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後半個賽季以來,我就常常想一個問題:
一位白衣如雪,仗劍吟行的少俠,從他出道到登上武林巔峰,究竟需要經過多少次考驗,經過多少次否定之否定,需要有多少天時地利人和呢?
然後我覺得我的腦子越來越不夠用。比如如果我告訴你我最近注意到的一個細節是,第三節前半段經常是一些強隊給比賽定調子的時間,有一個原因這個時候弱隊的暫停最難叫,你會不會覺得我有點發瘋了?
但我覺得我總結得沒錯。作為一名主帥,暫停就是你幹預比賽的最佳手段。你得隨時明白自己手裏有哪些暫停,並且準確評估下一個暫停是馬上用掉還是再賭兩分鍾再叫。第三節的官方暫停節奏和第一節一樣,首個時間節點是比賽進行6分鍾之後。如果你的球隊勢頭不對,你選擇提前兩分鍾叫暫停,會出現什麽情況呢?
——你中場休息的布置很可能要作廢,你新製定的計劃如果不奏效,除非你敢冒著第四節少一個暫停可用的風險再叫一次暫停,否則直到下一次官方暫停前你都有可能再沒有機會主動幹預比賽,而屆時已經是第三節還剩3分鍾的時間了,如果這次調整不奏效,到時候可能比賽勝負已分。
好了,現在你明知道對手實力比你強,請告訴我,你是決定再賭兩分鍾,看看情況再評估,還是馬上叫掉暫停,馬上布置,賭未來6分鍾的一杆子買賣?
我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我不知道該怎麽選擇,但有些時候你必須做出選擇,現在還是兩分鍾以後,可能決定一場球的結果,可能決定一個賽季的努力的收成。
---------
勒布朗絕對是先學了九陽神功,然後下山來打NBA的。
勒布朗走了一個典型到近乎完美的NBA巨星的成長軌跡。你可以把這個過程類比為一次網頁RPG遊戲:初出道時候萬眾矚目(一開始就給自己起個拉風的id),生涯前期不斷突破自我(一上手給你簡單任務,迅速熟悉操作,升級),直到等級差不多,真正的困難也出現(熟悉期結束,任務變少難度加大,你開始有充錢的衝動),開掛(歡迎你,RMB玩家),失敗(發現就算是拚上RMB,你依然距離一統全服差很遠)——從此之後的故事和遊戲就不同了,因為遊戲裏畢竟比現實中簡單得多,隻要你有耐心熬下去,多花錢,遊戲最終會被你征服,而在NBA這個真人秀中,即使你可以開掛,也依然要經曆真正的失敗,然後發現自己打了七八年,甚至十來年的NBA,其實根本不知道在NBA要怎麽贏球,然後重新上路,去追求那個看上去很近,卻總是摸不著的獎杯。
勒布朗的巨星之路之所以近乎完美,是考慮到如下事實:
他第一個賽季就證明了一切宣傳都不是誇張,一般一個賽季也就兩三個樂透秀能做到這一點。
他第二個賽季就拿到了正的勝場差,開始為贏球努力,一屆最佳新秀陣容中能有一半在第二個賽季讓人們看到他的明顯進步就不錯了,第二年開始贏球?要求太高了吧兄弟。
他第三個賽季進入了季後賽第二輪,而一般的一流新秀這個時候才開始考慮贏球的事情,大部分巨星這個時候進入季後賽就算是證明了自己。
他第四個賽季,在一般的NCAA球員作為畢業生打告別戰,自動獲得NBA選秀資格的年紀,勒布朗在總決賽上第一次麵對鄧肯。
鄧肯不是隨隨便便就會對一個球員說“未來是你的,感謝你現在把它留給我”這種話的。
有一部科幻小說,描寫了一群人被困在一個晝夜溫差奇高,新陳代謝飛速的星球上,導致一個人的一生隻有七天,最終在英雄個體的帶領下逃出生天的故事。當勒布朗開始奔三的時候,你回頭去看他生涯前半段的軌跡,把這樣的軌跡拿去對比這個時代其他非常偉大的巨星,你也能被啟發而寫出類似的科幻故事。
因為勒布朗前期突破自我的速度確實是很科幻。
----------
鄧肯是學完九陽神功,還在乾坤一氣袋裏打通全身經脈,然後再來打NBA的。
鄧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不是他生涯第二個賽季就拿到總冠軍和總決賽MVP,而是他把自己插進了一個老將陣容裏,然後做了完整的自己,還贏得了FMVP。
這件事就好像是,一個大學剛畢業的毛頭小夥子,加入神舟飛船的設計團隊,這個團隊設計的飛船首飛成功,然後你告訴我雖然團隊裏其他人都是正處級高工,但那個小夥子才是總師——任何做過一些研發設計工作的人都知道,這種事情是荒謬的。
好吧這個類比不太成功,換個比方。
比如你追了好久的名偵探柯南,總算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眾多小夥伴的群策群力猜出了赤井裝死直到波本洗白的大概過程,最後當你激動地等來故事揭曉的時刻,發現漫畫用兩話時間告訴你,你猜的沒錯,除了一點——所有這些詭計的頭號設計師都是那個四眼仔,連赤井秀一那樣的精英都要讚歎這個小學生料事如神,並且心甘情願執行計劃,你會不會覺得就算是畫漫畫,這主角光環也開得太扯淡了點?
