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於飛》中的男主角,黎氏家族三兒子黎明遠,角色設定為建築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築係研究生,因為女主角是複旦的嘛,哈哈,同濟跟複旦是鄰居嘛,邂逅談戀愛比較方便,有很多場景,發生在兩校之間。文中有句搞笑台詞——同濟多帥哥,複旦多才女。同濟男泡複旦女,這是兩校的傳統。這是我杜撰的,不知道現實中,有木有這種說法。^_^
同濟大學建築係,是該校最牛的專業,據說天才設計師雲集。上海10年的城市擴張,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促成它的繁榮昌盛,房地產業的豐厚利潤,令設計師們收入豐厚,同濟不缺有錢才子。黎明遠就是其中一個。
小說從2005年開始,一直到2010年世博會開幕,世博會的籌備設計,貫穿整個故事情節。作為同濟建築係學生,黎明遠與世博會密切相連,他和林曉峰的愛情,之間的分分合合,也跟這件事密切相連。校園中的林蔭道,是兩人初相識時,第一次牽手的地方。校園中的小花園,是明遠每次上課時,曉峰等待他的地方。因為黎老師太帥,HC他的女生太多了,正牌女友都被擠到外麵去,^_^
當然不能少了複旦,這片很有印象的草坪。
2005年-2010年那段時間,是小說中黎明遠出國,林曉峰在國內的時間,剛好是複旦邯鄲路改造,俺在複旦讀書兩年,吃了兩年的灰塵,直到畢業它才修好。五角場商圈的發展,中環線的修建,令複旦周圍變化很大,那種幽靜的感覺沒有了。當明遠終於畢業,有機會回上海,再次見到所愛的女人,物是人非的感覺,更強烈吧。
抄一則同濟大學簡介
1907年,德國醫生埃裏希·寶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即為同濟大學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一詞最早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並,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當時首批經國民政府批準成立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
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於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1952年院係調整,同濟大學原有的醫學、理學、文、法、測繪、造船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為新中國高等教育布局調整作出了貢獻。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築相關學科匯聚同濟,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
改革開放以後,同濟大學再次站到了引領時代發展潮流的前沿。1979年,時任校長李國豪率先提出“兩個轉變”的辦學方針——恢複與德國的傳統聯係、建設多科型大學。經過十多年努力,同濟大學恢複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
1995年11月,同濟大學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2002年6月,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約重點共建同濟大學。期間,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並入同濟。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
2007年5月,同濟大學隆重慶祝建校100周年。學校在進一步梳理曆史文脈、凝練精神積澱基礎上,提出了“百年同濟,大學對社會的承諾”的校慶主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100多年來,同濟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近30萬高素質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超過100人,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學科設置
目前,同濟大學已基本構建起了“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整體框架,學科設置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醫學、經濟學、文學、法學、哲學、藝術、教育學等10大門類。
學校設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口腔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與力學、外國語、人文、法學、馬克思主義、政治與國際關係、傳播與藝術、設計創意、軟件、電影、中德、中德工程、中法工程和管理、中意、職教等29個學院。建有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知識產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高等技術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女子學院、出國培訓學院等辦學機構。有6家附屬醫院和3所附屬中學。
同濟大學現有本科招生專業74個(其中23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工程碩士授權點26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擁有3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其中14個涵蓋在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3個國家培育重點學科,1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人才培養
秉持“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辦學方針,同濟大學始終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崇高使命和責任,確立了“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孕育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和以“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為核心的同濟精神。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同濟大學始終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努力使每一位進到同濟的學生,經過大學階段的學習、熏陶以後,具有鮮明的“同濟特色”,即具有“工程基礎、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國際視野”四個方麵的綜合特質。
學校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注重團隊協作精神與踏實勤奮作風的培育,畢業生曆來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長期居於國內高校前列。
2010年,作為國內首批試點高校,同濟大學開始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積極致力於“卓越工程師”、“卓越醫師”、“卓越律師”等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擔任“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書處,並作為主要單位發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聯盟。
科學研究
同濟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1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2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8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9人;5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
學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2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國內首個“汽車整車風洞”、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台”、“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承擔了一係列國家重大科研專項、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燃料電池轎車研發、耦合式城市汙水處理、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國產化智能溫室、結構抗震防災技術、軟土盾構隧道設計等一大批標誌性科研成果。
近年來,同濟大學先後有16位教授擔任“973計劃”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主持完成的29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核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梁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社會服務
同濟大學長期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方式方法,為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留下了深深的“同濟印跡”。汶川地震抗震救災與災後重建,廣大師生深度參與,承擔了都江堰重建規劃和北川地震博物館策劃、設計等任務。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師生更是譜寫了“大學,為世博添光彩”的輝煌篇章,既是參與世博會有關工作最早的高校,也是參與程度最深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高校。僅在世博籌備過程中,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麵的總負責重任。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