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紀念日隨想錄

來源: 白熊from北京 2015-09-21 13:09:5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129 bytes)

一 紀念章

 

在916日,周三的達拉斯日報上,登載了這樣一條消息:伍濟武將軍獲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李強民先生親赴達拉斯為其佩戴。

http://www.agdct.com/News_AG_Wed/Ag_Wed_B.html

 

你看看,伍將軍是國軍少將,已經95歲了,仍然氣宇軒昂,聽說總領事要來,早早就穿戴整齊。老將軍看了9.3閱兵的全程直播,並錄了下來推薦給朋友。十分感慨中國軍隊的強大。記得十年前,住在達拉斯的另一位國軍空軍將軍王光複(王光美的弟弟),還受邀請去北京接受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

讀到這裏,不僅浮想連篇,感慨萬千。

因為我家也有一塊,那是十年前我父親得到的。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侯。隻可惜父親沒有來得及領他的70周年紀念章,就去見他的在抗戰中犧牲的戰友去了。

聽父親講,我們的家鄉是在河北的邯鄲,在那裏住了幾百年了。很久很久以前是來自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他出生在農村的一個大戶人家。上邊有6個哥哥和3個姐姐。家裏勞動力多,家大業也大,人丁興旺。幾個哥哥都在外邊讀書。1930年代時,他的幾個哥哥裏,有國民黨的,也有共產黨的。大哥是共產黨,30年代就在河南一帶活動,他最終去了延安就是受大哥的影響。二哥是國民黨,曾在國軍孫連仲部隊官至上校師參謀長,也參加過抗戰。由於複雜的社會關係,曆次審幹及政治運動,沒少被運動。

父親的小學是在家鄉上的,而中學時期就去了河南安陽的濱英中學。那是一所教會學校,英語教師是來自加拿大的洋人,聖經教育隨著英語教學,貫穿在每天的像講故事一樣的日常活動之中。印象深刻地是,體育活動也很普遍,籃球比賽似乎是每周都有,除了安陽市的比賽,還有河南省的比賽。

中學快畢業了,日本鬼子打過來了。918之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機。華北之大再也安放不下一張平穩的書桌了。那會兒,東北來的流亡學生到處演講,天上有日本人的飛機,學校裏的學生都人心惶惶的,怎麽辦?到哪去?大家都在議論。

 

                                                                    中國童子軍
 

在中學時期,父親就受大伯的影響,讀了一些進步書籍。後來參加了民先隊(共黨的外圍組織)。同時還是中國“童子軍 ”的成員(屬民國政府組織,何應欽是總司令)。終於在1939年一群穿著“童子軍”的服裝的民先隊員,坐著國民黨的大卡車,懷揣組織介紹信。從西安駛向延安。一路上如遇關卡盤問,“童子軍”們就大呼大叫,狐假虎威的,一路唬到了延安。

當時的很多中國家庭裏,既有共產黨,又有國民黨的太平常了。本來就是一家兄弟。打虎親兄弟嗎。由於社會黑暗到了極點,多少個家庭舉家從軍,也是為了生存。兄弟幾個,你去了重慶,我去了延安。不管你是什麽軍的,不分你是哪個黨的,大家一心打鬼子。從一個小家,看我們的國家,都是如此。

1968年底我要去山西插隊的時候,父親說,去吧!當年我就是在和你差不多的年齡時,去的延安。到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時,也就20歲出頭。那會就是區長,區委書記了。因為是敵後,你去了發動了群眾,建立了政權,你就是頭。同時還有日偽的政權。

記得他提到的一次戰鬥。是解救被敵人包圍的縣委書記。縣委書記隻帶了個警衛員,就勢單力薄的在敵後各村視察工作了。不巧被敵人發現。從附近鬼子炮樓來了鬼子,偽軍不少人,把縣委書記包圍在一個大院裏,揚言要捉活的。縣委書記和警衛員堅守在這個大院一天,不吃不喝,敵人進不來,他們也出不去。最後警衛員也犧牲了,縣委書記打完了子彈,把最後一顆留給了自己,朝太陽穴開了一槍...

他帶著一個區小隊趕來和敵人戰鬥。無奈鬼子和偽軍火力太強,他們武器不行。對持到天黑,敵人怕有埋伏就撤退了。

當救出縣委書記後發現,他還有一口氣。神奇地是,那顆小子彈居然沒有傷到腦神經,從一頭打進去,從另一頭出來,還留在皮下,雖然滿頭都是血跡。

解放後,縣委書記南下任武漢鋼鐵公司黨委書記多年。縣委書記的事跡在當時就傳為佳話,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的時候,還被電視台采訪錄像。

抗戰勝利時,中國人民犧牲了幾千萬人,他們絕大多數是默默無聞的,沒有名字,沒有墓碑,沒有紀念章。時至今日,活著的老兵已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了。

可喜的是,抗戰紀念章獎給了抗戰老兵,不管你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習近平在9.3閱兵講話時,不提黨派,隻提中國人民。

 

二 今天一起唱黃河,明天共同檢閱兵

我的《當紀念抗戰勝利100周年的時侯...> 一文貼到了萬維博客裏之後,有一位讀者評論道,“ 還以為是國共兩黨聯合閱兵呢"  !

