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花逐月大帝2021-01-24 11:38:59
看過解放戰爭渡江戰役照片的人,無不被裏麵那張著名的小姑娘搖槳送解放軍戰士過江的照片所吸引。
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梳著獨辮子的小姑娘,憑著稍顯單薄的身子,冒著前方的槍林彈雨,正奮力劃動手中的船槳,把坐滿了解放軍渡江戰士的木船向長江對岸劃去。
渡江戰役勝利之後,這張著名的照片一下子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更對那位勇敢小姑娘的身份產生了好奇。
她是誰?又是怎麽找到她的?她的命運如何?這張照片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今天就在這裏娓娓道來,把"背影小姑娘"和她背後的故事說給大家。
老張珍藏在軍事博物館的"背影小姑娘"照片,正式名稱是《我送親人過大江》,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可見它的珍貴與價值。但你知道它的來曆嗎?同樣也是很不簡單的,有著強烈的曆史背景。
"背影小姑娘"出現的曆史背景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借國共和平談判之際拖延時間,加緊在長江南岸的軍事部署,妄圖以長江天險為界,抵擋解放軍南下兵鋒,實現其劃江而治的政治企圖。
蔣介石的意圖,早就被我們識破,解放軍渡江作戰的計劃與準備一直在有條不紊地實施當中,一旦雙方談判破裂,解放軍百萬雄師就會打過長江去,向解放全中國的戰略目標進軍。
渡江戰役前夕,在長江北岸的解放軍野戰部隊,已經根據戰略需要行了改編。其中東北野戰軍改編第四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編第二野戰軍。
這三支參與渡江作戰的野戰軍部隊,按照中央的部署,早已經開始了厲兵秣馬的戰前準備工作,尤其是直接在長江一線的粟裕三野部隊,更是一馬當先。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如果說三大戰役最為精彩經典的淮海戰役是解放區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話,那麽解放軍的渡江戰役,就是解放區人民用小木船劃出來的,這話實際上一點也不誇張。
滔滔長江水,不盡東流去。長江天險,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蔣介石認為,解放軍不可能突破長江天險,這也是他妄圖實現劃江而治的依據。
但蔣介石高估了長江天險的作用,更是低估了解放軍的戰鬥意誌和解放區人民對解放軍的大力無私支持。
得知解放軍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得到了位於江北的解放區人民的全力支持,那種熱情,那種無私,那種不怕死的精神,是蔣介石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體會不到的。
解放軍講究的是軍民團結如一人,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自然是無條件提供對解放軍的支持,"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渡江戰役前,地方上光是民工,就動員起來了332萬,這絕對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幾乎是參戰解放軍的3倍。
這些民工們,熱情高漲,鬥誌昂揚,修路、修船、運糧,竭盡全力為戰役做後勤保障。
還有許多民工和地方部隊也就是民兵,也時刻準備著參加渡江作戰。
渡江作戰,船隻是少不了的。為了解決船隻問題,解放區沿江地區的人民把自己家裏賴以生存的船隻都貢獻了出來,解放軍很快就征集到了成千上萬的船隻。
許多戰士們不會劃船,解放區的人們就手把手地教戰士們學習,許多人還親自上船,駕駛船隻參加渡江作戰。出現了許多祖孫船、夫妻船、兄弟船、父女船、母子船、家族船等等,成為當時一大壯觀風景。
老照片中出現的"背影小姑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解放軍戰地記者抓拍到的曆史性一刻。
國共和平談判破裂,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民眾冒死為戰士們劃船,經典照片就在此刻誕生。
1949年4月20日,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和平談判破裂。當晚午夜時分,早已經枕戈待旦的解放軍百萬雄師,發起了渡江作戰行動。
這張劃船送解放軍的"背影小姑娘"照片,就發生在4月22日傍晚時分的揚中市夾江岸邊,由新華社高級攝影記者鄒健東先生拍攝。
據鄒建東老先生回憶,當他在為即將出征的解放軍戰士拍照,照片上那位帽舌頭翹著的山東籍的老班長,用濃重的山東口音對劃船的小姑娘說:有人給你照相了。
老班長提醒小姑娘的時候,鄒建東已經按下了手中的快門,在不經意間,留下了這張傳世的經典之作。
新華社攝影記者鄒健東(1949年冬)
估計小姑娘以前還沒有照過相,就興奮地說,那什麽時候給我一張?
