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話:為啥成都和重慶自古以來互相看不起 ZT

本帖於 2017-12-30 13:01:16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zout 編輯

成都和重慶的互不服氣由來已久。自從上世紀末重慶直轄之後,兩座西南大城市的相互認同感更是越來越低。以至於每到討論四川盆地內的問題時,都會有兩地民眾大打口水仗的場景出現。

成渝雙子星

null

表麵上看,成渝兩地的矛盾是因為經濟轉移、政策傾斜、文化異化等等因素的作用。但真正引導這些人為因素的,可能還是兩地在盆地內的地緣環境。在不同的時代下,兩座地理條件迥異卻都深居盆地的大城市,必然出現競爭關係,並走向不同的命運。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影響成渝兩城的矛盾本質是什麽。

null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四川盆地並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在地質年代的上古時代,四川盆地由於地勢低,還是一座大湖,被稱為“古蜀巨湖”。

一個大澡盆

null

距今一億三千多萬年前,四川盆地開始在地質作用的影響下向上抬升,其中抬升比較快的就是西部的成都平原。但是相對於龍泉山脈,位於中間的成都平原抬升速度不夠快,變成了一塊盆地內的半封閉盆地。在四周山脈嗬護下的盆地氣溫適宜、降水豐沛,相比西麵的青藏高原更加宜居。

四川盆地中的“成都盆地”

null

萬年前,就有一支古氐羌移民從人口壓力變大的青藏高原邊緣下到四川盆地內。他們的運氣很好,遇到了整個盆地裏最平坦的土地。唯一的問題是成都平原當時水道不明晰,四處布滿了溢流的河流和沼澤湖泊,不適於人類居住。

在徹底搞定水利工程之前,成都的經濟發展無從談起。古蜀人的文明發展,就是圍繞著對成都盆地的洪水和沼澤治理而展開的。傳說中的蜀王杜宇、鱉靈,無不與成都平原上的水患治理,尤其是對岷江的利用有關。今天人們熟悉的都江堰,相對於古蜀人的長期工程來說,都隻能算是一個晚輩。

都江堰的建造始於戰國

李冰父子設計及建造,泄岷江洪水且用之於灌溉

圖為都江堰市李冰廣場

null

都江堰

null

一旦完成了對岷江和沱江流域的治理工作,成都的農業優勢便盡覽無遺。

由於低窪的地勢,成都平原容納了岷江沱江從山地中帶來的沙石、粘土和有機物。根據現代的地質研究,發現整個成都平原上覆蓋著巨厚的河流衝積物。正是這些衝擊物,讓成都擁有了肥沃的土壤,為農業時代這座城市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null

從漢代開始,四川經過多次開發,已經是全國農作物產量極高的地區。三國時代的蜀漢政權能在丟失荊州這個外出通道後,仍然保持定期北伐的能力,四川發達的農業功不可沒。

蜀國北伐的路上要跨越崇山峻嶺

雖然其間也有眾多“蜀道”

但沒有哪一條是好走的

null

到了唐代,“天府之國”生產的糧食不但要供給當地居民,還要外運救災。陳子昂所謂:“蜀為西南一都會,國之寶庫,又人富糧多,浮江而下,可濟中國。”

經過了宋元明清各代,成都平原的農業輸出能力仍然能快速恢複。

加起來1.12億川渝人民

null

 

從古蜀人治水完成後就選擇了成都作為都城,此後無論是王朝更替還是意識形態變化,都無法動搖這座城市在四川的絕對中心地位。這一點,在世界古城中都並不常見。成都平原的土地肥沃、地形開闊、地質結構穩定,都是促成大成都千年不動的重要原因。

千年不動,穩如泰山 

null

江流自古書巴字

山色今朝畫巨然

重慶位於川東嶺穀地帶,這是由30多條平行的東北-西南走向小山脈構成的區域。這些小型山地又細又長,相對高度雖都不高,卻也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建築水平和交通運輸技術低下的古代,重慶一帶並非良好的人類聚居點。

作為山城的重慶直轄市

null

好在四川盆地還是巨湖的年代,大量礦物質隨著水流進入湖泊,並在水流衝向東的出口附近堆積,讓川東擁有了豐富的岩鹽資源。控製了鹽,當地居民就能在農耕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依然維持比較高的生活水平。

重慶雲陽井鹽遺址

null

古代聚居在重慶附近的巴國人,就像今天的中東石油土豪一樣,通過賣鹽給蜀國和楚國,過上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生活。有了餘力的巴人,就想控製西側川中丘陵的農業用地,和穩紮穩打向東擴張的蜀國發生了矛盾。成都平原和重慶山地的矛盾,從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但是當時的重慶人麵對成都人吃了地勢上的大虧。沱江、岷江、涪江等水係的上遊全部都在蜀國範圍內,蜀人順流而下可以輕鬆控製沿岸的土地,並在戰時順江而下直搗巴國腹地,地利非常明顯。

