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丹納赫(John Danaher)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巴西柔術和綜合格鬥教練之一。他指導過很多頂級運動員,橫跨多個格鬥領域,如綜合格鬥傳奇喬治·聖皮埃爾,還有曆史上最強纏鬥選手的戈登·瑞安(Gordon Ryan)。他被稱為“巴西柔術界的愛因斯坦”。把丹納赫在格鬥訓練的地位比較為投資界的巴菲特,一點不為過。
丹納赫的頂級不僅體現在格鬥技巧訓練,他的思維方式也獨具特色。他幾乎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包括多學科融合的方式來研究格鬥這門藝術。
而且,不要覺得格鬥訓練純粹是體力勞動,他是一個學識豐富,極其理性、善於思考的人。看看他的背景:大學本科/研究生都主修哲學,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成了巴菲特的校友。
在其中一次采訪中,有人問他問題:“如何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人?”
他的回答是:
在任何一項運動或職業中,大約都有五到六項核心技能是從業者必須掌握的。
而要成為世界最頂尖的人物,則必須在所有這些技能上都達到優秀水準,並且至少在其中一到兩個技能上達到世界頂級水準。
這種框架,也適合投資的世界。投資者同樣需要具備多種技能,才能成為從業者。而成為世界頂尖,則需要某些方麵具備更具
有20多年投資經驗並能夠持續跑贏指數的Intelligent Fanatics Capital首席投資官Ian Cassel就對優秀投資者所需要具備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將投資者歸類為“好”的投資者,“優秀”投資者,以及“偉大”投資者。這些投資者,應當具備什麽技能,以及它們為何會表現差距巨大。
這個總結的有意思之處是,每個投資者,選股的風格千差萬別。但總體而言,投資者需要具備的基礎技能總結為5項。這五項技能是普適性的:不管你是價值投資者還是成長型投資者,交易選手還是長期持有者。
投資需要具備的5項基礎技能
第一項是識別能力(Identifying):在別人之前找到有操作價值的投資機會。大多數選股者其實用的是相似的工具和流程來發現機會,隻不過在不同選股風格中,對某一方法的重視程度不同。
識別能力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五個核心方式:
蠻力法,從A股一直翻到Z股,確保不遺漏任何機會。
篩選法:有些人用篩選器,有些人不使用,但大多數選股者都會用某種方式進行篩選。
研究:指的是在進行某項研究時,會意外發現其他相關的內容。這是找到新投資機會的方法。
建立人脈網絡:隨著投資者的成熟,這一點變得愈發重要。
人際關係,它與人脈網絡也有一定的關聯。這項識別技能的最終目標,是當腦海中湧現出的想法多到根本無須親自出去尋找時。這是投資者與其他投資者、管理團隊、調研對象,在十年、二十年中建立的互信和互惠關係的結晶。這個技能的最高境界,可以稱之為“主動的耐心”。你完全清楚自己要找的是什麽,並且願意什麽都不做,直到你真正看準一個機會。
前三種尋找投資想法的方式,是你主動出擊去發現它們。而最後兩種方式,則是投資想法如何找到你的過程。
第二項技能是分析能力(Analysis),包括盡職調查、實地調研、評估企業質量以及管理層素質。投資者還要準確判斷未來發展趨勢,並對公司與管理團隊做出合理估值。
顯然,這項技能需要時間與實踐積累才能提升。
第三項技能是買入能力(Buying),可以稱為如何根據自己的信心進行倉位配置。
它既包括初始建倉,也包括加倉或補倉。倉位管理是股票市場投資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公開市場最獨特的特征就是價格每天都在波動。
這意味著,很多人所說的:今天不買這家公司,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但實際上,市場每年都會再給投資者機會,你總會在某個時候再次有機會買入,甚至更優的風險調整價格買入同一家公司的股票。
而且,買入的時點、倉位的大小與信念強度需要時間去培養的能力。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在最初投資的五到十年裏,新手投資者在倉位管理和買入時,往往會出現一個傾向,就是把倉位和信心都配得太大了.