老班長當即應承了下來,到時候會給你的。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到時候",一下子就是等了50年的光景,想想,人生能有幾個50年啊,何況是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鄒建東從二人的對話裏,能夠感受到這個小姑娘特別希望能夠得到這張照片,他也把這個事情一直留意在心裏。
由於處於戰爭年代,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小姑娘劃船隨軍出征,鄒建東也一直在隨軍轉戰南北,把照片送給那位小姑娘的心願一直未能實現。
眾裏尋她千百度,鍥而不舍追尋真相
解放後,生活安定了下來,尋找那位"背影小姑娘",把照片親自送到她的手中,就成了鄒建東的一大心願。
但由於當時處於戰鬥狀態,根本不知道那位小姑娘的名字和其他具體情況,加上又經曆了那麽多的事情,想要在茫茫人海裏找到她,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鄒建東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她的努力。
轉機出現在1998年,南京電視台拍攝慶祝建國50周年和渡江戰役50周年的紀念影片《風雨鍾山路》之時。
拍這個紀錄片,這張老照片是必須要記述的內容之一,因為太經典太有代表性了。如果找不到當年的這位小姑娘,不能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遺憾。
於是,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人員們,開始了尋找"背影小姑娘"之旅。
但照片隻有背影,沒有正麵,也沒有相關的其它資料,在紀錄片完成之前找到她難度實在是太高了。
這件事不但是拍攝者鄒建東老人非常關注,就連當年指揮渡江作戰的三野老參謀長張震老將軍也十分關心此事。老將軍說:一定要把這個隻留下背影的小姑娘找到。
尤其是江蘇揚中黨誌辦主任趙紀福和《風雨鍾山路》編導吳建寧二人最為奔波。
一開始,趙紀福先是找到了一個叫"小鴨子"的漁民,和當時的情況有些類似,但找到以後遺憾地發現這個曾經獲得渡江一等功臣光榮稱號的"小鴨子"是個男的,自然不是那個"背影小姑娘",線索一下子又斷了,但人們並不氣餒,繼續探訪尋找。
後來又找到一個年齡、經曆相仿,當年也一樣地紮著獨辮子駕船送解放軍過江的太婆,但老人家看了照片以後堅決否認自己就是那個女孩子。
這個最接近事實真相的線索又斷了,大家白興奮了一場。
俗話說得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就在大家實在沒招的時候,《風雨鍾山路》編導吳建寧打給趙紀福的一個電話,讓這個大家苦苦尋找的"背影小姑娘"真人浮出了水麵。
吳建寧在電話裏是這樣說的:背影小姑娘找到了,你趕快來!功夫不負有心人,"背影小姑娘"終於現身了,趙紀福興奮得一下子跳了起來。
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風雨鍾山路》在電視台播放的時候,在節目裏加了段尋找"背影小姑娘"解說詞,恰好那天"背影小姑娘"的女兒董小妹也在看這個節目。當她看到那幅照片的時候,聽到電視台的解說時,心裏有一種預感,電視台要找的那個人,就是自己的母親顏紅英!
原來,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顏紅英就經常給她講當年駕船送解放軍渡江的故事,應該也提到了有人給她照相的事情。
董小妹馬上聯係了電視台,接上了自己的母親和當年與母親一起支前的姨媽顏根兄,三人一路奔波,來到了南京電視台,見到了導演吳建寧和趙紀福。
當《風雨鍾山路》播放到那張照片時,顏紅英和妹妹一下子激動了起來:這就是我!這就是我!
見得到了證實,吳建寧和趙紀福也非常開心,但為了謹慎起見,他們決定再仔細核實一下,以免出現意外。
他們發現顏紅英老人確實是參加了當年的渡江作戰,但在和顏紅英老人核實的一些細節時,她的一些說法有些出入,他們決定暫時不對外公開,繼續去核實。
那麽,真相如何呢?顏紅英老人到底是不是"背影小姑娘"呢?