真是太秒了,一語道破玄機,我想說的正是 :當紀念抗戰勝利100周年的時刻侯,海峽兩岸國共兩黨聯合閱兵 !

http://bbs.creaders.net/tea/bbsviewer.php?btrd_id=4058671&btrd_trd_id=1090257

我們能在一起唱黃河,為什麽不能在一起閱兵?

當年8路軍,新4軍都在國軍的戰鬥序列裏,都是中國軍人。作為中國軍人的後代,今天我們共同紀念勝利,能在一起唱黃河,明天就能在一起閱兵!

一想到此,就無比激動。日本鬼子怕什麽?怕的就是中國人的團結。

 

                                穿1940年蘇軍軍服 舉是當年的10個方麵軍的軍旗受閱

 

正像每次俄羅斯閱兵時,我們看到的穿著1940年式蘇軍軍裝的士兵,手持當年的武器接受檢閱;開過紅場的有 T-34坦克,步兵頭帶鋼盔,挺著槍刺齊步向前。我們多麽希望看到,有一天在紀念抗戰勝利的閱兵式上,中國軍人舉著當年的軍旗,身著或黃,或灰的軍裝,不僅有長槍,機關槍,還有大刀長矛,那旌旗招展的,有19路軍,8路軍,新4軍,有新一軍,還有東北抗聯,華南遊擊隊...

以前隻知道的抗戰就是平型關,百團大戰,還有什麽地道戰,地雷戰....,後來才知道更有台兒莊,昆侖關,長沙保衛戰,武漢上空的空戰,陪都重慶的防空戰;遠征軍在印緬戰場的勝利,還有日軍投降儀式在美軍密蘇裏號航母上舉行。

14年的抗戰,犧牲了那麽多中國軍人,終於鬼子投降了,是向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反法西斯陣營投降的。

盡管隨後是兄弟內部的廝殺,是內戰。但是要是100年了,還不能撫平兄弟相殘受得心理內傷,而像抗擊日寇時團結一致對外,真讓日本人笑話了吧。

我相信,在紀念抗戰勝利100周年的那一天,在北京和台北同時閱兵的儀式上,走過檢閱台的是沒有黨派色彩的中國軍人,經管那時抗戰的老兵都不在了。但是,在受閱的中國軍人身上寄托了我今天的希望。他們將再現了當年前輩們在平型關,在台兒莊,在昆侖關的殺敵的雄風。讓中國人感到自豪,叫小鬼子心驚膽寒。

 

三  中日之間還會再戰嗎?

近來,關於中日再戰的議論很多。今天,當我們在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刻,不論是50周年,70周年,還是將來的100周年,在918那天,拉響了勿忘國恥的警笛聲,在天安門廣場走過了閱兵的方陣。黃河不僅在奔騰中怒吼,也在中國人民心中怒吼。再也不能讓曆史的悲劇重演,我們強大了,警醒了。也就很有必要談論再戰的話題。

因為,我們的敵人沒有罷休!日本鬼子沒有變成日本人。他們不服氣。不承認被中國人民打敗,隻承認被美國原子彈,和蘇聯紅軍打敗。那麽勢必有一天中日之間還有一場較量,誰敢說沒有?那麽讓日本鬼子心服口服地認輸,隻有中國也做到美蘇曾經做過的那樣啦?如果需要,中國可以給日本鬼子補課。

日本至今沒有向中國人民認罪。

在提到是否會有再戰的話題時,網上有過這樣的報道:若有中日再戰,一個日本名模說要去做日軍慰安婦。見:

http://www.akjunshi.com/n/20150603/148902.html

“ 如果中日再戰,她會義無反顧地去做日軍的慰安婦”她說,“日本不能再失敗,失敗就是滅亡”。

那個願作日軍慰安婦的名模不想一想,她願侍奉的日軍的前輩,當年侵略之時想過失敗嗎?想過滅亡嗎?當年日本不是傾國之力支持戰爭,最後不也失敗了嗎?而那時的中國,國家不統一,既有軍閥混戰,又有國共內戰。經濟落後,武器落後,它尚且征服不了。今天,中國政治統一,國力強盛,又是核大國,處在曆史上的最強盛的階段,日本一個非正常國家,要是不想真正滅亡,就必須像德國那樣徹底認罪,在中國南京受難者紀念碑前下跪,真正反省悔改。否則,將會遭到中國的補課,就像當年美蘇給它上的一課那樣。

不管日本人怎麽想,我們中國人是這樣想的。

 

 

 

 

所有跟帖: 

我家也是共產黨的,共產黨的抗日烈士的,勞動教養的,死在文革的。國民黨的去了台灣還好。 -加州花坊- 給 加州花坊 發送悄悄話 加州花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1/2015 postreply 14:55:56

基本是前人打仗,後人乘涼,其間有人倒下,有人幸運的活著,看到了共和國的今天,有人被冤死。為那些為國作貢獻的人點讚! -喝白開水健康- 給 喝白開水健康 發送悄悄話 喝白開水健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2/2015 postreply 09:44:5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