因為當我們判斷對方向、挖掘到真正的好投資機會時,有可能實現遠超平均水平的收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新手投資者更應該將倉位控製在略小於你原本預期的水平。如果這家公司真的如你所判斷的那樣表現良好,那最終帶來的回報將足夠可觀,倉位稍小也無傷大局。
但是,在投資的早期,稍小的倉位是你晚上能安心入睡的倉位。
“買入”之後的技能,是“賣出”,然後再是“持有”。因為對於股票投資者而言,你買入的股票數量總是會多於你賣出的,而你賣出的股票又會多於你最終長期持有的。
“賣出”的技能:公開市場投資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投資者可以隨時賣出。你不必繼續持有那些你已經不再相信的公司,沒有必要被迫擁有任何一隻股票(尤其是,所謂被“套住”不應該成為被迫持有的理由)。
而且,“賣出”可能是一個優秀股票投資者最大的優勢之一,因為它這意味著你能夠比其他投資者更好地限製虧損,避免更大虧損。同時,這也意味著投資者將精力放在更有效地捕捉收益盡可能長時間地持有優秀公司,以獲取最大的收益空間。
而且,“賣出”和“持有”之間有很大的關聯,因為當你回想你過去的最獲利的股票時,99%的獲利股票最後都需要被賣出。
對於很多長期,價值投資者,不要覺得自己應該“永遠”持有一隻股票。要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每年也有40%左右的換手;柏基投資的換手也基本在10%-20%之間。這樣的看法,是對投資本身,以及自己最現實的誠實態度。
對大多數人來說,觀察自己擁有的獲利股票,可能90%是漲幅在10%到100%之間的股票,另外9%的股票漲幅則在100%到1000%。隻有剩下的1%是那種“永不賣出”的股票(或者可能賣出了但其實不應該賣的)。
媒體和很多投資者會拿那1%的股票來評判自己,甚至將自己的投資策略隻定義為那1%。但實際上你買的大多數股票最終都會賣出。而且,你持有的絕大多數股票(99%)最終也都會回落,或者回歸均值。因此,將那1%的“永不賣出”理想應用於策略中的所有持倉,本身就是不對的。對於大多數的持股,你既不想也不應該繼續持有它們。
因此,“賣出”和“持有”像兄弟一樣,密不可分。你持有的每一個倉位都有它的“保質期”,而且在剛開始投資時往往也無法知道會持有多久。就像開始一段感情時,你無法預知這段關係會有多長。
當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持有”這最後一個技能,它與“賣出”緊密相連,而“持有”本身又是一項獨特的技能。
“持有”,歸根結底是一種持續的盡職調查的技能,你需要比大多數持有同一股票的投資者更了解這家公司。正是這種持續的盡職調查會讓你比別人更早察覺到該賣出,從而幫助你避免虧損;也可能在別人賣出時,可以逆勢而進;當然也可以隻是持有。因為你能夠把股價和公司的實際業務區分開來。你對公司業務的把握非常精準,以至於能夠忍受股票市場固有的波動。
說完以上5種技能,你一定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這五項中都有偏好,對某個或某幾個方麵特別喜歡、特別擅長。這是件好事,因為投資者可以更深入地紮根在自己的強項。
“好”的投資者
在這個語境裏,Ian Cassel說的“好”,是指過去10年淨回報能夠跑贏標普500指數的投資者。這種人大概僅占專業投資者的10%。
要做到這一點,這就是開始提到的丹納赫的觀點,“好”的投資者必須在所有五項技能上表現良好,並且長時間堅持應用這些技能。
每個投資者都有自己天賦,自己強項,也都有相對薄弱的技能。但是“好”的投資者不會浪費時間回避自己的弱點。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並會用工具、團隊、技術等手段來彌補這些缺陷,使其不至於影響整體收益。要達到“好”的水平,必須在所有技能上都做到不錯。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不少看起來很厲害的投資者,但幾年都沒跑贏標普500。但這說明,他們有些技能並沒有真正做到不錯,隻是掩蓋了某些不足,甚至是包裝方麵做得比長期業績更好。
