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去樓下喝茶,幾個博士生在談讀書的辛苦,我突然聽到,英國很多大學的博士課程已經是四年製,所謂New Route PhD,頭一年需要修學分。我查了一下已經有十三個大學提供這樣的按鍵 博士課程。
這消息讓我大吃一驚,頓覺時光荏苒,原來這麽多年已經過去了,於是想起自己當初來英國讀博士的經曆。那時候,博士是三年讀完,不上課,另外給12個月寫論文(writing-up year)。
末代導師製
當時出國考慮過美國,但是我實驗室一位朋友朋友評價,你的CV沒有任何的閃光點,大概沒什麽人會感興趣。此外,我還有一個軟肋:我背不了GRE單詞,不喜歡新東方,能夠考個托福已經是我人生的極限了。
於是我選擇了英國。大概從當年布萊爾訪華的姿態中,我已經明白英國高等教育,就是一筆買賣,最短平快的項目就是碩士課程。因此,當我聯係學校時候,大學說你先來交錢讀一年,然後再申請博士,一定有獎學金。我基本上都說聲謝謝,就拒絕了。
終於拿到獎學金讀博士,我還是有點憤憤不平,知道自己就是一個中餐館二廚的收入水平。好在獎學金是英國政府撥款,而非很多理工科獎學金來自公司企業讚助,錢所支持的是我自己的研究想法,三年在研究課題上過的自由自在,按照我導師的說法,我也想過引導引導你,但是後來覺得你很難管,就隨便了。
很遺憾,對於所謂“導師製”,這個英國唯一能夠抗衡美國博士訓練的核心武器,我也未得親炙。不過導師性格溫和,對我很寬容,也對我有點不羈的性格,也習以為常。所以,我們在博士之後還是保持了很好的學術合作關係,我的“導師製”似乎是讀完博士後開始。
美英差別
在讀完博士前後,有一些大致同期到美國讀博士的同學,陸陸續續傳來消息。我大概對於美國的博士,有了一些概念。最深的印象是,他們需要上一到兩年的基礎課程,對於學科有一個係統地了解,據說,將來當不了研究人員,也可以好歹教課混口飯吃。這樣的博士課程,需要通過考試,並作為攻讀博士資格的標準。
在我讀博士的時候,學校鼓勵博士生去上一年的碩士課程,但是不算學分和考試成績。這個讓我挽回了很多麵子,因為如果讓我考試的,壓力會很大,結果也許會震驚。
我理解的英國的訓練,與美國有點不同,前者個人主義色彩濃重,後者更像是標準化的博士工廠。在英國,一旦開始博士之後,就直接做研究,有點學徒工的味道,抓住一個問題,一直做下去。在第二年,對這個博士資格有一個審核所謂升級(upgrade),基本上一篇報告和一場麵試就可以了。
我了解的英國朋友中,對這個升級似乎都沒有特別擔心。也許英國這種博士訓練,沒有美國博士課程那樣的華麗,讓博士生視野難免有狹窄一點,其他的我感覺差別不大,所謂一些基本通用技能,我覺得是無關緊要的。比如,時間管理要放到博士中特別培訓,我覺得似乎是在讀MBA。
在解決問題能力相對比較實際,對於研究問題的理解,我個人比較偏好英國式。這是經驗之談,因為在學習上,如果提前給一個龐大的框架,讓人有一種俯瞰全局的優越感,也很容易迷失了對一個真正問題的理解。
相反,從一個問題切入,不受教科書框架束縛,把一個或者幾個領域的研究,納入到自己的視野中,知道哪些是神馬,哪些是浮雲。
現在聽到英國博士逐漸變成四年,要修一年的學分。我想這是一種折衷,也是英國大學有點美國化的意味。或者,一種更加惡毒的揣測是,學校可以多收一年的學費,而且是以提高學術訓練的名義。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在這種趨向標準化的潮流之下,“導師製”是不是也將走向沒落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