求簡單。
中年以後,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裏。
整理好自己的圈子,錯誤的關係及時止損,錯誤的人及時清理出自己的生活。
朋友隨緣,知己一二足矣,愛人在側,餘生歲月靜好。

 03 

欲望清零,知足知趣

什麽是人,欲望滿身。
年輕時,欲望是促使人向上攀爬的動力,適當滿足欲望是快樂之源。
可五十歲後,若是一味深陷欲望中,就難以體會真正的幸福。
老戲骨陳道明在60歲生日時,曾寫過一篇記錄自己所思所想的文章。
其中提到,他不沾煙、酒、牌,不喜歡應酬,從不光顧酒吧、歌舞廳之類的娛樂場所。
除了工作,剩下的就是讀書、練字、彈琴、下棋,為女兒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
這些事情或許在旁人看來無用,但在陳道明的認知裏,做這些“無用之事”可以給生活帶來驚喜和美感,還能撫慰心靈。
就像他在那篇文章中所說:
“人活著,需要給自己的心安一個家,讓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欲望裹挾著生活,在舍與得之間,變得越來越焦慮不安。
隻有學著放下,返璞歸真,才能萬般自在。
後半生,做一個知足知趣的人,不攀比不嫉妒,內心安定了,幸福自然就多了。

 04 

心事清零,除去雜念

作家紀伯倫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尋找愛情,隻是去愛;不再渴望成功,隻是去做;
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長,隻是開始修養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深以為然。想得太多,心有千千結,對自己隻會是一種折磨。
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位棋藝高超的棋手,由於連日來一直輸棋,總結很久也沒找到輸的根本原因,便去請教寺院的師父。
師父讓他一邊與自己聊天,一邊清掃台階,然後一邊下盲棋。
也就是說,他必須在心裏記著所走的每一步棋,在聊天的過程中還要集中注意力思考棋局。
但因為棋手的內心過亂,思緒不寧,記不住棋,棋局隻進行了一半就失敗了。
而師父卻能在交談間,將每道台階掃的幹幹淨淨,還走好了每一步棋。
隨後師父拿起地上的茶壺告訴他:“人這一生,就像這茶壺般,不能因為壺輕就一直端著,也不能覺得壺重就不敢端起。”
棋手這才明白自己的症結所在:心事太多,怎能看清楚棋局。
人生也是如此,憂思過甚、患得患失,就無法看清前方的路。
唯有卸下自己的累,放過自己,才能活的坦然自在。
再難的日子也別忘了:所有傷痛,都能愈合,所有煩惱,都有解藥。

 05 

物質清零,生活極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效應:“鳥籠效應”。
大意是說:假如一個人買了一個空鳥籠,過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這隻鳥籠再買隻鳥,而不會把鳥籠丟掉。
其實最開始他並不想養鳥,但最後卻成了鳥籠的“俘虜”。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你原本隻是想買一件衣服,後來為了這件衣服搭配了新的褲子,隨之又買了新的鞋子。
覺得禮物的包裝盒好看,就堆在角落裏,可時間久了,盒子上除了落滿了灰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遇上打折促銷,買了很多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後來全部成了擺設。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家裏的空間越來越小,心情也會越來越差。
物品太多,反而會降低生活的質量,放縱物欲,終究會因負擔太重壓垮自己。
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過一句話:
一個人,隻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於聲名,不再汲汲於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從現在開始,學做減法,拒絕囤積,該扔就扔,當斷則斷。
物品隻買自己需要的,房間保持幹淨整潔就好,取舍之間,自會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養一盆植物,等一株花開,極簡生活也有別樣的美好。
楊絳先生在《善待暮年》中說:
在曾經的歲月裏,每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這光環已是‘過去式’。
當光環褪去,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
所謂“光環”,大抵正是人一輩子的功名、物欲,繁華褪去後,一切終究要回歸平淡。
人生下半場,保持隨時“清零”的能力,是對於世事變遷的坦然,亦是從容不迫的境界。
往事清零,愛恨隨意,心中無事,人間萬物皆可熱愛。

點個“在看”,願你閱盡繁華,不失素心;走的灑脫,活得清醒。

 
名著聽書 
,讚 1999 
 

作者:枳為橙,本文首發名著聽書(ID:dushu3690),同名著相伴,與聽書同行,名著君與你一起,聽國學經典,品中外名著!轉載請聯係名著聽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