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學中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激增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美國高中視為跳板。孩子與家長把讀美國中學看作是重大投資,而投入巨資讓未成年的孩子離井背 鄉是否值得?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統計,在美國各地私立高中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在2005學年隻有65人,在2008學年猛增至4,503人,而在本學年更增加 至23,795人。在美國284所寄宿學校協會(TABS)會員學校中,2010-2011學年注冊的學生中27%來自中國,而在2002-2003學年 隻有1-3%。美國公立高中限製外國留學生。於是,對於在經濟困境中入學率與收入下挫的美國私立高中而言,來自中國的新增需求無異於雪中送炭。
據寄宿學校協會的計算,在2011-2012學年,美國私立高中學費和寄宿費最高可達每人65,860美元。而雇用代理人聯係中學的家長還要另外支付約5,000美元的服務費。
來自南京的崔夢冉(JessieCui)2008年注冊於賓夕法尼亞州的林登學院,一個私立女子學校。20歲的她現在就讀於美國埃默裏大學。崔夢冉早就決定要去美國讀大學,可父母覺得不如送她去美國讀高中,這樣可以早點適應美國的生活,還可以提高進入美國大學的機會。
中 國學生數量的猛增使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戎雪蘭倍感擔憂。她每年有六個月的時間用於觀察研究美國的高中生。戎雪蘭認為,中國家長在孩子性格成 型以前送他們去美國,意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力和英語能力,也讓他們適應美國學校中的研討會、做項目等教育手段,但是許多家長並沒有完全理解過早出國 的其他潛在後果。
戎雪蘭提到了“超同化”(over assimilation)的可能,也就是年紀太小的孩子, 因為失去或疏離了自己 的根,過於融入強勢文化,而過多吸收了其中的糟粕。“美國高中和全世界其他各國的高中不一樣。它不強調讀書,而是很全麵的,很容易讓孩子‘超同化’。美國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如在青春期的時候受同齡人影響和追求流行文化,與中國孩子麵臨的問題很不一樣。”戎雪蘭說,“中國留學生可能向美國高中生學吸毒、 酗酒,還可能適應不了而自殺。因為美國的社會文化力量極強,家長也無力改變孩子的行為。”
家長送孩子去美國讀中學前,最好考慮每個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堅韌、自信、自立、有主見、守紀律、不甘人後、中文能力強而外向的孩子更適合早期出國。這一類型的孩子已經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較多滋養,從而相對更能適應另一種教育和社交方式,融入另一種文化,從中汲取精華。
據 崔夢冉的觀察,在國內倍受嬌寵、虛榮心強、迷戀物質新潮、吃不起苦、經不得挫折的留學生,往往受不了美國學校的壓力,而陷入中國留學生自己的小圈子。而中 國學生的大量聚集更使得他們能夠形成這些小圈子,相互以中文溝通,把自己隔絕於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甚至隔絕於英語環境之外。
過早出國還有和國內脫節的問題。LEK谘詢公司上海辦事處負責招聘的合夥人陳源道說,他在招聘海歸時,側重考慮在國內讀高中的申請者,因為“在語言上你可能流利,但如果你太早出國,幾乎就失去了與文化的關聯”。
“找工作時,海歸並不覺得有優勢。”戎雪蘭說,“有人說要有工作經驗還要有後門才有優勢。可如果有後門的話,也不需要海外讀書了。我剛訪問北大,那裏學生的英語很好,於是我想了想,是否必須要到美國來受這個罪?”
1987 年,劉亞偉已經在當時的西安外國語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並已在國內媒體工作了幾年。27歲的他於這一年到美國夏威夷大學讀碩士,以後又在埃默裏大學獲得政治 學博士。他現在住在亞特蘭大,擔任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他覺得在國內學習工作期間所建立的關係網絡以及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理解,構成了他現在工作的基 本資源。
“完成大學本科學業以前來到美國的學生不能熟練掌握中文,不能充分理解中國的文化和政治製度,而這些是重要的競爭武器。”劉亞偉說,“中國還有大量國內經驗豐富的優秀學生在海外受教育,這使得少年出國的留學生將來即使想回國也難以獲得機會。”
美國寄宿中學協會主任理查德•菲爾普斯(RichardPhelps)說,送孩子出國的父母們未必權衡了這些利弊。不過,他預測,因為美國各地中學已開始為中國學生設置人數上限,中學裏中國留學生的增長速度將會放緩,類似於前些年日本和韓國留學生的增減周期。
可 崔夢冉認為,雖然少年時期留學美國的費用和其他風險都比較高,但與她那些高中畢業後才來到美國的同學相比,在美國讀高中的經曆給了她更廣闊的視野。雖然她 有些擔心,如果大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她能否適應美國公司的文化,但她也自信,高中開始培育的獨立人格,將幫助她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