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哈佛的這一年

來源: 手機上網 2013-12-12 17:46:5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61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手機上網 ] 在 2013-12-17 06:25:0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王石在哈佛的這一年

來源:網絡

王石在60歲那年隻身去哈佛學習,和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一起學英語。他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跳出舒適圈這件事和年齡無關。學習永無止境。

上午8:40-11:00,哈佛聽主課;

下午1:00-2:30,英語選修課;

2:45-6:00英語語法課。

每周兩次晚7:30-9:00口語課;

每晚看資料做筆記至淩晨1點。

這是王石在哈佛的日程表。

王石在哈佛近一年的遊學生活,並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樣輕鬆隨意,而是“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每 天清晨,他花2.5分鍾的時間用微波爐熱一杯牛奶,烤一塊麵包,切半個西柚,花3分鍾時間吃早餐,然後步行去上哈佛上課。王石租住的公寓位於劍橋鎮的花園 街上,到哈佛主校區最遠的教學樓或者圖書館隻需步行15分鍾。王石在哈佛讀書期間拒絕了公司配車,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地鐵。

哈佛“現代修道院”

2011 年2月,王石在哈佛的第一學期。他每天上午去英語學校補習英語,下午去哈佛聽各類講座;到了9月的第二學期,他選了三門大課:分別是前哈佛大學經濟學院院 長本傑明-弗裏德曼的“宗教如何影響資本主義思想”、“資本主義思想史”,以及“城市規劃”。因為大課的時間是上午,所以王石將英語學校的課程改為下午。

在 哈佛上課,如同“趕集”。王石每天從8:40開始在哈佛設計學校聽“城市規劃”,臨到結束前幾分鍾,必須不動聲色地把書包理好,一結束就蹭蹭蹭往經濟係 跑,跑8分鍾,再一路爬上三樓,放慢腳步,輕輕推開門,坐進去,前哈佛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本傑明-弗裏德曼的宗教課已經開始。

中 午,穿過哈佛廣場,步行去對麵的英語學校。如今,王石已在學習Advance級課程,這是該校的最高級課程。廣場裏有幾棵大樹和大片的草地,王石偶爾會找 一間咖啡屋坐下來,吃個三明治,更多時候則是邊走邊吃。“我想休息一下的機會非常非常少。在哈佛,很清閑的就是遊客,學生要匆忙得多。”王石說,他唯一會 停下來的原因是發現了賞心悅目的落葉,或者在雪地裏覓食的灰鬆鼠,這時他總會“忍不住停下來拍兩張照,傳到微博上。”

英語學校放學後,他就在哈佛廣場的速食店花幾美元買一個雞肉卷回家,吃一半,另一半放在冰箱當第二天的晚飯。在美國的日子裏王石很少應酬,他的夜生活幾乎都是在公寓裏溫書。“因為你隻要晚上安排應酬,你的學習就得熬到三四點,要不第二天的課就壞事兒,完全跟不上。”

在哈佛大學的11個月裏,他感覺身處在一個“現代修道院”。“我住的地方很簡單,旁邊是一棟教堂式的建築,頂尖是十字架,中世紀風格,就像一個修道院。不管在學校,還是在附近的星巴克,裏麵的學生都是一邊吃一邊看作業。這就是一個讀書學習的地方。”王石對《外灘畫報》說。

2011年夏季“艾琳”颶風來襲,王石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收到言及颶風如何厲害的短訊,知趣取消約會。返劍橋公寓已晚。翻書不覺到淩晨。好像有特殊的磁場,祛除浮躁,心靜讀書。

到英語學校報到的第一天,60歲的王石差點被人誤認為是“老師”。他的周圍,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開學自我介紹後,發現最大的也才25歲。

為 了克服“啞巴英語”,王石強迫自己每天跟這群比自己女兒還要小的孩子混在一起。美國課堂強調遊戲互動,由一個學生來比劃單詞,王石來猜。“往往一個單詞掛 在嘴上,卻怎麽也說不上來”。最有壓力的要數每周一次的考試,每次60分鍾,周圍的同學答題30分鍾後陸續交卷,60分鍾後,整個教室變得空蕩蕩,隻剩下 握著筆的王石,和一位等待收考卷的老師。

“我也經曆過小學、中學、工農兵大學,雖然不是最優秀的,成績也是中等偏 上。這次算是體會到什麽叫後進生。”王石說,他生平第一次感覺腦袋累,是腦殼裏那種累,半夜兩三點很疲勞,但睡不著。“有點像某種病態,一度擔心別哈佛沒 學到東西,變神經了,想放棄。但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又背著書包去上學。”