隨著趙紀福的進一步核實,真相終於大白,顏紅英老人就是當年的"背影小姑娘"!
原來,當年在江都中閘小河夾的江麵上搞渡江演習的時候,對岸一發炮彈落到了顏紅英駕駛的小船附近,她被巨大的衝擊波震壞了耳朵,聽力受到了影響,腦子也有點影響,應該是得了腦震蕩的後遺症。,所以有些細節在記憶裏就出現了偏差。
另外,在顏紅英生活的地方調查時,當地人提供的一個細節引起了趙紀福的注意。
當年播放《渡江偵察記》的時候,顏紅英曾經高興地說:我當時也參加了渡江戰役,駕船送解放軍渡過江。
通過和顏紅英老人的接觸,趙紀福又了解到了當天駕船護送解放軍渡江時更多的細節。
據顏紅英老人描述,4月22日傍晚,顏紅英姐妹倆在父親顏建發的帶領下,駕駛自家的木船,搭載了兩個班的解放軍戰士,先從"小河"出發,然後進入長江渡江。
經過一個叫"鏟頭尖"的地方時候,一位戰士問她們:"要打仗了,你們怕不怕?"顏紅英一邊使勁劃槳,一邊說:"不怕,我們弄慣了船,不礙事的。"父女三人通力合作,當晚9點鍾,安全順利地將戰士們送到了長江對岸。
顏紅英一家也因在渡江戰役中作出的貢獻榮立了二等功。1951年,21歲的顏紅英隨丈夫董培年遷居當時的吳江縣菀坪鄉,從此一直過著平淡的日子。
雖然更進一步確定了顏紅英就是那位"背影小姑娘",但老人口述情景時的幾個地名趙紀福覺得還是要搞清楚。
他們找到了有"活字典"之稱的鎮黨委顧書記,從他的口中了解到了顏紅英老人口中的地名真相。原來,老人口中的"中口閘",就是當年的渡江戰役渡船集合點中閘,"小河"就是當年演習的小夾江。
"背影小姑娘"本人就是顏紅英得到了徹底的證實,趙紀福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在北京翹首以待的鄒健東老先生。
正在養病的鄒建東老先生得到這個好消息,當即激動地對老伴說:快,快!把她趕快請到北京來,到我們家做客。
50年後,鄒健東(左一)與顏紅英(中)於北京相見時的合影
50年後,當年的拍攝者和背影小姑娘,在北京再次聚首
1999年5月22日,顏紅英、顏根兄姐妹在揚中黨史辦同誌的陪同下來到了北京。在北京292醫院的花園裏,當年19歲,時年69歲的顏紅英老人,與當年34歲,時年84歲的鄒建東老先生,終於又相見了。
鄒建東老先生也兌現了自己當年的諾言,親手把那張照片送到了顏紅英老人手裏。
顏紅英老人接過照片,緊緊地捂在自己的胸口,那一刻,終成經典!
當年的"八一"晚會上,顏紅英和鄒健東二位老人也被請到了晚會現場,歌手蔡國慶和張邁共同演唱了為搖船小姑娘所作的歌曲《背影》,用深情的歌聲,演繹了這段軍民魚水情的傳世佳話。
故事後續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軍事攝影記者,鄒建東老先生在戰爭中曾立二等功,除了本文所述的《我送親人過大江》外,《百萬雄師過大江》、《占領總統府》等曆史名作,都出自他之手。
2005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在當年參加過渡江戰役的20軍老戰士們關懷下,在揚中市企業家的運作下,2014年9月25日,《我送親人過大江》主題雕塑廣場在照片拍攝地,揚中市新壩鎮欄杆橋碼頭落成。
1999年7月,吳江遭遇特大洪災,顏紅英老人堅持到抗洪一線看望官兵們,並親手將自己帶來的20多條毛巾送到了戰士們的手中。
如今,當年的19歲小姑娘,現在也90多了,老人家在美麗的東太湖畔,吳江區濱湖新城鬆陵鎮菀坪社區的家裏,安享幸福的晚年,祝老人家健康長壽!
顏紅英老人的故事,隻是當年千千萬萬個支前民眾中的一個縮影,正是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解放軍才能夠取得一往無前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