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赴美留學還值嗎?


ZT 近 日,看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由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者專家和中國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委員會所發起的智庫型非盈利研究機構)的一篇報道說,全球有一半以上的野 雞大學在美國,誤入野雞大學已經成為海外留學一大隱患。而該文將“野雞大學”定義為辦學以營利為目的,通常采用與知名大學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稱,以混淆視聽 的方式招收學生,以各種手段鑽相關國家法律漏洞,濫發文憑的大學。


讀 了兩遍,個人感覺這個定義有點寬。尤其在美國,法律本身就是各方律師和利益集團討價還價的工具,所謂“漏洞”更是一個在林林總總的各類法律條款上 難以界定的概念。既然談到了美國大學現狀,就借此文淺談一些關於美國大學和申請方麵的入門概念,希望有益於對此話題有興趣的人,增加了解,破除迷信(無論 是對美國大學還是美國文憑),也算倡導大家詳查賣家底細了。


第一個問題:美國一共有多少大學呢?


首 先說說什麽才算大學吧。國人概念中的大學其實通常是美國所說的four-year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那麽根據the Association from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美國大學聯合會)的數據,大約有2600所以上,並且每年還在不斷增加,加上two-yea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注意,這也算colleges,通常學生會獲得一些專業認證的學位,譬如消防員等)這個數據達到4000所以上。通常在美國說大學包 括universities和colleges,兩者有何區別呢?坊間最容易理解的一點便是通常universities包含research的功能(研 究研發)而colleges並沒有。


第二個問題:這些大學都有什麽特點和區別?


首 先,從資金方麵講全美大學有公私之分。在這2600所裏,超過1800所以上都是私立,僅有大約600所是公立。請注意,譬如赫赫有名的加州公立大學所有 分校都是公立,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大學,公立並不是說學費就免費了,隻是學費少很多,相對私立的每年動輒三四萬刀學費,加州大學每年一萬多刀顯 得很毛毛雨。當然這是對加州居民而言,對於外州和國際學生來說,這些學校的學費等同私立。而且大學開支不僅是學費,還要算上住宿費、交通費、書本費等(對 於習慣了國內書價的學生來說,這裏隨便一本教科書就上百刀的價格不可不算入消費)。其次,不同大學有不同功能,如liberalarts school 和universities側重不同(後文詳述),community colleges(社區大學)側重社區服務,任何人隻要想去都可以,for-profitcolleges(直譯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大學。如果想知道美國哪 些大學屬於此類,參考此清單)是過去20年裏全美高等教育增長最快的一塊兒(猜測這類大學估計就是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文中定義的“野雞大學”了)。


第三個問題:美國文憑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讓 我們先看看美國的高中畢業生有多少。2013-2014年大約會有三百萬畢業生,2008年的史上高峰也不過三百三十萬人,之後逐年下降,預計 2019會迎來一個高峰,也不過恢複到三百三十萬。而全美大學平均錄取率在50%左右,而今美國高中畢業生普遍不僅僅申請一所大學,統計數據顯示全美四分 之一的高中畢業生申請超過7所以上的大學。而我所在舊金山半島地區的學生平均申請10-15所大學,也就是說選校得當,任何一個申請大學的畢業生都會接到 4-6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看 了全美的平均大學錄取率和大學數量以及每年畢業季申請大學的高中生數量(請切記並不是每個畢業生都會申請大學,即使假設三百萬全部都申請,分到幾千所院校 每間不過每所1000人,而這是遠遠不可能的),第一個凸顯的問題就是供需關係。簡言之:僧沒那麽多,當然就學校不同難度不同,但客觀來說,進入美國大學 基本很容易。


供 需關係直接引發的問題就是大學收支問題,也就是說獨立經營的近兩千所大學都要保證收大於支才能保證開門。即使是公立大學如加州大學日子收支也是大問題,近 年因為政府的budget cut日子不好過,直接導致了伯克利等多家院校多門專業無法繼續而關門大吉,比如我同事五年前上的工科專業如今已不複存在。在平均大學數目年年增加,彼此競爭激烈招生不足的情況下,增加國際生已是所有大學的首要戰略,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數年入美大學門檻的降低和文憑含金量的縮水。當 然在此討論的是平均情況,對於有著國際聲譽的所謂全美排名前幾的學校來說,並不存在非常大的宣傳需要。對於這個排名也值得一提。通常大家知道的全美學校排 名是U.S.News製作(全稱U.S.News and World Report,大部分國人聽說過的排名50內的學校都出自此),而這家本來瀕臨倒閉的企業幾十年前鮮有人知的靈感突現決定搞這個排名的曆史也很有趣,值得 一看。


