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e University |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普利茲克獎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大師獲獎。這些大師的共性就是他們的名字也是他們事務所的名字,又稱明星建築師。 唯有一人,他的名字並不是他工作的公司。
他叫Gordon Bunshaft,戈登邦夏。 他工作的公司叫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簡稱SOM。1988年, Gordon Bunshaft 和巴西著名的大師尼邁耶並列獲獎。
Gordon Bunshaft在SOM的四十年,可以說是SOM的鼎盛時期。 在此期間,他和其他SOM的建築師設計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建築。
Zt 耶魯大學 珍品圖書館是Gordon Bunshaft 成熟期的作品,1963年完成。 即使今天去看,還是被他的概念,技術和精準所歎服。
前後左右,都是耶魯大學上百年的古典建築。這個徹頭徹尾的現代建築,在此不僅展示了自身的風格,同時依舊和周邊建築產生共鳴。 新與舊在這裏完美地和諧。
這個建築裏麵的許多創新,時至今日還在影響我們的設計。
圖書館外麵的標誌是網格性的石材立麵。每一個點,都精準的對齊。
步入室內,則是完全另外的一個世界。
珍品圖書屬於貴重書籍,一般圖書館都將其藏在地下室。這裏反而特意將書放到建築的中心,像教堂的神壇一般供奉起來。
之所以放地下室,是為了避免陽光直射。在這裏,為了這些書,特地建造了一個盒子,一個用來遮陽的石頭盒子。
Gordon Bunshaft 在這裏通過材料的運用,在“神壇”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一層神秘。 那就是牆上每個網格裏麵的透光石材。 這些來自於Vermont的大理石,每塊1-1/4英寸厚,在光線直射的情況下,背後會透光,產生一種神秘的金黃色。
這些特殊的光線和書架上的燈光一起,烘托出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
這種強化特定元素的設計手法,現在被廣泛運用。在酒店,在餐廳,在商店,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堵高牆,上麵是酒瓶,或花瓶,或雕塑,等等,人們需要穿過去,從而體驗其戲劇效果。
Gordon Bunshaft 的創新不僅在這個書的神壇, 而且還在這個石頭盒子上。
在裏麵,整個巨大空間,沒有一根柱子。包括區分首層和二層的樓板,全部是懸挑。 書架僅僅是支撐著裏麵的書。
在室外看,可以發現,整個石頭盒子就落在四個角的柱子上。
首層的玻璃,通過反射,將周圍的古典建築延伸到了裏麵。
Gordon Bunshaft 在這裏,運用了結構設計中的空腹桁架vierendeel truss。這種結構形式經常運用在橋梁建設中,目的是達到巨大的懸挑。
在這裏,整個石頭盒子就是一個空腹桁架,所有的格子裏麵都是鋼結構的桁架。
灰色花崗岩把所有的鋼桁架包起來。每個網格當中,再插進去透光的大理石。
建築的結構,就是建築的表皮。沒有所謂的幕牆和內部結構。 這是當年現代主義極力倡導的。
當今設計界,還在執著地探索,最出名的當屬日本的伊東豐雄。 其他更多的當代設計師,則駕輕就熟地用幕牆來包裹結構。
這個六十年前建成的建築,依舊如新。而且其設計理念,現在仍被複製和衍生。 北京的水立方,與這個圖書館有著非常相似的概念。隻是石頭盒子變成了透光膜盒子,空腹桁架變成了仿生的形態。
圖書館的平麵帶有密斯標準的風格。
( 圖片來源:耶魯大學 珍品圖書館 )
除了書的神壇,地下還有二層,作為辦公室使用。下沉廣場為地下室帶來自然光。
( 圖片來源:耶魯大學 珍品圖書館 )
當年施工的照片。
( 圖片來源:耶魯大學 珍品圖書館 )
整個鋼結構盒子就靠四個角的柱子支撐。
( 圖片來源:耶魯大學 珍品圖書館 )
當中是為書的神壇而建的樓梯電梯。
( 圖片來源:耶魯大學 珍品圖書館 )
1960年建成照片。
Gordon Bunshaft 獲得普利茲克獎,不僅僅因為這個圖書館。他的成名作是1952年在紐約設計的Lever House。 這是在紐約和密斯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齊名的現代辦公樓。
( 圖片來源:互聯網 )
Gordon Bunshaft 晚年完成的最後一個作品,是沙特的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
這個1983年的建築有著非常獨特的空中花園,辦公室為了避免沙漠陽光而對著花園開窗。 在當時,沒有現在的綠色建築,沒有LEED,但他已經把該想到的都做到了。今天,許許多多建築師都在步他的後塵,包括喜歡做空中花園的福斯特。
( 圖片來源:互聯網 )
1990年,Gordon Bunshaft 在獲得普利茲克獎後二年去世。但他的理念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