設想一下,如果德克明年決定改行踢一年足球,然後小牛拿到狀元簽,選來一個21歲出生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小夥子,然後德克回歸,這個小夥子隨後以球隊核心地位,和德克、埃利斯、卡爾德隆、馬裏昂們無縫對接,不慌不忙地帶隊拿下總冠軍,自己拿下總決賽MVP,好像他原本就應該在這麽一個團隊中打球……然後很不幸地你發現年長得多的威少/哈登/隨便某個屆時因為成績不佳被黑的巨星和這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小正太一對比,簡直就好像不懂怎麽打籃球……
有一點必須強調。
鄧肯當然不是天生就注定活該要第二年奪冠,甚至他也並不見得比其他人天生就對冠軍的秘密懂得多一些,他或許隻是比別人更懂如何把自己放進一個團隊,更懂得信任別人,更懂得什麽重要什麽不重要。
然後他幸運地遇到了一個深諳贏球秘密的團隊,好比一塊凍豆腐,正好掉進了一鍋三鮮湯裏;應該沒有人也不會有人想試試看凍豆腐配折耳根或者榴蓮會是什麽味道吧。
---------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除了湖人三連冠時期就是打不過的短暫鬱悶,勒布朗和鄧肯都度過了愉快的前半段職業生涯,然後同時遇到了他們職業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
我說爛的一個梗是,2007年的夏天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勒布朗是倒運的那一撥,加內特和阿倫去了凱爾特人,成為他的魔咒,科比同樣在那個夏天跌到穀底,卻在那年冬天否極泰來。
08年,勒布朗輸給綠軍,人們相信勒布朗隻是沒有足夠好的幫手。
09年,勒布朗輸給魔術,人們第一次覺得勒布朗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
10年,又是綠軍,人們失去了耐心,勒布朗也失去了耐心,勒布朗從入行時候的帝王,變成了做出決定的懦夫。
直到此時,勒布朗還不知道,被讚揚為極有團隊精神,極有籃球智商,天天被拿來和科比對比以說明什麽是團隊球星的克利夫蘭23號,其實還隻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孤膽俠客,還不是一個可以逐鹿總決賽的領袖。
----------
2007年同樣是馬刺轉折的一年。
一方麵,06-07年成為鄧肯最後一個名義上的20分賽季(80場1599分,靠四舍五入勉強拿到20分),雖然還在巔峰期內,但是馬刺在內線開始遭遇巨大的問題。
05-06賽季,馬刺輸給小牛之後,把內斯特洛維奇送到猛龍,換來了邦納和埃裏克-威廉姆斯。應該說是一種巧合的是:2005-06賽季,馬刺的Drtg是聯盟第一,06-07賽季,第二,07-08賽季,第三。說這是巧合,因為每個賽季馬刺的Drtg保持得很好,而排名的起伏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從此之後,馬刺再沒有傳統的雙塔,鄧肯變成了馬刺的第一高度,和他搭檔的奧伯托、埃爾森、科特-托馬斯越來越傾向於大範圍活動,而把籃下留給鄧肯去鎮守,所以從那一年開始鄧肯越來越多被標記為中鋒,也有道理。
