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漢字的簡化,以及漢文化圈中的去漢字化?

來源: 白熊from北京 2016-12-29 11:02: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68 bytes)

今天 (12-29-2016 )的騰訊評論,發表了一篇題為:由韓國文字的去漢字化,國人該有哪些反思?

作者李津逵。 頭銜為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

該文的摘要,聳人聽聞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 假如有一天,中國大陸以外的哪個國家或是地區將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中國的文字改革機構也隻有“節哀順變”的份兒。”

李津逵文章的要點是:

 “ 由此反觀漢字在中國大陸的命運,不能不說以往認為漢字僅僅是中國字的看法是過於狹隘了。特別是在沒有經過中國香港與台灣以及日、韓、新、馬等使用漢字國家與地區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單方麵進行了漢字的簡化,造成了漢字共同體內交流的障礙,這也許可以說是一件不夠負責的表現。而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在簡化之後漏失了很多的信息,使得漢字的學習者陷入死記硬背的局麵。我自己就看到外國朋友學習漢字時的“笨拙”表現,在沒有字根的基礎上,他們更多是在“畫字”,而不是“寫字”。假如有一天,中國大陸以外的哪個國家或是地區將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中國的文字改革機構也隻有“節哀順變”的份兒 ”。

實在是不能同意他的看法!

拿今天的一些現象來否定曆史上發生過的事,就自認為高明嗎?

簡化漢字是大勢所趨,在50 年前漢字簡化對中國的掃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中國在為5-6 億農民掃盲的時候,和 “ 香港與台灣以及日、韓、新、馬等使用漢字國家與地區充分溝通” ?他們能同意嗎?台灣那會兒不是一天到晚想的是反攻大陸,能為大陸著想嗎?這可能嗎?如果我們幹什麽都要照顧到他們,大陸就沒有今天了。所以,李津逵設想的那個“ 充分溝通 ”局麵是不現實的,完全是臆想天開,不尊重曆史。

說到外國人學習漢字時的“笨拙”表現,是在“畫字”,而不是“寫字” 。好像你就不是從畫字開始似的。就是中國人學漢字,也是從畫字開始的吧?而真正的寫字,那是一門藝術,叫書法。你寫的漢字是畫出來的,還是稱得上是“ 書法”一般的漢字呢?

今天在美國的大陸移民,辦了很多中文學校,甚至“孔子學院”。一方麵給自己的孩子傳授漢文化,也教了不少的“洋學生”寫漢字,那當然是簡體字了。問問他們願意記憶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吧!別以為筆畫多的漢字就美,越複雜的就越美,簡化是必然的。從洋學生哪裏,沒人願意記憶30-40 筆畫的繁體字,而簡化字才真正受歡迎!

今天中國的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是幾十年奮鬥而來。華人的主體在大陸,不為華人的主體著想,卻口口聲聲什麽 “ 充分溝通 ”?實際上是對中國的成就的否定!

李津逵沒有學過一天繁體字,一直用的是簡體字,試問讓你拋棄簡體字而去用繁體字你願意嗎?

華人的主體在大陸,今天13億中國人在使用簡體字,大陸移民到海外的人越來越多,不論到了那裏,仍然在使用簡體字。所以,不是讓是用簡體字的人去適應繁體字的人,而是使用繁體字的人去適應簡體字。

簡體字大量存在於中國曆代書法中,今天少數生造出來的字,不應是指責漢字簡化的理由。

至於將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由大陸以外的地區發起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是杞人憂天,傻不傻呀?憑中國今天日益強大的趨勢,聯合國敢冒犯中國嗎?

最後,對於漢文化圈中的去漢字化,例如韓文,越南文,等等。都是由於近代中國的衰落而造成的。新中國成立之前,漢字簡化之前,人家就“ 離經叛道 ”去漢字化了,和簡化字沒有關係。也會因中國的崛起,再次掀起學漢字的高潮,而這次要學的絕不是繁體字,而是簡體字。

這就是大趨勢!

 

 

附上李津逵的原文

http://view.news.qq.com/a/20161229/009539.htm

由韓國文字的去漢字化,國人該有哪些反思?

