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悠悠 碧水長流 -- 廣西靈渠和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來源: violetlemon 2014-11-16 09:58:0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205 bytes)
悠悠古渠碧水長流

          正當沉迷於漓江兩岸不能自拔時,相隨的朋友談起了“興安”老家的一句話,挑起了我奔向早已心馳神往 “古靈渠”的強烈念想。

靈渠悠悠南服百越育出桂林山水甲天下





       遊曆完桂林就會心馳神往隱遁於八桂大地 “秦朝第三座偉大的水利工程”——靈渠。避世在興安一隅的古老靈渠是否靜待著我這個來自故鄉的秦人探訪?車行近兩個時辰,我們就駛進桂林東北方的興安古鎮,小鎮幽靜異常,築有雕花木柵遊廊的嶺南特色民居順著靈渠青石板的堤岸綿延伸展,不遠處的古榕樹蔭遮蔽著一座布滿青苔的老石橋,橋下三、倆婦女正揮舞著棒槌在渠水中漂洗衣衫,我情不自禁地撲向那潺湲流淌的一渠碧水,浸潤進流淌了兩千年的悠悠渠水中,被清亮爽滑的柔波輕撫洗禮,心境霎時變得平和安詳、心態虔敬。這一河鋪滿青綠水草的碧水清流,魚蝦淺底、悠遊自在地嬉戲在隨波招搖的細密水草間,波瀾不驚地流淌在嶺南與中原的大地上,溝通了湘江與漓江水係,遙想公元前214年,隨著始皇帝嬴政滅六國,定中原,進軍嶺南,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秦始皇發兵50萬大舉進攻嶺南,卻久攻不下,於是令監禦史史祿開鑿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曾幾何時,所向披靡的秦軍兵馬、糧草順長江而下,渡過湘水即被這條波瀾壯闊的古老運河承載著,經由漓江水係,直趨珠江流域,南服百越,統一南中國,奠定了始皇帝天下大一統的宏偉基業,締造了古老的東方帝國,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而今,古靈渠靜靜地流向陽朔,匯入漓江,流出了漓江兩岸的如詩如畫,美甲天下;滋養了八桂大地的繁華與富庶。我們沿著斑駁的青石堤岸溯流而上,一路上邂逅著陡門、泄水天平、大小天平等千年水利樞紐工程,駐足在“秦堤”前留影拍照,仿佛夢回大秦故地,行至古渠盡頭,眼前江水漫漫煙波浩渺,搭乘古渡舟楫渡到“
湘漓分派”的“鏵嘴”壩基上,腳邊犁鏵似的壩基尖嘴探進波濤湧流的江流中,不動聲色地就將一河的波濤 “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的分派停當,湘、漓二水從這裏開始了合縱交流,奔向遠方,於是,長江和珠江水係便融會貫通了起來,中原和百越天下一統。眼前的靈渠安詳得有如一位飽經世事風霜,從容淡泊的仙靈賢達的老者,任天上流雲往來舒卷,以一瀉千裏之勢,普渡舟楫,灌溉良田,濟世濟人,澤及天下兩千年而不怠。