事實上,這不是鄧肯第一次在馬刺轉換自己的角色。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與此同時,三年的紛擾和一個夏天的抨擊之後,科比進化成了會和隊友一起用餐,會充分理解隊友也是人這一點的家夥,當年就充分利用加索爾的掩護和鄧肯必須要鎮守籃下的機會,投死了馬刺。甚至連灰熊得到的那張獎券後來也兌現成了一個減肥成功的全能小加索爾,為馬刺接下來連續的悲劇埋下了另一個伏筆。
--------
2010年決定之後,騎士老板吉爾伯特發表了一封站在曆史角度看是推卸責任,站在球隊經營角度是一次公關災難,唯一價值是避免了克利夫蘭媒體和球迷對他糟糕的球隊運作的口誅筆伐的公開信,因為這封信,我覺得吉爾伯特完全就是另一個早年庫班——兩個在互聯網時代暴富之後,把一切都看得太簡單的時代寵兒,不是在殫精竭慮經營球隊,而像是在玩體育的超級富豪。兩個人的區別是,德克足夠成熟,能看清問題的本質,隻是低聲要求庫班不要再大嘴啦啦;而勒布朗太年輕,召開了一次全國直播的節目,蹂躪了吉爾伯特那曾經無往而不利的尊嚴。
--------
現在人們都知道的是,鄧肯也曾十分接近把自己的天賦帶到南海岸(好吧稍微有點遠,帶到南邊的遊樂園),和巔峰希爾、剛出名的麥迪抱團。
馬刺管理層到底是怎樣說服鄧肯留下的,這恐怕除了鄧肯本人再沒有人知道了,而這個故事最溫暖的一點是,波波維奇和整個馬刺管理層不但說服了鄧肯,而且做到了最好,兌現了他們對鄧肯的承諾,現實生活中這種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白發千古的結局之罕見,其發生概率大概比相親節目牽手之後居然真的結婚了的概率還要小一點。
--------
我寫過布澤爾的故事,克利夫蘭的悲劇正是從他們愚蠢地聽從羅勃-佩林卡的忽悠,終止布澤爾的球隊選項開始的。換句話說,從一開始,克利夫蘭的管理層就沒有為勒布朗找到他的皮蓬——他們連布澤爾都留不下來,他們把勒布朗到來後的僅有的一個樂透簽浪費在了盧克-傑克遜身上(05年的選秀權早在1997年就被送走了),這是一次情有可原的賭博,但是很不幸,他們賭輸了。
愚蠢的04年夏天之後是愚蠢的05年夏天,拉裏-休斯和馬紹爾的簽約。
在球隊被出售給吉爾伯特之前,騎士隻做了一次半好交易:半次是送走裏基-戴維斯,一次是為了彌補布澤爾的窟窿,交易來古登的時候,收下了一個叫安德森-瓦萊喬的添頭。
-------
馬刺在鄧肯時代早期從來不做愚蠢的決定。因為價錢談不攏,他們可放走德裏克-安德森,可以放走斯蒂芬-傑克遜,無論如何,波波維奇和布福德堅持按照他們的價值判斷去做決斷,而霍爾特隻管把經營權利放給他們,鄧肯——馬刺很多人說事實上所有人其實在為他打工——對球隊經營的態度,如果你有膽去問他的話,他一定會說:“那是管理層的職責,我相信他們的決定”。
我不相信鄧肯從來不對管理層提要求,但是我也不相信鄧肯會直接要求管理層按照自己的判斷去做操作,我相信的一點是,鄧肯足夠聰明冷靜,絕不會在內部會議之外的任何地方對管理層的操作做出什麽情緒化的批判。
當你覺得一個管理層高效有力的時候,請把這一點也考慮進去:說到底,所有找到了球隊當家球星的隊伍裏,管理層還真就是為這個當家球星打工的,就算是鄧肯,我也不信他不會對管理層施加壓力。
07年之後的馬刺也做過一次愚蠢的交易,他們希望湊起自己的四巨頭陣容,於是換來了傑弗森,傑弗森和馬刺分手之後沒有什麽惡言相向,也許他們彼此都明白,不是誰的錯,隻是不搭配。
不幸的是,傑弗森的這筆交易,發生在鄧肯的時光變得越來越寶貴的時候。
更不幸的是,那是馬刺堅持多年在聯盟奢侈稅規則框架內去運營球隊之後,第一次決定做個土豪,不惜奢侈稅也要提升球隊實力。
此後馬刺再也沒做過這樣的事情,有些代價,付一次就夠了。
-----
回過頭去看決定,我會怎麽看?