U.S.News 家的排名常年被美國教育領域人士詬病,一大原因是它的排名標準各因素裏首要一個就是endowment size(私立學校重要資金來源就是校友捐款,說白了就是這家學校有多少錢,夠不夠直接?這也是為什麽常春藤總是在這排名前十的一大原因)。而今年 Forbes搞了一個不一樣的“全美頂尖大學排行”,排名首要因素主要是如今六位數的大學學費,說白了這排名依據的就是:麵對六位數的大學學費,家長和學 生覺得這錢花得值不值?而怎麽考慮值不值呢?譬如我家娃進去了,四年裏按時畢業的可能多大?這些老師究竟有勁沒勁?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四年畢業率這事兒。美 國大學雖然叫four-year universities andcolleges,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全美大學生四年可以畢業的比例低於50%,大學生終身從大學畢業了的也才剛過50%,所以four-year graduation rate(四年畢業率)是各個學校每年招生季大肆宣傳的重頭。雖然大部分都是在69%還是71%上較真,但一旦過了70%就可以驕傲了,所以大家也不要聽一次哪個哪個開公司的大學沒畢業就受刺激一次,其實這些人不過是那50%的眾生中一個而已,周圍烏泱泱一大堆呢。


今 年奪得Forbes最值排名冠軍的是非常春藤的斯坦福大學,數所常春藤大學在此的排名都掉出了前十。好吧,那請問知道第二是哪間學校的請舉手?有木有啊? 好,答案是一間liberal arts 大學:PomonaCollege(大家一聽肯定一片嘈雜聲:“這是啥學校?這在啥地兒啊?”)。


其實在美國,各類liberal arts colleges數目可觀。liberal arts school通常比綜合性院校小很多,基本隻有本科部,側重教學而非研究,基本側重傳統基礎學科而沒有很多新鮮的學科如商科等,譬如因為喬布斯而被人熟知的Reed和因為宋美齡廣為人知的Wellesley就是這類代表。班 小,人少,和教授聯係多,而且基本確實是教授上課,不像加州大學、斯坦福等大院校基本都有諾貝爾獲獎者,但這些人可不是給你本科生上課的,都是搞研究的而 已,因此口碑甚好。我同事中也有數位譬如本想接MIT(麻省理工),但最終去了AmherstCollege(Five Colleges 之一)。畢業後稱“幸好當年沒去麻省,我去了Amherst終身不悔”的。須知這些院校學費絕不比常春藤低,但在亞洲地區並不為人知,因此並非留學生首 選。


而 近年隨著科技的發展,網上授課開始流行,美國for-profit colleges大學的急速擴張也激發了各個方麵的社會評論,這類院校直譯意思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大學”。雖然這類大學一直都存在,但在1992年後,美 國以營利為目的的大學數目劇增,這些大學質量不一,甚至不乏被本地人廣為認可的學院,如舊金山藝術大學,目前教育界對此類大學褒貶不一,讚揚者認為這些院 校幫助很多公司提供了專科人才,而且“存在即合理”,過去二十年的劇增證明了它的優點;而反對聲音則提出這類院校的存在讓學生背上沉重學債,是學債危機的 一大誘因。而遠道而來的留學生,如果不是對此類院校某個專業項目特別感興趣,而僅僅是為了一張文憑而來,那麽我也隻能對這位說聲“算清賬單,各安天命” 了。對於廣大的亞洲地區來說,美國的for-profit college從辦學理念和目標到授課方式、文憑難度等各方麵,都與亞洲大學傳統的理念背道而馳,實在不如雞肋


縱 觀美國高等教育現狀,對於越來越多漂洋過海的新一代留學生來說,美國文憑究竟值不值?這張紙對以後的人生起什麽作用?在國際化加劇越來越多公司不拘一格全 球跨國跨地招聘的新情況下,實在需要細細考量。美國前教育部部長William Bennet曾稱大學為“需要未來返資的投資,長期使用的大件”,呼籲家長學生算產出來看待大學(原話是“a long term purchase with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ROI) being thefuture earnings potential of a graduate”)。計算ROI的方式是把大學花費、學債和一生工資代入計算。計算的結果用Bennett的話說是“全國3500所大學裏顯示出有‘正 產出’的大學不超過150所。”而對有著“讀書最光榮”傳統和觀念的我們來說,縱然不太可能讓高中畢業生先摁計算器再考慮大學,但至少不繼續為美國這些負 產出的上千所大學盲目買單也算保住了理性的底線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