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阿貝爾:巴菲特接班人的低調光芒
奧馬哈的股東大會散場後,我站在會場外,雨後的空氣帶著點涼意。人群還在議論紛紛,話題繞不開一個人——格雷格·阿貝爾,那個被巴菲特等了20年、終於推到台前的接班人。
“他憑什麽?”有人問。
我笑了。巴菲特這老頭,連買瓶可樂都要算計性價比,挑接班人這種大事,他能不掂量到骨頭裏去?格雷格·阿貝爾,不是偶然冒出來的黑馬,而是巴菲特用半輩子眼光雕琢出的答案。
1. 巴菲特為何選他?答案藏在20年的觀察裏
沃倫·巴菲特挑人,從來不看光環。他選查理·芒格,是因為芒格的腦子像台精密儀器,補齊了他的盲點。選格雷格·阿貝爾,邏輯沒那麽複雜,但更像一場長跑的終點。
阿貝爾1992年加入伯克希爾旗下的中部能源公司,那會兒他才30歲出頭,一個加拿大小夥,帶著點會計師的嚴謹和工程師的務實。巴菲特第一次注意到他,不是因為他會講故事,而是因為他幹活太穩。
能源行業,燒錢慢、回報慢,還容易踩政策雷。阿貝爾接手後,把中部能源從一家地方電力公司,盤成了伯克希爾能源帝國的頂梁柱。財報年年漂亮,風險卻低得像教科書。這可不是靠運氣——能源這行,一個決策失誤就能燒掉幾十億。
巴菲特後來說:“格雷格讓我睡得安穩。”這話聽著簡單,背後是20年零失誤的信任。
但光幹得好還不夠。巴菲特挑接班人,還要看“心”。他要的不是華爾街的明星經理,而是能把伯克希爾當家、把股東當家人的人。阿貝爾從不炒作自己,股東會發言惜字如金,私下連豪車都不開,住的還是奧馬哈的普通社區。這種低調到骨子裏的性格,和巴菲特如出一轍。
2. 阿貝爾的獨特之處:不犯錯的“ boring genius”
如果你期待格雷格·阿貝爾像巴菲特那樣,滿嘴金句,幽默得像個脫口秀演員,那你得失望了。他上台講話,語氣平得像在念財報,眼神卻透著一股讓人安心的沉穩。
但別被這“無聊”騙了。阿貝爾是個“boring genius”——用巴菲特的話說,“他是個讓人放心的家夥,腦子卻快得嚇人”。
(1)執行力:從能源到鐵路,他盤活了伯克希爾的實業
過去十年,阿貝爾幾乎管遍了伯克希爾的非保險業務——能源、鐵路、公用事業、製造業。這些行當,沒法靠講故事圈錢,拚的是細節、執行和不翻車。
拿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BHE)來說,阿貝爾接手時,它隻是個區域性玩家。他硬是帶著團隊,把BHE打造成全美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供應商之一,風電、太陽能項目遍地開花。2020年,BHE的淨利潤占伯克希爾總利潤的近10%,這還是在疫情衝擊下。
再看鐵路業務。2009年伯克希爾全資收購BNSF鐵路公司,阿貝爾後來接管運營。鐵路這行,成本高、周期長,稍有差池就是巨虧。他優化線路、升級技術、壓低成本,愣是讓BNSF的利潤率年年攀升,成了伯克希爾的現金奶牛。
(2)風險控製:不犯錯是最大的本事
投資圈有句話:聰明人賺大錢,穩的人活得久。阿貝爾是後者。
能源和鐵路,政策風險、市場波動、環保壓力,哪樣不是雷區?阿貝爾卻像個老司機,開車穩得讓人忘了他在開車。2015年,油價暴跌,能源行業哀鴻遍野,BHE卻逆勢增長,靠的就是阿貝爾提前布局的多元化資產和成本控製。
巴菲特常說:“第一條規則是別虧錢,第二條是別忘了第一條。”阿貝爾把這句話刻在了骨子裏。