投資者的真正實力,總是體現在長期的出色表現上的。要成為“好”的投資者,你必須拿出好業績。
另一個“好”的投資者很強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持續性”。這裏說的持續性不是指收益,沒有波動或沒有虧損年份,而是指他們在應用這五項技能時能夠保持持續、穩定的流程。乏味但方法論性的持續執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這意味著,每個好的投資者人都需要翻山越嶺,每個人會篩選股票,會看財報,會做財務模型,會走訪供應商和客戶,進行必要的維護性盡職調查。
你需要不斷打磨筆記、分析、財務模型、關係網、管理層訪談,不斷積累,增加關注的上市公司名單。
這些公司,總在不斷演變、不斷變化,總會發生一些新鮮事。新的管理層接手公司;新的收購;新的業務部門啟動;舊的部門被剝離。那麽,對投資者而言,一個原本不可操作的投資想法可能會變得可行。而舊的投資想法也可能因為估值變化或公司行為重新成為投資機會,重新出現在投資組合種。
如果能夠追蹤100家公司,並在同一家公司上買賣10次。這種積累將成為可持續的優勢,幫助你挺過頭幾年考驗。
也正是這些積累,可以幫助你“看穿拐點”:在其他投資者尚未察覺之前看到機會。
這正是你在識別能力和估值能力這兩個核心技能上變得優秀的方式。這些技能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強化、成為優勢。多年的研究經驗會讓你逐漸積累起很多交叉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幾年後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融合。
當你在研究公司和行業時種下的所有種子開始結出果實時,這種持續性會被放大並轉化為收益。這正是推動“好”的投資者挺過頭幾年的困難時期,實現“飛輪效應”。這就需要這種持續性。
這正是那些“好”的股票挑選者能夠做到的事。但同時,大多數人堅持不了多久,真正做到十年如一日的人很少。
從“好”提升到“優秀”投資者
如果能在20年的時間中長期跑贏標普500指數,那麽,你就成為了Ian Cassel眼中的優秀投資者。
跑贏的時間越長,就會越難,因為 “均值回歸”的總會很快將投資者拉回來。
如果你能連續20年以上跑贏市場或標普500,這意味著投資者已經各個方麵不斷進化、不斷演化。
對於一個投資者而言,正確的心態是:
每個股票挑選者體內,都潛藏著一個更好的股票挑選者。
投資者每天都要相信這一點。正是這種好奇心和野心去擴展自己的能力圈並持續進化,讓你始終保持在狀態巔峰。
想成為“優秀”,需要增加新的東西,進入新的領域,或者有效地進化和適應。很多投資者,即使曾有幾年甚至5年驚豔的表現,但由於沒能有效進化,最終被時代拋在了後麵。
也有一些股票挑選者試圖適應、試圖進化,但失敗了。但那些真正優秀的人,他們進化得很成功,能適應環境。這些投資者不會去投資 “他們想要的世界”,而是投資於現實世界。
優秀的投資者永遠不會自滿、不會停滯不前。他們會不斷挑戰自己的信念和觀點。但他們並不是魯莽地這樣做,而是在擴展自己的能力圈時,謹慎推進,會先打子彈而不是直接發射大炮。
他們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先驗證這個假設,再決定是否投入更多時間或資金。”他們會先取得小的勝利,才會變得更有攻擊性。正是這種做法,讓“優秀”的股票挑選者不會總沉迷於自己在15年前獲得的多倍回報的傳奇故事。因為這些人現在仍然在找到新的多倍回報的機會。
從“優秀”到“偉大”的投資者
成為“優秀”已經非常難了,這類人在專業投資者中已經是千裏挑一。但是最偉大的投資者可能是百萬裏挑一。
在Ian Cassel來看,能稱得上偉大的投資者,應該能連續20年實現年化淨回報率達到20%。這樣的人,在曆史上都是極少數,也是能夠留下名字的偉大投資者。
那他們在技能方麵,比那些“優秀”投資者更勝一籌的地方在哪裏呢?