順流而下之

null

因此成都強和重慶弱的局勢,在沒有域外勢力幹擾的情況下是會長期存在的。更何況楚國和巴國也接壤,常有邊境摩擦,嚴重牽製了巴國的戰鬥力。

東部的巴人在盆地政權分裂的年代裏毫無優勢可言,他們隻能憑借嶺穀地帶的天險招架,很少有成功向外拓展的機會。

憑借地理之便

巴國的鹽業資源可以兩邊賺錢

但也兩麵受敵

null

好在由於川東嶺穀天險的存在,蜀人也很難徹底控製巴國。兩者雖然位於同一個盆地內,川東的相對獨立卻得到了地緣上的支持。

當年劃定重慶直轄,輕裝上陣帶動西南經濟,也是出於這樣的地理和文化認同考慮。

但在大一統背景的商業競爭中,重慶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從域內看,全川主要河流就是以重慶為頂點的扇形展開的。川東和川北的重要城市,可以經嘉陵江、涪江、渠江直接溝通重慶;川西、川南的所有城市,則可以在瀘州和宜賓兩城中轉,走長江進入重慶。重慶天然就是四川盆地物資的匯聚點。

作為四川盆地水路總樞紐的重慶

null

從域外看,重慶經過三峽連接東側的江漢平原,是四川從水路向東部溝通的唯一通道。考慮到連接四川盆地和關中盆地之間的蜀道極為艱難,重慶的價值更是無可估量。

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長江中下遊的物資人員移動更為頻繁,重慶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

null

可長江水路的一大問題是三峽地區湍急的水勢。即使到了今天,內河船運還是會在三峽地區出一些事故,在造船技術較低的古代,這樣的損失就更無法令人接受了,川江水運因此始終無法得到最大的利用。

所以盡管重慶的交通商業價值更高,但在農耕時代,它還是一貫被成都壓製。

好在技術的進步,給重慶帶來了反超的機會。

技術進步了

null

殿上位虛中執法

邊頭人散小團營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外國商人就發現了四川盆地這塊寶地。四川盆地當時的農產品種類豐富、物美價廉,而且是尚未被列強染指的商業處女地。對於外國商人來說,對四川的開發就如同跑馬圈地一般簡單,洋布洋煙隻要運進四川就能快速脫手變成熱錢。

近代四川街頭

null

null

對於主要從東南沿海登陸和貿易的外國商人來說,進川其實隻有長江水道一條路可以走。

在險峻的川江逆流而上的確很困難,但機械動力汽輪而言,這點自然之力並不算什麽。以英國紡織商人為主的外國利益集團很快就把四川最東邊的重慶視為物資集散中心。

null

盡管對於外國列強強製使重慶開埠的曆史評價還有爭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輪船的出現和外國商人的聚集,終於解鎖了重慶的交通實力,讓它有了實現反超成都的機會。

那時的英國商輪

null

繁忙的交通運輸帶來了新的產業形態。為了滿足洋商購買和銷售大宗貨物的要求,重慶開始出現了龐大的金融服務網絡,各類票號錢莊層出不窮。強烈的商業氣氛,讓重慶的城市氣質在相對孤立封閉的西南城市裏顯得別具一格,也成為了培養現代銀行業的土壤。

繁忙的碼頭

null

從某種意義上講,重慶能夠在抗戰時期成為陪都,除了因為山野地形易守難攻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此地是中國西南的金融中心,可以作為國民政府就近的財富中樞。

而成都在近代新形勢的影響下反應就明顯慢了一拍,當時主導成都的,仍然是傳統的商業模式。

如果重慶亦淪陷,還能退往何處

蘭州?昆明?

null

好在憑借蜀道的存在,成都在向西北的通道上找回了一些交通優勢。

從四川盆地成為“天府之國”開始,成都就處在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上(何一民語),國際化水平一直都不低。即使進入長江經濟帶占主導的年代,岷江和沱江通往海洋的航路仍然很通暢,隻是比重慶稍微遙遠了一些。

似乎是另一種更大尺度的優勢

null

成都真正的危機,可能來自技術的進一步進步。

隨著飛機技術的普及和中國高鐵穿山越嶺技術的提高,地形上的優劣勢容易被彌合,而距離上的差距則會被進一步放大。過去難以通航的川江水道和難以翻越的鄂西山地,對今天的人已經不成其為障礙。可重慶偏東的位置不會有變化。

鐵路網中的重慶與成都

null

重慶到上海的距離1500公裏,比成都到上海的距離短了200公裏;重慶到廣州1000公裏,比成都到廣州短了250公裏。這個距離差體現在高速交通工具所需的時間上,在一個小時左右。現代物流和人員運輸的時效性越來越高,這一個小時可能是兩城關係轉折的關鍵。

重慶多年來經濟增長領跑全國,和這個距離優勢有很大的關係。

比誰吃得快

好像有點幹

null

成都位於全國都數一數二的優質平原地帶,在農業時代成為了四川最宜居的核心,並和一度是中國主舞台的關中有更多聯係,占盡了優勢。

到了現代,成都周圍從無自然災害,又控製住了盆地內大多數的優質資源,仍然握有一手好牌。

是的,拿住了全省資源

null

重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位於山嶺之中,容易保持相對獨立性而不易被成都徹底吞並。

近代化以後,控製了長江水道,並和經濟發達的南方有更多聯係的重慶,地理優勢得以解放,獲得了高速增長的機會。重慶人民也正在抓緊機遇,建設山城。

重慶人民的高強度建設

null

null

但重慶的這點地理優勢並不絕對。在可預見的未來,成渝兩城的比較還將長久地持續下去,永無定論……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