(3)人性化管理:他不是冷血的數字機器
別以為阿貝爾隻是個財報機器。他管了幾十家子公司,員工幾十萬,卻極少聽到裁員或勞資糾紛的新聞。2018年,BHE一個風電項目趕工期,工人加班到崩潰。阿貝爾親自飛到現場,不光加薪,還給工人家屬發了慰問信。這事沒上新聞,但圈子裏傳開了。
他管企業,像管家。股東的錢,他一分一毫掰著花;員工的信任,他一點一滴攢著。這種“人味兒”,是巴菲特最看重的。
3. 阿貝爾的投資曆史:低調但致命的精準
阿貝爾不像巴菲特和芒格,投資決策的聚光燈很少落在他身上。但他在伯克希爾的投資履曆,精準得像手術刀。
(1)能源領域的“先知”
2000年代初,可再生能源還是個燒錢的理想主義概念。阿貝爾卻力推BHE投資風電和太陽能,理由簡單:“化石能源遲早被政策卡脖子,新能源是未來。”事實證明,他賭對了。今天,BHE的可再生能源資產占全美市場的15%以上,估值翻了幾番。
2024年,AI熱潮推高數據中心需求,能源消耗暴增。阿貝爾早幾年就布局了數據中心電力供應,2025年股東大會上,他透露伯克希爾正加碼這一領域。這不是追熱點,而是提前埋下的棋子。
(2)並購中的“隱形推手”
伯克希爾的並購案,表麵上是巴菲特拍板,但阿貝爾常是幕後操盤手。2010年,伯克希爾收購BNSF鐵路,談判桌上阿貝爾的盡調報告讓賣方啞口無言。2020年,伯克希爾收購Dominion Energy的天然氣資產,阿貝爾又是一把手,硬是把價格壓到讓巴菲特偷笑。
他的投資哲學,和巴菲特一脈相承:不追風口,隻買有“護城河”的資產,賺慢錢,賺穩錢。
4. 他如何延續巴菲特的傳奇?
2025年股東大會上,阿貝爾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難忘:“我不會成為巴菲特,但我會讓他的精神活在這家公司裏。”
這話不是謙虛,是格局。
巴菲特的時代,投資靠直覺和經驗,像老獵人憑嗅覺捕獵。阿貝爾的時代,麵對的是AI革命、碳中和壓力、數字化浪潮和地緣政治的暗流。他得用新工具,解新難題。
他已經在行動。比如,他推動伯克希爾悄悄布局AI驅動的能源轉型,比如數據中心電力和儲能技術。比如,他建了一套“接班人體係”,確保伯克希爾不靠某個人,而是靠機製活下去。
阿貝爾不追求當“下一個巴菲特”。他要的,是讓伯克希爾成為一家“永續的機器”,無論誰掌舵,都能穩穩向前。
5. 為什麽他是那個“對的人”?
散場後,我和一個老股東聊起阿貝爾。他歎了口氣:“巴菲特走了,我本來挺慌的。但看到格雷格,我踏實了。”
是啊,阿貝爾沒有巴菲特的風趣,也沒有芒格的哲學家氣質。但他有種讓人安心的力量,像你把畢生積蓄交給他,能睡個好覺。
巴菲特選他,不隻是因為他聰明、穩重、可靠。更因為他懂伯克希爾的靈魂:把股東當家人,把公司當家業,用最樸實的辦法,守護最珍貴的信任。
尾聲:一盞燈,點亮另一盞
奧馬哈的夜色裏,我想起巴菲特說過:“接班人不需要複製我,他得比我更適合這個時代。”
格雷格·阿貝爾,就是那個“更適合”的人。
他不是耀眼的明星,而是低調的燈塔。巴菲特的光芒漸漸隱去,但阿貝爾接過了火種,點亮了伯克希爾的下一程。
傳奇,從來不靠一個人。
它靠傳承,靠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照亮更遠的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