在決定之後,記者爆出了吉爾伯特越權迫使球隊管理層按照勒布朗的意誌去經營球隊,換句話說,按照這種觀點,吉爾伯特時代騎士眼花繚亂的收集過氣巨星的操作,起碼有一部分要勒布朗負責,因為球隊經理層在聽命於他。
科比痛罵過湖人管理層,喬丹痛罵過公牛管理層,最後不歡而散,事實上在他們還打球的時候,他們的管理層沒有被控製過。如果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夥子能洞悉球隊運營,這聯盟30支球隊幾百號球隊工作人員難道掙薪水隻是為了給勒布朗端茶倒水麽。
某種程度上,吉爾伯特對勒布朗的聽命,最終促成了勒布朗決定以自己的計劃來創建自己的王朝——當然地點稍微往南移動了一些,用一位虎撲元老的口頭禪說,不要在意細節。
------
回過頭去看馬刺06年的交易和07年馬冠軍,我會怎麽看?
如果讓我來評價,我會認為06馬刺比07馬刺更強,但是既然馬努打手了,說什麽都是白搭;07年如果小牛沒有被黑八會怎麽樣?我不敢太樂觀。
但是有一點是很明顯的:馬刺放棄了雙塔。送走內斯特洛維奇,如今看過去可能有50%的原因是薪水,30%的原因是戰術(內斯特洛維奇當時也29歲了,作為一個白人,運動能力在下降),20%的原因是相信鄧肯能守住馬刺的陣地(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隻是這對他造成了多大損耗,對球隊防守造成了多大連帶影響,很難評估)。
------
勒布朗的命運和馬刺在2007年的六月份短暫糾纏,然後繼續走他們各自的平行線。
勒布朗的考驗在07年之後開始,他一個人可以戰勝活塞那樣的團隊一次,但是戰勝不了同樣強大的團隊更多次。如果說勒布朗還有什麽事情不是以快進播放的速度在成長的話,那就是他此後花費了三年才弄明白這一點。
喬丹不是一個人把芝加哥托上世界之巔的,靠一個人拿冠軍,張伯倫做不到,年輕的喬丹做不到,勒布朗本人也做不到。某種程度上,我估計勒布朗把凱爾特人當作另一支活塞來看待:強大的敵人,但是隻要自己再努力一點,就可以以超級英雄的姿態擊破這樣一個新boss,繼續書寫自己的傳奇經曆。
而此時勒布朗卻在幻想自己作為一個空前偉大的超級體育明星的生涯即將展開,他打算自己一個人統治這個規劃中的帝國:用自己建立的經紀團隊,管理自己的商業事務,同時靠自己的努力去拿到最高榮譽,為這個商業帝國建立根基。
如果讓我來寫一部以勒布朗為主角的小說,勒布朗這個時候應該和他的死黨卡特這樣說:我不要吸血的法爾克,我不要礙手礙腳的傑裏-克勞斯,我不要一個不聽話的傑裏-萊因斯多夫,因為按照記載,這些人不是在吸喬丹的血,就是在給喬丹添亂,完全是一群資本家,與其那樣,不如我自己來主導這一切。
太年輕太簡單,有時候幼稚,說的就是這種人。
-------
馬刺的考驗也在進行中。
馬刺的老化是從鮑文開始的,馬刺那足以摧毀一切進攻和收視率的防守體係的崩塌,是從鮑文這塊基石被風化成塵開始的。08年被科比投死並不全是鮑文的原因,但是你會忍不住想,已經36歲的鮑文,是不是確實到了該退居二線的時候。
08-09賽季,鮑文的出場時間從此前的30分鍾暴跌到18分鍾,賽季結束後,他為馬刺做出了最後一次貢獻,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被送到雄鹿,為馬刺換來傑弗森,隨後在雄鹿接受買斷,結束了他傳奇的職業生涯。
在此之前,馬刺創造了他們鄧肯時代的一項紀錄:他們第一次在鄧肯能上場的情況下,沒能闖過季後賽首輪關。而在此之後,馬刺創造了鄧肯時代的另一項紀錄:賽季隻有50勝,61%的勝率為鄧肯加入球隊之後的最低。
如果說有馬刺已經太老的言論,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獲得了滋生的土壤。輸給巔峰的奧尼爾加冉冉升起的科比和一整支偉大的湖人隊是一回事,輸給0.4秒和一次腦充血的打手犯規是一回事,而連續輸給08湖人、09小牛這些並非不可戰勝的對手是另一回事,某種意義上輿論是對的:馬刺從此再也不是那支可以憑借實力擊敗一切的超級球隊了,他們在不知不覺間退而成為列強之一。