在哈佛的前三個月,他幾乎聽不懂主講人 在說什麽,於是花錢請了一位翻譯幫忙做筆記,“自己裝模作樣地聽,聽懂一個單詞,想一想,接下去,又聽不懂了”。三個月後,他開始自己做筆記,讓翻譯糾 正,四個月後,他已經能聽懂六七成,便毅然擺脫了翻譯這根無形的“拐杖”。如今,王石已可以自如地用英語發微博,“氣候組織”大中國區總裁吳昌華欣喜地在 微博上回複他:以後出國不用給王總做翻譯了。

房地產開發商眼中的美國

在哈佛,王石的研究方向是“企業倫理和城市群落研究”。他選擇了兩門跟宗教有關的課:“宗教如何影響資本主義思想”和“資本主義思想史”。

“我們現在是西學中用。我們學習西方的東西,更多是技術層麵,如何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理解、去了解、去吸收。到最後一定是宗教信仰。”王石這樣解釋自己選擇與宗教有關課程的原因。

在 哈佛期間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一名哈佛教授講述二戰後美國信教人口變化。在課堂上,他了解到二戰後美國71%的人信仰基督教,80年代初驟降到 39%,90年代初又有所回升。他還了解到,二戰後出生的美國人有兩個宗教,一個是出生時家庭給的,第二個是20歲後獨立選擇的。上完那門課,王石形容自 己“豁然開朗”。

“談到西方文明,就無法回避基督教。以前我總是困惑上帝究竟存不存在,現在我發現,這不是要點,要點是宗教背後的文化訴求。”王石說,現代企業製度的根源跟基督教密不可分,包括現代企業管理提到的“契約精神”,可以在《聖經》的舊約中找到最早的故事。

在哈佛遊學的日子裏,王石無時無刻不在用房地產開發商視角觀察哈佛,觀察波士頓,觀察美國。

在 設計學院的“城市規劃課”上,王石不忘觀察身處的這棟建築: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盒”,冬暖夏涼,可容納400人。獨具匠心的是,這個學校的教室與教室間沒 有視覺上的阻礙,“梯田”狀從一樓一直到達五樓,五樓高高挑空,將空間串聯成一體,更像開放式的三角形階梯圖書館。低年級學生在頂層,便於觀摩下層學長的 設計活動,學生們隨著年級上升,教室逐年下移至畢業。

在設計學院,王石了解到美國人數百年的城市規劃史。他拿波士頓 舉例,波士頓在城市化進程中,也曾大肆建造高速公路。沒想到,交通是順暢了,卻一下子把城市一分為二,造成了城市割裂。後來美國政府不得不花大量財力,把 波士頓重新規劃。“如何在城市發展規劃中避免高速、地鐵的劣勢?紐約和芝加哥是怎麽過來的,遇到哪些情況,如何處理,這是可以借鑒的。”

在哈佛學習期間,王石也多次走出波士頓,從其他城市獲取靈感。2011年3月,王石受邀赴華盛頓拜訪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總部。該環保組織總部的屋頂綠化引入蜜蜂的設計,讓他印象深刻。他當即他電話萬科的同事,要求在深圳大梅沙總部的綠化中引進蜜蜂。

4個月後,萬科總部引進的兩箱中華蜜蜂開始產蜜,每次可割蜜15斤。萬科的員工對自己的辦公室屋頂能產蜜感到非常自豪。一位員工告訴《外灘畫報》:“雖然蜂蜜的產量不高,每人隻分得一小勺,但真的比新西蘭蜂蜜還要好吃,蘊含一股自然的醇香。”

“意識到差距,所以來學習”

2011年2月23日,王石到哈佛剛剛1個月,便接受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的邀請,在哈佛做了一場名為“人生的三座山峰”的演講。他指的“三座山峰”,第一座峰指創立萬科,第二座指兩次登珠峰,第三座指目前在哈佛的遊學。

他對比了“登山”和“遊學”的差別。“你問我那個難?登珠峰當然難,但沒有我想象的難。哈佛遊學也難,比我想象的還要難。”王石說,但是最難的,是管理企業。畢竟,登上珠峰他隻用了五年,而創辦和管理萬科,從1983年至今已近30年。

 

在 萬科深圳總部的王石辦公室裏,王石的辦公椅背後有一輛精致的奔馳模型車。王石說,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由萬科一家玩具廠生產的,汽車上印有日本皇室的圖 案,車門可以打開。“它不是玩具,而是工藝品。它代表著萬科的一段曆史。”王石把玩著模型車好一陣,久久不願放下。上世紀90年代,王石的公司業務涉及玩 具、服裝、飲料、印刷、K金鏈等十多個行業,1993年,他決心將公司從多元化向專業化轉型,原本計劃五年完成,後來足足花費十一年。但這場轉型無疑是成 功的。2007年,萬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房地產住宅開發商。

“其實去美國遊學,一是自我修為,二是為了想清楚,企業的下一步該怎麽走。”王石說。

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內部溝通會上,他從美國發回視頻。視頻是在哈佛大學JFK政府學院外的草坪拍攝的,王石的背後,是一群悠閑的大雁。