2016-12-29 09:09

 

[摘要]假如有一天,中國大陸以外的哪個國家或是地區將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中國的文字改革機構也隻有“節哀順變”的份兒。

 

 2010年8月9日,韓國首爾,首爾教育史料館為放暑假的孩子們舉辦講座和培訓班,孩子們在圖書館裏穿著傳統服裝參加漢字講座,學習寫漢字。

 

作者:李津逵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

 

二十年前訪問韓國的企業,在閱覽室看到書脊上幾乎都是漢字,我很好奇地問他們,難道這是為中國人準備的閱覽室嗎?韓國朋友隨意抽出一本書給我看,原來在韓語中除了字母之外大量地使用漢字,這是為了避免同音造成的歧義,印在書脊上的書名意義關鍵,就更加需要以漢字標出。當時韓國朋友告訴我說在韓國高中畢業生必須掌握數千漢字。

二十年之後的今天,當我再到韓國。在公司裏的書架上幾乎看不到漢字了。與文字中去漢字化的趨勢相反,今天在韓國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在京畿道開會的時候,東道主為我們專門安排了一位韓語翻譯。早晨8點半她來到酒店大堂與我們匯合之前,已經先在首爾一家韓國大企業一對一地為一位高管教了一個小時的漢語。首爾有一家富有活力的會展公司,叫“蘭士久”,擁有多名留學中國的韓國年輕人,他們畢業於清華、人大和師大,漢語說得非常好,其中有的甚至帶有明顯的京腔。

當我們更多地了解韓國曆史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到在1446年朝鮮的世宗大王發明拚音字母之前,韓國所有曆史典籍和文獻都是用漢字寫成的。可以說數千年的曆史上朝鮮半島的讀書人與中國大陸的讀書人一樣,使用共同的文字。漢字對於韓民族來說並不是外文,而是自古以來就擁有的文字傳統。韓國朋友告訴我說,在韓語中,接近40%的詞匯與中文是相通的。這些詞匯的發音非常接近今天的廣東話,也就是古代漢語的發音。

世宗大王發明拚音字母的時候受到了來自知識界的強烈反對。但韓國的文字從此走上了雙軌的道路,並且形成了完全拚音化的可能。而這種可能性隨著中韓兩國國運的消長也在不斷的變化。從書架就可以看出過去的20年間韓國文字拚音化或者說去漢字化是多麽徹底。2005年1月,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音譯的“首爾”,從此中國官方也不再使用上千年的“漢城”一詞。

在東亞的漢字文化圈中,不僅韓國文字是雙軌製,日本的文字中除了漢字以外,可以完全使用拚音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中文也可以使用漢語拚音來讀寫。因此韓國的去漢字化過程實際上也是漢字文化圈中拚音化的一次試驗。一般來說,文字實行拚音化會使掃盲工作簡便易行,在計算機時代更有打字、通訊的便利。按照多倫多學派的研究,使用拚音文字的少年兒童其大量閱讀的時間會比用漢字的少年兒童早上兩三年。因此韓國的去漢字化,一定會明顯提高中小學生文字上的學習效率。

當然,韓國人也會遇到音同字不同的情況,韓國朋友告訴我說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通過上下文來判斷詞匯的含義,可是當上下文無法判斷的時候依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據說就是因為“防水”與“放水”之差,造成了大量混凝土軌枕的質量問題。去漢字化對於曆史上以漢字作為書寫載體的民族來說還有一個深層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古代文獻從此如同外語一樣與新生代割斷了關係。以前我與同齡或是年長的日本、韓國朋友交流的時候,往往可以采用筆談的方式。這一次我和一位韓國的博士用文字交流的時候,她抱歉地告訴我說她不認識漢字。據說在韓國去漢字化也被部分人認為是文化危機,並不斷有恢複漢字學習的主張。

由此反觀漢字在中國大陸的命運,不能不說以往認為漢字僅僅是中國字的看法是過於狹隘了。特別是在沒有經過中國香港與台灣以及日、韓、新、馬等使用漢字國家與地區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單方麵進行了漢字的簡化,造成了漢字共同體內交流的障礙,這也許可以說是一件不夠負責的表現。而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在簡化之後漏失了很多的信息,使得漢字的學習者陷入死記硬背的局麵。我自己就看到外國朋友學習漢字時的“笨拙”表現,在沒有字根的基礎上,他們更多是在“畫字”,而不是“寫字”。假如有一天,中國大陸以外的哪個國家或是地區將繁體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中國的文字改革機構也隻有“節哀順變”的份兒。

進入計算機時代以後,漢字遭到了鍵盤的嚴峻挑戰,漢字的存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也成為爭論的焦點。拚音方式的漢字輸入往往造成學習者提筆忘字,五筆字型的發明使得漢字的輸入效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畢竟中國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依然要比使用拚音文字民族花費更多的時間。

韓國人將本國文字拚音化,提高了學習交流的效率、也割斷了曆史,並且在需要的時候專門學習作為外語的漢語;作為中國人,我們將如何對待屬於漢字文化圈共同傳統的漢字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