--------
2009年前後,我有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因為麵對綠衫軍雖然輸球,我還沒有覺得勒布朗完全沒有機會,當時我覺得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是,如果勒布朗在克利夫蘭拿到總冠軍,我該怎麽看待喬丹,我該怎麽認識NBA的曆史,我該怎麽評估勒布朗。
簡單地說,如果當時的勒布朗能帶著那麽一支騎士隊拿到總冠軍球隊,喬丹在芝加哥創造的無人可及的輝煌的閃耀程度就要開始走向動搖……如果勒布朗在克利夫蘭建立王朝?你開我的玩笑,如果勒布朗在身邊最好的幫手是大Z、瓦萊喬或者小莫這些人的情況下,在主教練是邁克-布朗的情況下建立一個王朝,那麽要麽是喬丹,要麽就是皮蓬禪師們,總有一方的曆史地位要下滑到一個我們不可接受的程度了。
現在我們都知道克利夫蘭那段故事的結局了,所以你可以放鬆一下背靠椅子坐好,想一下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勒布朗不需要一個皮蓬級別的巨星,帶著一個為他服務而不是控製他的主帥,在一個全美最被詛咒,無論市場規模還是曆史傳統都沒法和芝加哥相比的地方,建立一個王朝,勒布朗的地位會達到一個什麽樣的程度?
幸好,事實證明世界上畢竟沒有人可以做到這一點,2010年夏天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萊利,不是韋德,不是勒布朗,不是波什,是邁克爾-喬丹:從勒布朗宣布加盟邁阿密那一刻開始,無論他今後做到多麽偉大的成就,也再別想再挑戰喬丹的曆史第一地位了。1個不夠,2個不夠,3個不夠,4個不夠,5個不夠,6個不夠,再多還是不夠。
但是你很難指責勒布朗,因為2009年春夏之交,他遭遇了職業生涯第一個致命打擊:輸給奧蘭多魔術。
在此之前,能淩駕於勒布朗的球隊之上的都是前輩帶領的,實力絕對高於騎士隊的不可逾越的高峰,而且就算是這樣的高峰,勒布朗也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擊碎稍稍有所鬆動的活塞隊,或者在馬刺麵前有尊嚴地被橫掃(騎士最後兩場隻輸掉四分,整個係列賽不過輸了24分而已),或者麵對還在巔峰期內的綠軍三巨頭拚殺到第七場。
但是輸給一支由平輩球星帶領的,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奧蘭多魔術隊,那是另一回事兒。而且這是勒布朗的第一個完全成功的賽季,他已經收下了MVP獎杯,意味著他正式被承認了聯盟表現最好的球星的位置,在勒布朗心中,隻怕這就等於聯盟第一人的確認書。
不可接受。
但是,這還不是最後的致命一擊。
-------
2009年,馬刺也開始遭遇不可接受的打擊。
這無關小牛隊或者太陽隊,關係的是球隊的自我認知。
08年,馬刺輸給湖人,雖然對手並不是一支超級強隊,畢竟也是一支冠軍級的球隊,你的對手是你的鏡子,輸給湖人意味著你距離冠軍的距離還不算太遠,但是09年首輪被重新洗牌第一年的小牛下克上,這一刻起,你沒辦法直接衡量自己與冠軍之間的距離了。
從一支總冠軍競爭者,這一刻開始淪為季後賽強隊的級別了。
然後2010年,同樣的故事再來一回,這次辛苦戰勝了小牛,卻輸給了末日狂奔的太陽隊。
連續兩年的季後賽輸給兩支不能進入總決賽的老對手,馬刺球迷無奈地戲稱這是還債之旅的時候,我們現在知道,球隊上下並不是這麽想的。
鄧肯在他年過30,即將告別自己職業生涯的最精華年份的時候,開始重新學習比賽,而且,指導他的波波維奇也是他的同學,甚至球隊的管理層乃至老板霍爾特。
這才是關於馬刺的鄧肯時代,最讓人肅然起敬的一段故事。