Ian Cassel認為,這需要跨過一個更難的門檻。
回到丹納赫(Danaher)的那次采訪。他采訪中的下一個問題揭曉了這個答案:
真正讓人脫穎而出的是:
你是否具備識別出當前這個領域中被“低估”或“未被充分利用”的那一兩個技能的能力。
然後,他會通過巨大的努力,集中在被低估或未被充分利用的技能上,對其進行徹底的重構,再將其重新帶回自己的運動或行業領域中。
通過這種方式建立的領先優勢非常巨大,其他人想要趕上要花上很多年才能追上他們的步伐。
這對偉大投資者的定義簡直再貼切不過。想要成為偉大的投資者,意味著投資人有能力對某項技能進行了創新與重新定義,從而在其他人之上獲得持續的超額收益(alpha)。雖然很多“優秀”的投資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這麽做,但偉大的投資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以徹底、根本性、革命性的方式去做。這就是從“打敗S&P500”到“每年獲得20%的淨年複合增長率”之間的巨大差距。這種做法,在最初階段就為他們帶來了明顯的 alpha 差異。
引用來自富達基金的喬爾·蒂林哈斯特曾經說過:
在商業和投資中獲得成功的秘訣,是做一些有用但別人沒在做的事情。
這句話非常精準。比如遊牧人投資的尼克·斯利普和紮卡裏亞。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發現了 “規模經濟共享”的模型,重新定義,並最早提出了一些企業的估值與商業模式的思維方式。
這使得他們能夠以不同於常規的方式給某些企業估值。而當時大多數人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公司。顯然,後來世界慢慢地“追上”了他們的觀點——那些一開始看起來並不出色的公司,如今看上去都很棒。他們通過這一框架提前看見了這些公司的價值,從而享受了估值倍數擴張所帶來的全部好處,而其他人是等這些企業被市場青睞之後才加入進來的。
Reece Duca(裏斯·杜卡)專注於垂直行業的SaaS公司;Andrew Brenton(安德魯·布倫頓)創造了可量化、係統化的買賣策略。Ed Thorp(艾德·索普)最早將概率統計應用於投資。Mark Cohodes(馬克·科霍德斯)在 90年代初至中期就不單純地去做空“被高估的股票”,而是專注於那些存在嚴重問題的公司管理層;Michael Melby(邁克爾·梅爾比)雖然是深度價值投資者,但與一般的深度價值投資者不同,他高度重視管理層質量,並把這個常被忽視的技能重構並提升。這些人都在超過20年的時間立獲得了超過20%的淨年複合收益率。
它們究竟做對了什麽,才能達成這樣的成績?
那就是對某項技能的“重構與創新”,並且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人。
這種能力幫助偉大的投資者構建幾年至幾十年的領先優勢。很多偉大的投資者,起初都在一個自己有優勢的領域裏起步,然後有毅力和自信去不斷探索新的投資領域,並最終獲得勝利。
並且,偉大的投資者從不隻用一種方式投資。它們並不是簡單地買入並持有普通股,他們做得遠不止如此。就連沃倫·巴菲特,也從來不隻是“買入持有”或者“交易”這麽簡單,而是一個多維度投資者。
總結而言,偉大的投資者必然具備這種特質:
通過創新某項技能來建立起初期的巨大優勢
然後,不斷拓展到其他投資領域;
擁有不懈的韌性和進取心,不斷挑戰極限。
說到這裏,又回到所有偉大的人所具備的特質都有些類似。偉大的投資者就像看偉大的企業家一樣,它們需要具有不斷拓展與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