在 哈佛的演講中,王石透露了些許對公司“下一步”的想法。“在中國,民營企業生存不難,但相對粗放。”王石說,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全美前三大房地產公 司年銷售量相加還沒有萬科大。但是從市場規模看,美國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的銷售量占美國總量的6%,但是萬科在2010年的銷售量為1千億,隻占到中國的 2%。“要沉住氣,不能急於求成。意識到差距,所以來學習。”

王石作為萬科最核心的人物赴美讀書,接班人話題自然也 是眾人關注的焦點。王石用了一個比喻:“我對萬科有感情,但它是我的一個作品,而不是我的兒子。”王石解釋,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件作品的製作者之一,作品的 將來如何發展,如何才能更加“好看”,需要一個團隊一波一波去打造,而不是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或者一個接班人。

“1999年和2000年,我和柳傳誌分別辭職,由鬱亮和楊元慶接任。三年前,柳傳誌重新出山,力挽狂瀾,效果不錯,如果你問我萬科遇到類似情況,我會不會出山。我很肯定地回答:不會。”

王石告訴《外灘畫報》,在哈佛他希望學習更多西方的管理思維。“1983年,我到深圳創業,看的第一本書是湯因比的《曆史學研究》。2011年,我在哈佛圖書館看兩本書:曼德維爾的《蜜蜂的寓言》和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都是英文版,受益匪淺。”

60歲的新生

在美國,王石每天會抽出至少40分鍾發微博,他說,一來是方便與國內聯係交流,二是訓練文字簡潔表達,三是接受各方批評與譴責。

他的微博跟國內其他幾位房地產大亨相比,顯得十分“另類”,既沒有任誌強那樣的“火爆”脾氣,也沒有潘石屹那樣愛湊熱鬧。

在微博上,他兩次提出“人生拋物線”理論。他說,人生就像一顆從槍膛裏飛出的子彈,我的最高點已經過去了,現在處在下滑處,應該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了。

他的微博頭像是一張坐在電腦前麵的照片,帶著眼鏡,嘴角微微下垂,臉龐清瘦,法令紋很深。一位網友指出,這張照片“顯老”,建議他換一張。他回複說:變老是規律,下次換頭像會顯得更老才對。

“60歲是上老年大學的年紀,卻跟16歲的人一塊兒混,這是另一種對生命極限的挑戰。一種更不動聲色的咄咄逼人的表達。”王石說,“哈佛的這一年,我感覺獲得了新生。”

他調侃自己,剛到哈佛時,“我已經是半殘廢了”。他指的是創辦萬科後,有司機、有秘書,到哪裏都有人接送,自己在不知不覺退化成“城市廢人”。

而 在哈佛,王石伴隨著各種笑話開始了他的“新生”:去銀行辦信用卡,因為在國內沒有辦卡的經驗,足足跑了五次銀行,花了一個月,才辦成;去超市買東西,搭地 鐵,乘公交,經常搭錯車,搭錯方向;每天晚上一邊溫習功課一邊燒水泡咖啡,結果那隻燒水壺被燒紅了三次,塑料壺蓋都燒化了……

王 石告訴記者,他的“三年遊學”計劃可能會延長,哈佛大學的一年延長到兩年,接著去歐洲繼續遊學三年。未來10年,他的身影也會更多出現在國內外高校。去哈 佛之前,他已經接受香港科技大學的邀請,出任客座教授。此次回國,他已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基本談妥,今年秋季就開始在光華管理學院上課。

一位曾在萬科工作多年的員工評價說,王石讓她聯想到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呆在光明之中,而是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拚命忘我的時間裏,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王石給人的感覺,就是他的前麵有一束光,指引著他永遠向前。”

所有跟帖: 

學了幾年,還是張不了口。聽他在ABC的60分鍾采訪中所英語,就和傻瓜一樣。 -純銅3- 給 純銅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4/2013 postreply 14:18:42

是啊,看他想說無法表達都替他著急。可能是年紀大了,學語言效果就差了。 -杯水車薪- 給 杯水車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4/2013 postreply 14:49:14

有錢有閑有女人,就在哈佛混著吧。。。 -不可以次充好- 給 不可以次充好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4/2013 postreply 15:32:03

沒看,真是很煩他:( -lumom- 給 lumom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04:16:38

大學裏很多人文科目都有說教之嫌,連老美學生都有抱怨。 -blush?- 給 blus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08:59:47

回複:王石在哈佛的這一年 -TheEarth- 給 TheEarth 發送悄悄話 (2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19:58:15

學了幾年,還是張不了口? so what? all homeless people here speak perfectly.. -bj2009- 給 bj2009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6/2013 postreply 07:23:26

回複:王石在哈佛的這一年 -- bootcamp for 潛伏 -goldeye- 給 goldeye 發送悄悄話 goldey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13 postreply 09:30: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