     
       作為一個秦人,思緒不自覺的轉移到另外兩個秦朝著名的水利工程 -- 鄭國渠和都江堰。
 

鄭國渠水潤澤出八百裏秦川大糧倉

       記得是一個初春恣意爛漫的季節,我們驅車在秦地的渭北高原上,亙古厚重的黃土塬畔上散落的古老村落被萌動著新綠的麥田團團圍裹,三三兩兩尚未脫去冬裝的農夫,正從一條條寬窄不一的引水渠網中,忙碌著開溝放水,於是,浸潤著一渠渠春水的小麥苗們瘋狂嬉鬧著“颼颼”地拔節展葉,八百裏秦川上,渠水所到之處,春天就恣意爛漫開來,桃花紅了、杏花白了,麥苗兒就鵝黃嫩綠地染綠了黃土塬畔。老鄉遙指那歡快流淌著一渠春水的寬闊溝渠告知我們:水是從涇惠渠引來的,就是鄭國老渠的水。當下,如雷貫耳。不經意間,我們竟站在了這默默流淌了兩千多年的鄭國渠的黃土岸邊,呼吸著被古渠福澤了兩千年而春意盎然、花香鳥語的甜潤空氣。放眼望去關中平原溝渠縱橫,自西向東300裏,浩浩涇水穿越渭北平原,匯注洛水,滋潤著八百裏秦川,沃野千裏,旱澇保收,富甲天下。順著腳下匆忙奔向平疇千裏、春意濃稠的黃土旱塬上的一池春水,我的目光追溯到公元前246年,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末年,黃土旱塬上的秦國日漸隆起,其東鄰韓國在不斷衰微中惶恐不安,遂派間諜“鄭國”的水工遊說秦王,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於東南的地形特點,在東北穀口高處開鑿幹渠,沿山腳向東延伸,形成自流灌溉係統,可灌田四萬餘頃,並溝通了關中平原涇、洛、渭河水係,使幹旱缺雨,土地貧瘠的關中平原渠網密布,潤澤千裏,這一浩大水利工程曆時十年,韓桓王本想以此“疲秦”策略,耗竭秦國實力,得以保全國家,然則 適得其反,秦王將計就計,憑借韓國的水利人才,修築起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鄭國渠,灌溉潤澤的八百裏秦川成為關中大糧倉,為所向披靡的秦軍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成就了秦始皇橫掃六國 一統天下的雄偉霸業。兩千多年來,悠悠古渠碧水長流,縱橫沃野,也澆灌出了秦皇漢武、大唐盛世以及十六朝帝都的鼎盛與輝煌……,從兩千年前流淌至今的古渠水,在我的腳邊又汩汩流向春意萌動的關中原野,綠染黃土塬畔,福蔭庇護著三秦大地的子民百姓們奔向小康之路……。   





    都江堰波濤灌溉出古蜀天府國

       千古大帝秦始皇平定中原後揮戈南征,收複巴蜀。踏著史書索引的“秦直道”的車轍蹄印,我曾數度流連於“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於公元前256年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站在魚嘴壩基上,看著從莽莽群山中一瀉千裏,洶湧澎拜撲麵而來的岷江激流,被昂立江心的“魚嘴”一分而二,調教成乖順的內、外二江,外江泄洪排澇、內江灌溉潤澤得成都平原,豐饒富庶,兩千年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於是,天府之國的子民們,奉李冰父子為天神,修築“二王廟”供子孫後代瞻仰供奉,祭拜完偉大的先祖聖靈,站在二王廟半山腰的靈台上,回首浩大的都江堰景區,第二道溢洪排沙水利樞紐——“飛沙堰”盡收眼底,橫亙內江出口的一道淺淺沙堰,守護著寶瓶口和灌區兩千年來不被泥沙淤塞,洪水進犯,而今遊人們在細沙淺浪的堰壩旁戲水玩耍,流連忘返。下得二王廟,信步由韁地徜徉在遮天蔽日的林蔭路上,依傍著內江一河的波浪翻滾,耳邊吹拂著裹挾岷山融雪的清涼山風,愜意下行至“離堆”的伏龍觀上。都江堰樞紐工程憑借玉磊山脊,開鑿出一個“節製內江水流的大閘門”,因其形似瓶口,而控製水流量功能奇效,故名“寶瓶口”。從離堆的石階信步而下,眼前的寶瓶口江水激蕩,順流而下,濤聲震耳欲聾,兩千餘年來,都江堰——你這世界上年代最為久遠,以無壩引水,因勢利導的宏大水利工程,成就了人間奇跡,至今仍日夜不息地發揮著排洪、澆灌作用,滋潤出了富甲天下的成都平原,以天府之國的美譽征服世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令我這秦地人氏流連忘返,魂牽夢縈。






 
       思緒又回到了腳下靈渠的路,告別夕陽餘暉下一河柔波的古靈渠,完成了秦朝三大水利工程的遊曆探訪,為先秦大帝的豐功偉業而敬畏膜拜,更為中華先賢們聰明才智創造的人間奇跡而欽敬自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