隻不過,和勒布朗一樣,鄧肯並不知道,最致命的打擊還在後麵。
-------
好了,在痛苦中折磨兩年之後,勒布朗和鄧肯都迎來了2011年季後賽。
真正致命的打擊現在開始。
2011年從五月份到六月份關於勒布朗的報道,如果你有心去收集一下的話,那或許可以說是史上最喧鬧的一次180度大轉彎,關於其中的細節,我隻想提係列賽第二場的下半場這一個點,剩下的,人人都看到的東西我沒必要去總結,發生在更衣室甚至是球員們腦海中永遠無法探知的東西我沒能力去總結。
-------
同樣地,你可以收集一下2011年五月份關於馬刺的報道,即使你已經知道了之後的故事發展,我覺得你也沒必要嘲笑記者們的恐慌。
請你設身處地想一下,在你終於決定重新學習比賽,在你決定拋棄自己堅持十多年的自己,在被所有人認為球隊巔峰已過的時候徹底改變風格,終於見到輸光,重新拿到61勝的節骨眼上,被一支樸實無華、重劍無鋒的灰熊隊黑八,請你仔細品味一下這個時刻。
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動搖,你會不會恐慌,你會不會擔心走錯了道路,回頭卻發現球隊已經不可能再走回老路上去了?
所以即便過去三年輸給的都不是最後的冠軍,甚至也不都是冠軍級別的對手,但輸給灰熊是第一次本有可能摧毀馬刺隊的打擊。
--------
剩下的,是生活中屬於好萊塢的那些部分了。
大概自從大學之後,我就再也不看那種靠苦情維持收視率的故事了,所以我也很愉快我終於寫到了這一段。
--------
很多人說馬刺順應時代潮流,在09-10賽季開始了小球革命,我不這麽認為。
如果還有辦法堅持傳統的馬刺籃球,我相信波波維奇和鄧肯還會堅持下去的。
但是有很多很多的條件製約,讓他們不得不選擇換一種思路。
比如鮑文退役了,而傑弗森證明,不會有下一個鮑文了。
比如鄧肯真的到了巔峰將過的年齡了,他的單位時間貢獻還是那麽穩定,但是裂縫出現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比如他走上罰球線的次數在明顯減少,封蓋在下降,前場籃板球有了不易被察覺的下降——所有能體現體能狀況的指標上,鄧肯都在不易察覺地下滑,他強行用技巧拖延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從一個重劍無鋒,招式平平無奇的大基本先生轉化為他生涯早年那樣一個更依賴技巧,打球越來越花哨越來越漂亮的球星。
好比三國評話裏諸葛亮總是那個花招百出,神出鬼沒的統帥,而曹操司馬懿總是靠兵海碾壓的統帥一樣,鄧肯越來越花哨背後的無奈,隻有鄧肯和波波維奇體會得最深刻。
但是馬刺決不是僅僅學會了小球那麽簡單。
--------
很多人說勒布朗學會背身是他的終極進化,我不這麽認為。
學會背身隻是一個技術問題,問題不在於背身對勒布朗的價值;一次背身完成的兩分或者助攻,在分數上和一次突破完成的兩分或者助攻,沒有哪個是高尚的,哪個是齷齪的。
背身技術給勒布朗帶來的東西,是通過他的隊友而體現的。
這就是背身技術的真正秘密:如果你是在玩一對一鬥牛,背身還是突破,沒有實質差別,但是雙方都加上四個隊友之後,差別就出現了。
背身的容錯率更高。因為你作為持球點,處在一個穩定和有選擇的情況下。
威少的突破犀利異常,有人援引所謂的唯快不破。且不論這句話語法上就講不通的問題,快隻幫助了威少自己——而他的隊友全都是受害者,他們隻有轉瞬的時間去正確跑位,一旦有失誤或者意外,這次進攻就和他們沒什麽關係了。
而背身單打,按規則你至少有5秒鍾的時間去展開你的戰術。
而且勒布朗學會的不止是背身。
勒布朗比很多同時代的外線巨星都更多地參與掩護,他的高位對球掩護質量實際上比霍華德還要好,這給了隊友足夠多的支持。
勒布朗比同時代的所有外線巨星都有更好的內線單防能力,這給了熱火畸形陣容可以充分揚長避短的空間。
韋德為了勝利放棄了繼續做邁阿密之王的念頭,而勒布朗對此的回報是,他從此再也沒有強調過自己的價值,以維持這來之不易的團結。
勒布朗決不是僅僅學會了背身那麽簡單。
---------
如果馬刺隻是一支把傳球,投籃和合理進攻發揮到極致的球隊,他們不可能連續兩年進入總決賽,如果巔峰太陽都做不到這一點,不會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馬刺有很多小秘密是當年跑轟太陽所沒有的,我說的小秘密,不是馬刺在10年之後重拾防守,或者馬刺的比賽節奏沒有太陽那麽極端,球權沒有太陽那麽集中這些稍微了解馬刺就都知道的事實。
比如,其中的一個小秘密是:
他們打得最舒服的時候,是沒有人控製球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帕克運球到前場,然後把球交給鄧肯、格林,然後開始空手跑動。手上抓著球的人像是海邊的燈塔在覆蓋著半場,等待著約定好的信號,然後球傳出,進攻啟動。
如果你注意觀察每次馬刺的進攻,你會在很多回合注意到馬刺的第一波完整的半場戰術沒能成功,球員們又開始跑第二波戰術了,如果你注意一下轉播信號,你會發現這時候馬刺一般都還剩8秒鍾的時間。
簡單地說,一次進攻戰術,從發起到終結應該控製在8秒以內,這樣24秒內扣除後場發球的過程大約正好可以打兩波完整的進攻,A計劃不成功還有B計劃,但是你可以留心一下馬刺在24秒內跑完兩波完整戰術的次數。
這是馬刺沒有納什,卻能保證高執行力的秘密。也是馬刺頭疼雷霆的原因,因為雷霆最成功的防守固然是對持球人的控製很完善,還有一點是對無球球員的活動空間限製得很厲害。
再比如,其中的另一個小秘密是:
馬刺以前隻有三個人被允許發動快攻,分別是鄧肯的一傳和帕克、馬努拿下籃板後的推快攻。但是本賽季,馬刺有五個人被允許發動快攻,除了GDP,還有格林運球後對方退防太過時的追身三分,以及倫納德的一條龍攻籃。
這沒什麽好玩的,但是你可以試試去找格林的一條龍攻籃或者倫納德的運球快攻追身三分。
這不隻是關於紀律,這關於團隊,這不隻關乎你自己是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關於你是否對隊友負責,讓他們可以在一次快攻中也為你提供最好的幫助:跟進還是停步退防,去籃下補籃還是準備衝長籃板,一次進攻,即使到了你已經出手投籃的時候,其實仍然並不隻有打鐵和進球兩個選項,而你在做出攻擊選擇之前,最重要的也不是你是英雄還是懦夫,而是你的團隊可以從這次進攻中得到多大的利益。
--------
這篇文章該結束了,因為我寫了這麽久,其實隻想說一句大白話,每個稍微穩重一點的球員,接受記者采訪在被問到相關問題的時候都會用這句話來作為答複,但是如果你不仔細研究一下,一個白衣翩翩的少年到底要經曆多少磨難,否定自己多少次,才能站上武林巔峰的話,你不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就好像在你真正經曆一次之前都不會深刻體會其正確的一切老話、俗語一樣,這句大白話聽起來很白開水,它是這麽說的:
我們走到這一步,不是理所當然的。
--------
現在是北京時間22點55分,距離總決賽的跳球還有10個小時多一點,這將是NBA自從喬丹退役之後的第一次,兩支球隊連續相遇於總決賽,這是NBA60多年曆史上的又一次總決賽,但也不隻是僅僅的又一次總決賽,這次總決賽有兩名曆史前十的巨星,但也不止有兩名巨星,這是近幾年最完善,最有控製力,最籃球的一次總決賽,但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們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它還意味著更多。
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期待,我們理所當然更應該珍惜。
我們看到這樣一次對決,也不是理所當然的